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何人可:回眸包豪斯百年,從手工藝到工業設計


《設計》專訪|何人可:回眸包豪斯百年,從手工藝到工業設計

10月27日,由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的“紀念包豪斯10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大會現場,來自湖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特邀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指導委員何人可帶來《回眸百年包豪斯,從手工藝到工業設計》的話題探討。

包豪斯作為世界現代藝術教育的搖籃,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設計院校,它的成立標誌著現代藝術和設計教育的誕生。包豪斯的創始人即德國著名建築家、設計家、教育家格羅皮烏斯,堅持藝術與技術統一的教育理念,堅持視覺藝術與工藝技術平等發展的辦學宗旨,所培養出的學員都是集繪畫師、設計師、建築師於一身的全能型藝術家。因此,包豪斯不論是在美術學、設計學還是建築學方面都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那麼,早起包豪斯工坊制度的目的和意義何在?為什麼早起包豪斯特別強調藝術與工藝的結合?為什麼後期包豪斯的口號改變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何人可老師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角。

《設計》:為什麼您說包豪斯是“被隱藏的手工之作”?

何人可:包豪斯是從傳統的手工藝轉折到以批量化的工業生產為基礎的工業設計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手工藝的核心就是現在大家都在說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實際上是長期手工藝勞作在歷史中形成的一種價值觀,所以工匠精神並不是指它的技藝,而是指它的價值觀——注重細節,追求極致,一絲不苟,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而且淡泊名利。很多手工藝人並不像今天的設計師一樣有名,有社會地位。手工藝人的特點是必須對最終產品全權負責,手工業的特點是前店後廠,客戶就是街坊鄰居,大家都知道這個產品是誰做的,所以他必須對產品負責。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經過一層一層的批發零售,消費者、製造者和設計師很難有直接的聯繫,當然,現在互聯網又改變了這種狀況。手工藝的特色首先是手工製作,又具有工藝美術的內涵,因而一定是個性化的。當然手工藝的特點就是傳承,比如說在日本有長達500年的手工藝家族,是很尋常的事情,手工藝一定是傳承。工業革命以前設計師、手工藝人和商人是一體的,機器就帶來了勞動分工,就有了設計師這個特定的角色。

從傳統的手工藝走向工業設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20世紀初,德國黑森州的路德維希大公意識到批量化的工業設計使設計者、製造者和消費者分離,造成了粗製濫造,那麼怎麼讓傳統的手工藝在工業化時代也能夠得到發展呢?大公就在歐洲各地選了一批藝術家、建築師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做了一個藝術家村,試圖以這種方式讓傳統手工藝和機械化的批量生產結合起來,以手工藝來提升工業品的質量。這個藝術家村很快就成了德國乃至歐洲新藝術的一箇中心。如果談包豪斯而不談達姆施塔特,肯定是缺環的,因為包豪斯在其宣言裡也提到了要把手工藝人和工廠的生產結合起來,這就是它的前輩。

新藝術的特點就是要創造一種整體的藝術形式,把生活中所有藝術的方面全部整合起來,把建築、藝術、工藝、室內設計、園林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甚至服裝飾品,只要眼睛看得到的全部統一設計,創造一種整體的視覺表現形式。達姆施塔特藝術村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幾乎全部被炸燬,但是戰後很短的時間就修復起來,所有的產品在很短的時間又重新找回來,做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展覽。這裡的建築是典型的新藝術建築,是從傳統的建築風格向今天以功能化、幾何化為特徵的現代建築風格的一個轉折和過渡,它既不是傳統的建築,也不是包豪斯的建築,是兩者之間的一個過渡,已經大大的簡化了,但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傳統建築語言和部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建築師們希望用一些更加簡潔的造型語言,用他們手工藝的方式做出來的這些產品可以進行批量化生產。所以,到了這個階段,新藝術在德國就叫做青春風格,與南歐的新藝術運動有很大不同。南歐的新藝術運動變得越來越自然,越來越多的裝飾,但是到了德國青春藝術在這裡,從造型到圖案越來越趨向於幾何化。

《設計》:包豪斯是如何實現從工藝美學到機器美學的過度的?

