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本身,每天進步才是最穩定的生活。

有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畢業之後還堅持學習,把每天進步一點點當成人生的常態。

01不怕別人優秀,就怕優秀的人更努力。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視頻。配文寫道:“表哥清華畢業後年薪60W,我一直覺得他考上清華靠的是智商。後面才發現光鮮亮麗的背後,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本身,每天進步才是最穩定的生活。

還有在武漢方艙醫院裡讀書的“清流哥”,他是留美博士後。

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本身,每天進步才是最穩定的生活。


看到他們,我就明白了為什麼馬未都先生會說“世界上的好東西,都是為少部分人準備的”。美國作家丹.蘇利文也說“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卻有很多“好東西”給了一些人,他們優雅地將其接受,為了自己、為了身邊的人而將其用於成長”。終身學習的人會越來越優秀,拉開同齡人一大截;而用廉價的娛樂(NTL)糊弄自己的人,則會逐漸落後。

回想一下,疫情期間,你宅家每天睡覺、吃飯、追劇、打遊戲、刷抖音之外,有沒有讀過幾本好書、學習了一些新技能?

我想大部分人都想過利用這段時間學點什麼,很多人最後都不了了之。因為每天都有追不完的劇、不斷更新版本的遊戲,或者抖音上又發了一些好玩的視頻,而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02階段性學習的時代已經過去,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來臨

很多人都誤以為只要考個好學校,只要學習成績好,走到社會上就會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工作;只要他們的工作和在學校學的內容有所關聯,那麼在學校學習好就成了找工作的一個好的噱頭。然而大部分人走出校門後,常常找到的都不是對口的工作。學歷只是敲門磚,在一個科技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時代,知識變化的速度特別快,更新的速度也特別快。所以知識本身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掌握知識的方法、速度和效率,反而成為我們重要的能力之一。

早在二十世紀初,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和學習是終生歷程”的說法。今天,得益於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的進步,不管是否在名校就讀,你都有機會通過網絡平臺接觸到全世界的優秀老師,學習資源,以及同行的學習者。對學習者來說,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你想到或想不到的知識和技能。只要你有自主學習的意願,就能從網絡中各種培訓教育機構獲取相應的認證證書,證明自己的能力。

在學校,我們需要學習;有了工作,我們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即使自己創業當老闆,還是需要不斷的學習。網絡上流行這樣一個說法:“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靠運氣;但運氣賺到的錢,之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不想落後於人,不想失去機會,只有不斷學習,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

03最好的學習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一生中,能夠在專心學習的階段,認真學習、學到了管用的知識,當然是非常幸運的。可是,如果錯過了早年的學習機會、或者中年面對轉行的機遇,是否就無能為力了呢?

不是的。不管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我們總能有機會獲得新的進步,“明天總比昨天更美好”。從新的學習中收穫新的喜悅、遇到新的機會。

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本身,每天進步才是最穩定的生活。

金庸九十歲前往劍橋大學讀歷史學博士;毛主席在晚年開始學習英語,他們都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典範。

美國作家丹.蘇利文撰寫的《終生學習》是一本幫助人們轉變思維方式,達到不斷成長為主題的書。作者在書中整理出10條法則和一些小竅門,用簡單有效的方式、方法,幫助那些渴望成長的人,看清並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本身,每天進步才是最穩定的生活。


決定成敗的是你的思維方式,當今世界瞬息萬變,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挑戰和機遇。如果你想尋找能夠帶來豐厚回報的成長機會,你得掌握一種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使你能夠看到身邊的機會並將其最大化。

成長是所有人的基本欲求,只要你想在今後的人生裡收穫現在沒有的東西,那就是這種欲求的表現。儘管我們渴望成長,但成長絕非易事,希望你能醒悟並做好準備,只有不斷學習才是跟上時代的唯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