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更應該聽京劇

近日,由黃曉明和尹正主演的民國劇《鬢邊不是海棠紅》登陸愛奇藝,劇情緊湊,人物豐滿,所呈現的京劇藝術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鬢邊》| 年輕人,更應該聽京劇


京劇,在外人眼中總會認為這是一門腐朽的藝術,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會聽,二十幾歲聽京劇的人寥寥無幾,讓人知道後難免會被冠以“老人苗子”的稱號。

但是,熱愛一門藝術為何要以年齡來劃分呢?

琴棋書畫,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乳臭未乾的孩童,一說起誰們家孩子三歲就學琴學畫誇的都不行了,那怎麼年輕人聽京劇招來的就是不被理解和無端嘲諷?

這是一種病態啊。

相比較無厘頭的搞笑電影和毫無營養的短視頻,沒有一段京劇是無緣產生,其立意深刻,寓意鮮明,即承載了歷史的厚重,又飽含了文化的積澱。

《鬢邊》| 年輕人,更應該聽京劇


在高昂唱段中訴說人間百態,在鑼鼓絲絃中演繹古今悲歡,但是,這樣一門極具觀賞性和藝術的傳統文化曲目,卻被當成一種“上了年紀的專屬。”

現在的年輕人是膚淺的,我從小就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人喜歡cosplay,瘋狂痴迷於日本動漫,穿著奇裝異服,坦胸露乳,把自己扮的人不人鬼不鬼。

我也不明白cosplay能給你帶來什麼?不過是短期的快感,一個個花季少年、妙齡俏女,非得要把自己弄成日本動畫片裡的角色,譁眾取寵,媚外低俗。

同樣是扮裝,為什麼就不能扮京劇裡的人物呢,男扮武生,女扮花旦,眉宇之間英氣滿滿,渾身上下正氣凜然,這多好看啊。

《鬢邊》| 年輕人,更應該聽京劇


通過認識京劇角色,瞭解一段歷史,體味一番道理。男扮關雲長、專諸,學得男兒當重情重義、忠肝義膽;女扮穆桂英、王寶釧,懂得好女應忠貞不渝、巾幗鬚眉。

真正應該聽京劇的,恰恰應該是年輕人。

新媒體時代,手機佔據了大量的時間,應試教育又注重分數,年輕人不愛看書,只愛遊戲,不愛歷史,只愛手機,這是多麼膚淺的一代人啊。

肚子裡沒點東西,出門好意思開口嗎?一個個如同山間竹筍一般,嘴尖皮厚腹中空,張口閉口就是遊戲、明星。

而聽京劇,不僅僅是充實自身的文化修養,更是能獲得為人處世的道理,陶冶情操,緩釋心情。

京劇,聽的是故事,看的是風姿,品的是韻味,憐的是自己。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在京劇中,找到自己曾經的無奈,而京劇,本身唱的就是一種無奈。

《戰太平》唱出了花雲“嘆英雄失勢入羅網”的無奈,《霸王別姬》唱出了虞姬“妾妃何聊生”的無奈,《四郎探母》唱出了楊延輝“宋營見母一夜還”的無奈。

《鬢邊》| 年輕人,更應該聽京劇


一齣戲唱盡一段人生,而人生不過是一次次無奈,又一次次妥協的過程。

嘆時勢,恨天公,最後也不得不按下無奈,歡笑強顏。

從今往後,前路慢慢,或許還有數不盡的無奈,但只要那熟悉的西皮流水板縈繞耳邊,縱使火燒心頭也不覺而然。

水袖拋舞,巧扇開合,含情脈脈搖手,輕緩步步移蓮。唸白中道不完這千種風情,唱段裡演不盡萬般無奈,人生如夢又如戲,戲裡戲外,靈魂相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