何人可:從以上可以看出,包豪斯的東西並不完全是革命性的,它也是有一定的傳承。在這裡他們的設計不是專注於圖案和裝飾,而是專注於造型,他們認為這樣的造型是有可能機器批量生產的。這個在我們設計史上出現最多的盤子,傳統的自然紋樣已經徹底幾何化,從手工藝到機器的批量生產在這裡真正是一個轉折點。這個盤子直到今天在德國還在生產,說明它是非常有生命力,而且適合現代人的審美。

來看一看德國設計發展的歷程。1899年,達姆施塔特成立,1907年德意製造聯盟成立,1914年,達姆施塔特藝術家村解散,因為一戰開始了。一戰結束後,馬上就成立了包豪斯,1933年包豪斯解散,1953年烏爾姆設計學院成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強調設計就是科學,徹底拋棄了包豪斯,把藝術和科學和技術結合。在上海交大主辦的全球機械教育峰會上,所有的老師都談到今天的教育的最大挑戰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這不就是1953年烏爾姆學院說的嗎?設計就是科學,和藝術沒關係了。因為我們以前強調設計是非常個性化的、個人的表達,現在是基於數據驅動的設計。1968年烏爾姆設計學院解散。

1914年德意製造聯盟在科隆有一個博覽會,建築設計已經非常現代,是今天現代建築最典型的設計語言。製造聯盟的論戰其實就是手工藝和現代設計的論戰,一方面是穆特休斯說我們要標準化,要發展一種類型,也就是後來包豪斯非常幾何化、功能化造型語言,凡·德·威爾德則說,設計就是藝術,搞這種標準化就是扼殺藝術家的創造性。這就是當時論戰的核心。包豪斯的很多老師,包括米斯·凡·德羅和格羅皮烏斯都是彼得·貝倫斯的學生,而達姆斯塔特藝術家村裡很多建築是彼得·貝倫斯設計的,所以要說包豪斯有一個什麼之父的話,彼得·貝倫斯就是包豪斯之父,他是兩任校長的師傅,還是柯布西耶的師傅,他是世界上第一個企業總設計師,負責AEG的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和建築設計。他為AGE所做的電水壺也是傳統手工藝和批量化工業生產的一個融合,它的表面質感看上去像是手工錘出來的,但它的造型又完全是幾何化的,適合批量生產。現在這些壺我們都可以在中國美院的國際現代設計博物館裡面都可以看到,在2010年的時候,我有幸與中國美院的幾個老師一道,參與了把7010件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現代設的產品全部買回來的事情,5600百萬歐元,當時值5個億人民幣,當時我是作為專家在鑑定證書上簽字的。我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很多人不理解花那麼多錢買這些椅子回來幹什麼?可是包豪斯100年做展覽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現在國際上做包豪斯展覽要到中國來借產品。中國最好的東西現在都在西方博物館,但是現在西方的很多最好的現代設計在中國,我們是真金白銀買來,經過海關進來的。

《設計》:包豪斯是如何融合傳統手工藝設計和現代設計的?

何人可:從傳統的手工藝設計到今天的現代設計,包豪斯的宣言裡是這麼說的,藝術家和工匠之間並沒有什麼根本的區別,藝術家是一個能夠隨心所欲的工藝,這兩個是一回事。當時說這樣的話其實是非常激進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還是藝術家,我們還是手工藝人,我們把藝術家和手工藝人能夠結合起來,要提高手工藝人的地位。之所以這樣說,因為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直接說出包豪斯的這種非常革命的、完全拋棄傳統的語言的話,這個學校是建不起來的。事實也證明,早期的包豪斯是也是受到了很多的質疑,最後才從魏瑪搬到了德紹,就說要在彼時特殊的社會條件下,需要放一個煙幕彈,但換了個地方它就革命了。

包豪斯的東西就是立方體,立方體就是上帝,不是方的就是圓的,它的方把手從人機學來說沒道理,但是從造型語言上來說,它就是一種革命性的幾何化的工業化語言,所以矯枉必須過正。這個東西肯定沒有人機學的好用,一直到戰後,人機學才在工業設計逐漸地得到了應用,但它是一種全新的幾何化、工業化的產品設計造型語言。

