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恍惚間,過去了9年

9年前,那是我第一次使用貨到付款

當我小心翼翼一地拿出時簡陋塑料包裝中的Jawbone UP時

我絕不會知道,這將開啟我至今都未停止"玩耍"的智能可穿戴歷史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蟄伏

可穿戴設備這個詞一開始火的時候

恰好是我真正自由接觸互聯網的時候

那時的我,瞪著大眼睛痴迷地盯著老式17寸屏幕前一遍又一遍瀏覽各類可穿戴設備的參數,即便已經背的滾瓜爛熟也樂此不疲

2012年,安卓系統也僅僅是剛剛興起,連小米手機都還沒有火遍全國

那時玩可穿戴設備的童鞋,可能真正能稱得上是發燒中的發燒友吧

購買人生中第一款可穿戴設備——Jawbone UP的時候,僅僅是為了"玩",很單純的玩而已。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我是如何和我的小夥伴吹噓這玩意的:"MotionX傳感器""醫用級別的TPU",邊說邊撫摸著極具親膚感的表皮,拿在手上把玩,不停地"咔噠"套手上再取下來,不亦樂乎。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此時此刻,Jawbone引以為傲的深度睡眠監測功能都已為浮雲,就連打開APP,我也只是驚歎其原生流暢的交互設計而已。

那時候,我憑藉購買的Jawbone UP獨特的造型,還獲得同桌女生的青睞,每天早讀都會搶走我的手環,甩來甩去,直到晚讀才還給我。直到現在我打這段字的時候,還是認為那時候的記憶是最美好的。

好了,往事再敘。

其實,想要理解當時的智能可穿戴世界是什麼樣的,只需要瞭解當時穿戴界的三大王牌產品就夠了。那就是Fitbit Flex、Jawbone UP2、Nike Fuelband。

Fitbit Flex,沒聽錯就是那家被谷歌花21億美元收購的fitbit,當時絕對是大哥大,實際上也是這三個裡面撐得時間最長的元老級可穿戴公司。Fitbit Flex,三軸陀螺儀,藍牙4.0,10米防水。除了沒有屏幕和心率傳感器,其他基本上和如今的手環差距不大了。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唯一的缺點就是貴,直到Fitbit charge發售,我才通過其他渠道低價入了一個體驗了一把。

Jawbone UP,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產品系,讓很多人為其顏值而心動,尤其是女生對於Jawbone的產品設計評價很高,這與非常在意屏幕和深度交互的我來說買它真的很糾結:非常高的顏值和穿戴體驗,深度睡眠監測也是當時最好的,可惜敗就敗在沒有一個屏幕。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振動感調教也是最好的,由於其整個產品都是其主體,振動感非常到肉,可以說秒殺目前所有的手錶,包括Apple Watch。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另外說一句,它的APP交互非常友好,可以說直到如今也無人超越。如今各家的"xx運動"APP充斥著高信息密度設計和低劣的商業化佈局,從產品和消費者的體驗來看,簡直糟糕透頂,也許這就是產品發展初期自帶的那種單純和美好吧。

Nike Fuelband,知名運動公司做的運動產品卻並不知名。這也是可穿戴產品發展初期的通病,不同類型的廠商跟隨資本風口入局的必然結果。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一群亮瞎眼的LED陣列,非常雞肋和稀少的功能,佩戴難度也比較大,是被我第一個pass掉的產品,當時的貼吧裡也有很多反應其質量問題的情況,這款產品在中國就沒火起來過。

那時候的智能可穿戴產品,其實算是百花齊放的探索期,但也因為高昂的售價和頗為雞肋的場景覆蓋,大多如同我刻意躲避老師檢查一樣

蟄伏著,等待技術的春天。


潮起

接下來,小米手環的到來,讓每個人手上的腕帶都似乎變得智能了起來。

在2014年,國內外的可穿戴產品普遍都有著千元以上的售價。而初代小米手環定價僅為79元軟妹幣。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簡直就是一個普通玩具的價格!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降低了門檻,而是直接把可穿戴設備的門檻砍掉了。

除了屏幕,小米手環的功能上已經是數年來的集大成者,基本的計步、睡眠監測、藍牙解鎖和提醒等等一應俱全,同時防水和續航30天的設計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自覺地培養了長時間全場景的佩戴習慣。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穿戴,可不僅僅是可穿戴。

2014年到2016年,智能手錶領域也迎來了大發展,在Apple和Google的大力推動下,智能手錶終於有了規範化,工業化的"產品標準"。

三星,索尼,LG,華碩,華為這些Android Wear 的OEM廠商使用統一產品規範出品了一批"勉強可用"的半成品手錶,但也算是百花齊放;那一邊,蘋果利用完善統一的iOS系統發展了旗下搭載Watch OS的Apple Watch。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其中,當時最為著名的產品就是Moto 360。在我的慫恿下,班上的同學花了980塊買了一個二手的360,全制鋼帶,非常陽剛氣派,頓時就想把手上早就過時的Fitbit charge扔垃圾桶裡了。

於是我轉身就在閒魚買了Moto的死對頭,三星第一代Tizen 手錶Gear S,型號我還記得 - R750。

哦,對了,那時候的"閒魚"還不叫閒魚,叫淘寶二手,紅色的LOGO。

Gear S 傻大黑粗的外形讓很多人無法接受,但卻有著當時最大的手錶屏幕,還是曲面屏。可以3G/wifi上網,有心率監測,系統流暢應用多。當時我評測中特地演示在手錶上刷Opera瀏覽器,成功點亮了在被窩裡刷手錶看小說的記憶。

直到如今,再也沒有一款產品能這麼爽地幾乎無限制的使用手機上的功能了。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那時候,眼花繚亂的各類智能手錶層出不窮,多到什麼程度呢?我基本上三個月不到就換個產品玩玩。簡單列舉一些,Moto 360、Gear S、Gear S2 Classic、Apple Watch2、Huawei Watch、TicWatch等等。

然而,以上的智能手錶,均有著千元左右和以上的售價,這一下又把智能手錶與普通消費者拉開了差距。於大多數人熟知的智能手環相比,僅僅是一個屏幕的差別,憑啥一個幾十塊,一個幾千塊呢?

