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引領“精益醫療” 使最廣大人群受益

《自然》雜誌介紹了心臟病專家埃裡克·託波爾(Eric Topol)的新書《深度醫學》(Deep Medicine)。這是一本描述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以及可能前景的科普書。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大概能瞭解,人工智能技術會如何影響醫療。

人工智能引領“精益醫療” 使最廣大人群受益

文章提出,我們面對的醫療問題很明顯。醫療費用越來越貴,而且醫療資源似乎也總是稀缺。這讓醫療問題也成為了貧富分化問題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讓人看到了用無情算法解決醫療問題的希望。

醫療行業有大量的數據。人類可以藉助傳感器、智能手機、基因組掃描、臨床病理記錄等方法,收集到海量的健康數據。文章說,如果說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健康數據就是精煉石油。人工智能可以用這些數據來為診斷和治療提供決策幫助。這些數據價值連城。金融行業的數據已經很值錢,而“這些數據價值是金融數據的6至10倍”。

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在醫療領域已經有一些應用。其中最常見的是,把圖像識別技術應用在放射學、病理學和皮膚學領域。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識別X光片、發現腫瘤細胞,以及推斷皮膚損傷。在眼科和心臟科也有類似的應用,可以識別糖尿病人的視網膜、通過智能手環或手錶的傳感器數據判斷心臟健康等。

更進一步的應用是,可以通過機器識別人類的聲音波動和表情變化,來判斷人的情感變化。

不過,《深度醫學》的作者說,現在大部分的研究,還僅僅停留在科技公司進行算法驗證的階段。把人工智能技術用在臨床實踐中的案例非常少。如果用算法來解決醫療問題是一場馬拉松的話,現在科技公司們僅僅走了第一公里。

同時,作者也提醒,在通過技術解決醫療問題上,還有很多需要做的。比如,很多社會因素會影響健康,但是現在並沒有收集相關社會因素的數據;再比如,醫生會對數據和算法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以及怎麼樣確保醫療人工智能不是掌控在科技壟斷公司手中,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受益。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人工智能與醫療行業的結合是最廣大人群的基本訴求,原因在於人工智能客觀公立的基本屬性更適合應用於解決醫療問題。由於需求量巨大,因此能夠採集到的數據樣本量級非常可觀,這有助於“人工智能+醫療”的研發。當然,同樣是需求量的原因,用戶對臨床實踐的安全性要求很高。由此可見,可採集到的數據樣本的量級同樣有“雙刃劍”效應,越是能夠採集到更多樣本,越要謹慎對待,因為支撐數據的是巨大的需求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