所以包豪斯也經歷了一個階段,在魏瑪的時候還是有一些傳統的東西,但是到這個時候它逐漸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烏爾姆學院。從1953到1968,這個學校存在了15年,包豪斯存在13年。這是非常奇怪的,德國最偉大的這兩所學校都是短命的,為什麼呢?它們都太過激進,為當時的政府、社會所不容,因為財政問題也是辦不下去的。馬克斯·比爾設計的烏爾姆設計學院的教學樓,講究設計是科學,都非常簡潔的,這是他們的文化遺產,清水混凝土。烏爾姆和布勞恩設計合作,做了很多經典的產品。迪特·拉姆斯的十項原則,相信學工業設計的同學都是倒背如流。布勞恩設計專門有個迪特·拉姆斯博物館,看到這些東西我們就知道,其實蘋果是真正受到迪特·拉姆斯影響最大的一個設計公司。

《設計》:您認為當如何處理“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係?

何人可:現在大家都知道工匠精神在德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但其實談的最多的是日本柳宗理先生做的蝴蝶椅,典型地把現代工藝和傳統日本審美它結合起來,這就是怎麼來處理傳統和現代的關係,這一直是備受爭議的。比如有很多人說越是中國的就越是世界的,這麼說的話,皮影戲、湘劇應該比歌劇還要流行,但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呂順忠先生做過一個展覽,一個博古架上都是現在日常生活的東西,然後把這些東西穿上了古典的外衣。很多人搞文創,就是把傳統的紋樣貼在現代的產品上,你說要做彩陶,我就把現代的產品貼上彩陶的圖案。湖南電視臺很有名了,那就搞一個馬王堆的圖案用在它的錄像帶上。法蘭克福車展上傳統工藝和當代設計很微妙的一個案例就是吉利汽車,吉利汽車現在是咱們中國本土品牌裡面的NO.1,但它又走了一段彎路。2005年我專門去了法蘭克福車展,因為是中國第一臺車在法蘭克福參加車展,當時法蘭克福是世界上第一大的車展。我專門去現場記錄回來,車覆蓋的居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車模是中國四大美女加五個小孫猴子,背景音樂是茉莉花,還有穿唐裝的李書福先生。越是中國的就越是世界的,當時李書福堅定地相信這一條,但與此同時,德國車到了中國都說是中國產,大眾車說是中國車,奔馳、寶馬、奧迪都中國的。為什麼所有的德國車到了中國,後面都要加個“L”,就是把它拉的更長一點,非常中國化。

最近我們清華美院的魯老師給寶馬做了一臺寶馬八系的車,全部中國元素。德國車到中國來做中國元素,那麼如果我們中國人要到德國去賣車的話,應該是本土化,不過當時有人跟他說,越是中國的就越是世界的,你整點這個,在德國一定好賣。事實上以後就再也沒有中國車去。他當時在現場他就說我代表中國,中國來了。人家從巴黎請的模特,他是從杭州崑劇院請的模特是四大美女。當然,當時還是是很驚豔的,但是秀一下就完了,看看還有咱們小猴子把中國元素做到了極致,是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茉莉花音樂,然後四大美女加上孫猴子,但是要看看車是什麼車。但是李書福先生是聰明人,2010年3月28號,浙江吉利收購沃爾沃,唐裝換西裝了,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所以吉利現在是中國最牛的企業,連奔馳他都佔10%的股份,是奔馳全球第一大股東。所以觀念很重要。我們開車最大的一個困惑就是兩邊巨大的A柱盲區,你看他做透明的。現在他的車是中國賣的最好的國產品牌,百分之百國際設計師設計,而且第一批是在比利時生產,賣到中國來。

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和包豪斯不一樣了,我們是一個系統解決的方案,是跨學科的綜合設計,是可持續的設計,也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那麼它的發展趨勢就從造型設計轉向了服務與體驗設計,視覺設計轉向了交互與過程設計,面向個體的設計轉向面向群體的社會化設計,面向產品的設計轉向了面向商業模式和計算技術的設計,所以今天我們的設計是基於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新的設計。我們21世紀設計的社會條件也變了,一個是全球化與本土化怎麼去處理,剛才我講的這個故事是最好的詮釋了。如何做全球化與本土化。我說我非常佩服李書福,沒有讀過大學,但肯定是中國最聰明的人之一,走不通就換一條路,堅持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生活,企業與個人的社會責任。

本文由紀念包豪斯一百週年誕辰國際研討會現場內容整理而成(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