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洋瓷杯、綠色的牆壁、隨處可見的紅色標語、激揚的音樂……電影《芳華》裡對文工團場景的還原,人物的裝扮,讓很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讚不絕口,也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影片結尾有這麼一段話,“原諒我不願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電影確實留住了很多人的“芬芳年華”。而且,和劇中青年們處於不同時代的我們,也被感動、被激盪、被撕裂。

這份感覺不僅有美好,也有殘酷。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當這句對白出現的時候,“活雷鋒”劉峰形象崩塌,青春也蒙上了陰影,被集體主義衝擊得荒腔走板。

在此之前,劉峰一直是一個好人,一個神一樣的聖人,聖潔無比。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但在此之後,他因為熱切的表白被當成耍流氓,沒有人願意再向他靠近,只有備受歧視和排斥的何小萍,堅定支持他。在劉峰離開文工團的時候,她一個人站在大門口給他行軍禮,送他。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送別的場景也是片中最讓人感動的片段之一,全世界都背叛了你,但有一個人依然站在你的身旁,不離不棄。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劉峰被趕下神壇,反倒促成了何小萍的個人成長。何小萍突然看清楚了這個世界的虛假。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如果說之前也犯過小錯的何小萍一直都是逃避、消極反抗的話,從這個時候開始,她的自我覺醒了,她積極、堅決地和集體劃清界限。可諷刺的是,接下來的何小萍卻陰差陽錯成了英雄。這不是她想要的“英雄”,無法接受這種反差的她精神分裂了。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當何小萍作為病人觀看文工團解散前最後一場演出時,聽著熟悉的旋律,她情不自禁衝出大門,在空曠而黑暗的操場上翩翩獨舞。

這是全片拍得最精彩的一部分。何小萍沒有衝上舞臺,上舞臺意味著對群眾的取悅,意味著她仍無法擺脫集體。她一個人,來到冷清的操場,熱鬧的禮堂、喧譁的掌聲,統統成了她的陪襯。所有的壓抑、憤怒被盡情釋放。她終於從集體中徹底抽離,完成了自我重建,成了完完整整、乾乾淨淨的一個人。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緬懷青春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每個人都有青春,每種青春都有值得懷緬的地方。問題是,藉著緬懷之名,在青春之美的光環下,一切罪惡都被原諒了。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團員們無疑對何小萍和劉峰的遭遇負有責任,他們身上揹負著漢娜·阿倫特曾極力抨擊的“平庸之惡”:不去阻止顯而易見的惡行,甚至直接參與。

但影片中,團員們一轉身就實現了完美轉型,彷彿之前發生的一切都和自己無關。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這在文工團散夥飯那個段落表現得尤為明顯。如果說舞蹈老師抱著政委痛哭,追問為何解散文工團時還能感受到一點諷刺,那麼接下來隆重的告別儀式,就完全是給集體“送溫暖”:團員們喝酒、唱歌、眼含熱淚……

我得承認,他們的感動是真實的,這一幕也確實很感人,讓我想起了大學畢業和同學們依依惜別抱頭痛哭的情景。可讓人感動的未必就是好的,鏡頭對這群一起製造了平庸之惡的人的離別之傷給予了過多的表現,同情。

平庸之惡,仍需善良——淺談芳華

時代的悲劇,一群人的錯誤,被籠罩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之下。這兩個不幸的人,被戕害的人,最終只能放棄追問,只能善良,只能選擇原諒,只能和生活和解。或許,和解確實是生活最終的無奈樣子,但卻決不是人生的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