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經歷與創業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經歷與創業


黃錚,拼多多創始人,出生於1980年。從白手起家,到財富千億的企業家,黃崢僅僅用了4年時間。

要說他的財富率為何飆漲得那麼快,當然離不開他的拼多多。

2015年,拼多多正式成立。3年後它赴美上市,當天市值突破200億美元。再一年後,拼多多市值翻倍,衝破了400億美元大關,還一度超過了京東。

拼多多一路高歌猛進,持股超過40%的黃崢,其財富值也跟著水漲船高。

1

人生經歷篇

眼界和思考方式

小時候的黃錚,普通工薪家庭,談不上貧窮,但比較拮据。和大部分80後一樣,

他對小時候衣服的記憶是經常在穿別人家的衣服,這些也多多少少的影響了黃錚後期的一些消費習慣。

包括他在創業中,腦海中一直都在思考,像自己這樣的家庭,是怎麼思考的,是怎麼生活的。

小學很一般的他,考上了杭州最好的中學之一:杭州外國語學校。

因為這所學校學制是6年一貫制,黃錚在這所學校整整待了六年。他對這所學校的評價是,“接受西方文化影響更早,程度也更深,比例更大,比其他同齡人要更為liberal(自由主義)一些。”

黃錚的杭外160多位同學中,有不少是富二代。豐富的人脈資源對他後來創業有很大的幫助。

杭外畢業後被保送到浙大混合班,也就是浙大竺可楨學院的前身。享有非常好的資源、機會和自由度。

錯位競爭

羅素在《幸福之路》中一個觀點,“一個地方的非主流很有可能是另一個地方的主流。”

這可能是黃崢對下沉市場機會思考的源頭。

在上市後的採訪中黃崢提到,拼多多之所以在電商江湖中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在於:我們與淘寶是錯位競爭,爭奪的是同一批用戶的不同場景,錯位才會長得更快。

據當時的黃錚說,他還是很喜歡現在做的電商項目和團隊,另外,感覺自己還有一些野心,還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沒有釋放,隱約覺得當前的機會能讓自己做出一個影響面更大、成就感更強的事。

2

創業經驗篇

01

拼多多的核心理念

拼多多吸引的是追求高性價比的人群,他會買一個愛馬仕的包,也會用9.9元買一箱芒果,這跟消費能力沒關係。

實惠這件事,是一個普適性的需求。

這一點,黃錚有一個很有名的比喻,他說:“比如我媽已經算是一個有錢的媽媽,但她出去買菜、買紙巾,還是會在乎一兩塊錢的差異,但她同時也買高配的iPhone。”

傳統公司採用一二三線來劃分人,拼多多滿足的是一個人的很多面。

低價只是拼多多階段性獲取用戶的方式,拼多多對性價比的理解是“始終在消費者的期待之外”,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滿足用戶佔便宜的感覺。

拼多多試圖做消費和娛樂的融合,拼多多的使命就是多實惠多樂趣,讓消費者買到更多更實惠的東西,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更快樂。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經歷與創業


關於對未來的發展,黃錚在採訪中提到,拼多多不會做採銷,也不會做物流和配送,對供應鏈升級是拼多多長期的戰略重點。

拼多多的最終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製化生產。

服務電商是流量思維,即流量灌進來,用不同的服務去消耗這個流量。拼多多的出現就是因為不用舊思維,在以人為先的思維下,先想這個人需要什麼。

02

與競爭對手

黃錚曾說,拼多多與淘寶的模式有本質的不同。

淘寶是流量邏輯,主體是搜索,用戶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來滿足長尾需求。

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薦商品給消費者,SKU有限,但要滿足結構性豐富。

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裡,有了規模之後再反向定製,極大降低成本,拼多多的終級定位就是針對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拼多多和淘寶是錯位競爭,爭奪的是同一批用戶的不同場景,錯位才會成長的更快。黃錚說,“拼多多並不想做第二個阿里,拼多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