看到這一商機的深圳電子廠們開始擼起袖子自己幹。低成本的半反屏和廉價MCU成為制勝法寶。

這裡面有唯樂,樂心,埃微等等代表性的品牌。我基本都買過他們家的產品,我最早的知乎專欄文章中講過其中一些產品的優勢,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小黑3發佈會上,唯樂CEO浩田跑步機上講解手錶功能,頗為眼前一亮。

這些廠憑藉長續航和運動高可用性(主要就是半反射屏為代表),向著高強度運動用戶群體發起主攻。但伴隨著技術方案的成熟和價格下探,無法撐起規模優勢的小廠們幾乎都已經銷聲匿跡。

有一個例外,就是背靠小米的華米Amazfit。Amazfit的一代手錶是我唯一一次兩次購買的智能手錶。

但無法辯駁的是,潮起後必然有潮落。


專注

2016年,VR元年。

當時還是半個三星粉的我買了S7E和其全家桶,其中就有當時手機VR中最知名的——Gear VR。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那時候的VR,低到幾塊錢的VR盒子,高到上千元的一體式VR,本質上差不到哪裡去。畢竟那時候,高FOV的透鏡技術和高刷屏還沒有出現,這就導致了又是一大批深圳小廠,硬生生把VR設備價格壓到50包郵。

同時期,更為著名的概念就是由Google Glass發起,微軟Hololens發揚光大的AR,MR概念。我有幸評測過Hololens一代,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足以讓交互以假亂真的SLAM算法,所有的應用都可以精準地懸空或者吸附在你想要放置的地方,沉浸式的體驗經常會讓你忘記下一步要幹嘛。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除去以上科技圈熟知的"超高科技"產品,我體驗過的還有諸如肌電手環,智能戒指,甚至全身穿戴外等更加小眾的智能可穿戴設備。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當然,以上這些都不是消費級的產品了,短期內也不會進入消費市場。這些產品實際上是面向很多ToB的場合中,同時也並沒有大多數人想的那麼高大上。用圈內的眼光來看,經過數年時間的演化,很多隻能靠"組裝"和"打磨開源算法"的薅取風口福利的小廠們,短期內風光無限,但也只能靠不斷擴大廉價產品線,寄希望於憑藉多品類的規模優勢在大廠們的夾擊下獲得一線生機。

我們再用大家熟悉的智能手錶手環來舉例,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在 2019 年第 4 季度增長 82.3%,達到 1.189 億部。全年來看,2019 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 3.365 億臺,相比 2018年的 1.78 億部增長了 89%。


從玩具到“玩具”,見證9年智能可穿戴發展史


當然,個人並不覺得應該把TWS耳機也納入智能可穿戴設備,否則第一名的絕不是蘋果。

從品類佔比來看,智能手錶和手環與耳機三分天下。從品牌數據來看,蘋果出貨量高達1.06億,佔據31.7%市場份額;排在第二的小米則是4170萬出貨量排在第二,市場份額12.4%;三星出貨量3090萬排第三,華為2790萬排第四,兩者出貨量和份額非常接近。排在第五的Fitbit份額只有4.7%。

前五大品牌佔據了整個市場66.3%,其他品牌已經沒有多少空間了。尤其是已經面對形成完整生態體系的手機大廠們,智能手錶手環作為它們經過多年的積澱的手機附帶品,因為其豐厚的利潤越來越受到重視和專注。缺少技術壁壘和規模效應的Others必然會劍走偏鋒,利用更低廉的價格企圖搶佔更多的細分市場,結果不會很好看。

再看看被谷歌收購的fitbit,這實為谷歌的無奈之舉,當年盛極一時Wear OS手錶與高通捆綁,直接導致與Wear OS手錶陷入絕境。在隔壁Apple Watch逐漸打開市場的那兩年,高通可穿戴平臺2年多沒有更新。後來高通終於推出驍龍 Wear 3100,2018年終於上市,為時晚矣。

谷歌因為沒有強大的芯片,也不好好打磨Wear OS。摩托羅拉、華碩、LG早就退出了谷歌生態,三星研發自家的TIzen和Exynos,華為徹底拋棄谷歌,全新的Watch GT系列全部使用自己多年時間研發的LiteOS。如今市場上活得很好的產品背後都有著數年時間的研發和積累。

只有專注的產品,可以活下去。

尾聲

寫到這裡,看了一眼手上的GT2,突然發現自己對於可穿戴設備的定位還是"玩具"。隨著可穿戴設備的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功能性越來越強的同時,多年前天天把玩的成分卻淡去了。但即使如此,智能可穿戴仍不失為一個大男孩的玩具。有的只是偶爾看它那麼一眼,感受優秀的工業設計和材質帶來的滿足感,有的只是閒來無事咔噠咔噠,令人上癮的旋轉錶盤。

2020年,智能手錶已經變得頗為常見,智能眼鏡開始進入消費市場,其他的智能設備還看不到清晰的影子,這一市場的長尾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存在,這將是創新的動力,也是我們未來的"玩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