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抑鬱,我們都在堅持

小鎮抑鬱,我們都在堅持

小時候有個鄰居,屬於神龍見尾不見首那種。

男孩,比我大兩歲,成績一直都很好,爸媽都是有職業的人,我們都是小攤小販的孩子,他在我們面前自然加持了光環。

後來聽說考上了全國top2的大學,然而我對他的印象還是在小時候,只記得他在醫院的空壩裡打乒乓球的樣子,不過的他的玩伴永遠是他的爸爸。

偶爾能碰到他,遠遠看著以為走來一隻撐衣杆,極其靦腆,見人都不打招呼,低著頭急急趕路,似乎永遠有事在等他。

他身上有種文弱書生的氣質,方框眼鏡,頭髮細碎,臉龐清瘦,輪廓明顯,他的衣服永遠是乾乾淨淨的城裡孩子模樣,腳上總是一雙時髦的運動鞋,那時他就能穿特步安踏,而我們只能盼著趕集的時候在街上挑挑選選。

按理說,既然是考好大學的人,現在怎麼說也是混得風生水起,但在我們那裡卻很少聽到他的消息,這次我媽到成都來,我問起他,我媽說,他還在家。

在家?我都畢業兩年了,他現在應該研究生都畢業了吧。

說是考研,結果考了三年還沒有考上。

那現在還要考?

不知道,反正現在是在家。

我問我媽咋知道的,她說是另外一個阿姨說的。

雖然我內心暴露出些許落井下石的黑暗面,但我實在覺得有點可惜。

我能想象這些阿姨包括我媽在講他的事情時,除了正常的惋惜的狀態外,恐怕內心深處依然還有其他意味。

我不能揣測他父母的想法,或許他們覺得也無所謂,畢竟他們家境不錯,要說養他也是搓搓有餘,只是我想到他一人在家備考三年的場面,難免就覺得心痛。

小鎮抑鬱,我們都在堅持

我總覺得小地方的人對於學習總有兩種最極端的態度。

學生時代就是拼命讀書,成績可以代表一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任何事情都可以給讀書讓路(我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跟小時候只會讀書逃離不了關係),要努力學習,要比誰起的更早,要比誰的題做得多,誰的補習班上得多。

人人都像流水線上的商品一樣,根據成績被貼上相應的付款碼,誰都知道你幾斤幾兩。

畢業後找工作,成績就變得一文不值,當初對“第一名“趨之若鶩的家長們突然改變立場和價值觀,甩開“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指導方針,轉而“勸人從良“,催促子女們去做一切穩定、安逸、活少、假期多、年終獎多的工作,意思是子女的奮鬥在大學畢業後就停止了(事實上我的奮鬥在大學就沒有了),接下來就是躺贏的順遂人生之路。

我有點後悔的事情的是,我在學生時代太乖了,以至於我對自我的評價全部是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上,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那個“成績好,聽話的“的乖乖女形象(結果高考就顯示出了我的真正實力,low得不行),後來投身在成績不再那麼重要的社會熔爐中後,一度放不下自尊心去做事,看不起很多人和很多事。

以至於一度很慌,好像找不到能評判我的標準了,這就是很可笑的事情,明明掙扎於其中卻又覺得非他不可。

如果重回青年時代,多希望有位大人能夠坦誠地告訴我,人生的追求不應該只是成功。

你可以為熱愛的事情所奮鬥,但這不僅僅只是成功。

後來我媽又說了一個故事,說我們那裡有個人跳樓了。

26歲,研究生,因為求職屢屢碰壁深受打擊,縱身從二十多樓一躍而下,父母后來把房子賣了,還拿出一部分錢去做了慈善。

雖說人的悲傷都不共通,但我著實是又感覺到心痛,我覺得可惜,生命強壯到能夠承受的遠遠大於此,但有時候又脆弱到一碰即碎。

雖然我完全不認識這個人,但是希望peace and love。

小鎮抑鬱,我們都在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