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附近不遠,有株十幾米高的梧桐,相伴長得寬廣的槭樹,佔據了一大塊地盤。我在樹下坐了半個下午,看已經金黃的梧桐,帶著老綠的槭樹,隨著光影變幻顏色。葉落滿地,四下無人,隔壁槐樹上狸花與奶牛貓打架半響,狸花大敗,不敢下樹。




席幕容的《槭樹下的家》裡寫「我雖然知道在這世間沒有持久不變的事物,雖然明白時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漸流失,可是,能夠在這一刻,能夠在這個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幸福,一種幾乎可以聽到、看到和觸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謝窗外那十幾棵的槭樹了」。

但小時候讀《槭樹下的家》,我並無如何感觸,以為只是她多年居無定所,終於回國建立家庭的喜悅。今年卻有點能體會,植物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帶給人直接衝擊,有種磅礴而來的安定力量,非人力所能及。

今年清明在恩施,留宿的農家院子裡有兩株開滿白花的樹,未辨品種。後來徒步路上也有在農家門口一排樹下歇腳。想到《綠山牆的安妮》,安妮是多麼愛伸到窗前的蘋果花呀。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徒步的人都在樹下歇腳



與自然相比,人身上的美太少了。或許是人在智能上走得太遠,少了野性,也就少了神性;或許,是人太渺小了;再或許,是有美感的人體太少了。

這也許是我今年最大的長進——很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了。甚至不需要去遠方,身邊就不少。

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長大,我總覺得周圍是單調,甚至醜陋的。曾經出入某寫字樓兩三年,卻在今年才發現樓下有好多可愛的花草。上下班的路上,沿河有幾百米的山桃花林。

大概我之前是挺瞎的。




言語總是無力的,像是《槭樹下的家》,名家之作,當時讀來也並無什麼體會,因為沒有經歷過。還是需要身臨其中,去看,去聽,去感受,才能明白。

也有一些照片,拍得不好,意會一下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槭樹下的家與綠山牆的安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