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開始“斷舍離”

新的開始“斷舍離”

“這些東西,真的值得我如此辛苦得反覆收納嗎?”

對於居住處,每每累到夠嗆地整理後,都讓人不禁問自己。或者,乾脆不願意頻繁面對這件事。

那麼,有關收納的“斷舍離”到底是什麼呢?

作者山下英子,一次去高野山的寺院打禪七的時候,發出感慨“東西少一點,也可以照樣生活的。”。

於是,從瑜伽的“斷行”、“舍行”、“離行”教導中,得出了自己的“斷舍離”。

新的開始“斷舍離”

鑰匙

大多數人認為的“整理”,是通過整理、收納和打掃,讓居住的環境看上去幹乾淨淨。很多暫時用不到的東西,以“眼不見為淨”的原則歸類到原來的位置。

而“斷舍離”中的“整理”,則是精簡需要的物品,將不需要的物品從居住的空間清除出去。

“斷舍離”的實際順序是:

舍:捨棄居住空間累積的廢物

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間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身處寬裕而自在的空間

新的開始“斷舍離”

有多少東西需要斷舍離呢?

首先,捨棄自己“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讓自己置身於“需要、適合、舒服”的物品空間。

否則,當我們心存“早晚會派上用場”的念頭,在不斷增加物品的房間,心情會如何?

我們的休息空間漸漸被大量物品剝奪,自己會產生無聲無息地壓迫感。

居住的主角到底是“物品”,還是“自己”的困惑。

在每天“要快點弄乾淨才行”和“又沒有打掃”的自我催促和自我責備中疲憊而焦灼著。

面臨需要時找不到所需物品,我們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體力甚至是金錢來彌補。

新的開始“斷舍離”

怎麼辦?

什麼時候開始,即便是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居住處,都成了一種身心折磨?

是自己的不離不棄造成的!

當我們被物品逼到侷促的空間裡,將感覺不到體力自然補充和精力自然充沛。我們還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負能量。心裡漸漸地開始降低自我評價,有了不自信的感覺。

那麼,面對曾經喜歡的物品,學習問“現在需要嗎?”。

不需要的回答之後,讓我們看看這些物品到底該如何結束彼此之間的關係。

新的開始“斷舍離”

學習斷舍離

對於長年使用過的,現在用處不再了。我們要像對待一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故友一般,說:“謝謝”。然後,捨棄或者送給別人。

而那些沒用完,但是現在不需要的物品。我們沒有完成它本可以盡到的義務,那就:“對不起”。最後放手,心情也變得輕鬆了。

當我們將丟棄東西那“一點點的成就感”作為心態的營養來源,對於自己的信心也會隨之提升,自我感覺也會好起來。

新的開始“斷舍離”

斷掉甜食?

而斷絕不需要的物品,其實是在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需要什麼的判斷力。

當自己堅決地將“不需要的物品”擋在門外時,我們才可能更堅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在一次又一次的判斷過程中,通過對物品越來越有感覺的選擇,我們也會越來越堅定自己是怎樣的人。

如果在面對物品時,你的心裡充滿了“好想要”,那請先做幾次深呼吸。問自己,反覆問自己。

“我真的需要嗎?”

“現在會用嗎?”

斷舍離的最大好處之一:平常就使用精心挑選的物品,自然就能提升自我的評價,讓自己更喜歡自己。

新的開始“斷舍離”

長高的苗

斷的過程更像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我們生活在人與人之間。追求更好,從來都是對於自己的不斷要求。而如何做自己,也可以從斷絕追求別人給予的評價開始。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接受物品,以為可以立即讓自己滿足。可惜藉助物品來提升,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更加不安的心理束縛中。

“認同自己”從別人的評價裡解放出來,接受自己當下的所有感受,斷絕“應付一時”的滿足感。

“斷舍離”也是一個工具,透過它讓我們察覺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後來看到的也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新的開始“斷舍離”

手機裡的斷舍離

最後,在反覆練習裡,我們也將脫離一些帶來困擾的執著,而變得更自由、快活、清爽起來。

整頓了看得見的東西,連看不見的世界也開始發生變化。

如果什麼都不做,那什麼也不會改變。只有採取行動,才能發生些什麼。

我看完《斷舍離》後,立馬收拾了桌面,感覺一天舒爽了。然後,又把家裡計劃時間,分區分類斷離舍了一翻。之後,在家裡休息,感覺精神很快變得充沛了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