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免疫的一點小歷史

免疫學很年輕,在18世紀才誕生,它誕生的標誌是英國醫生詹納發明了天花疫苗,讓天花病的死亡率降低了差不多90%。不過,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天花疫苗為什麼有效。天花疫苗似乎只能說是醫學史上一次幸運的意外。那個時候,科學家和醫生普遍認為疫苗是一種迷信,而今天他們成了疫苗最堅定的支持者,這都是因為19世紀三種科學的發展——細胞學、病菌學和生物學。一開始,這三個領域的人互相看不上。比如說,病菌專家巴斯德就實名反對達爾文的演化論,認為那根本就是詭辯。


到了20世紀,這三個學科裡跟免疫相關的部分開始融合。當時,免疫學有兩大陣營,1908年的諾獎就同時頒給了這兩個陣營的研究成果。一個是細胞學發展出的細胞陣營,他們發現白細胞會在特定條件下攻擊、吞噬、消化侵入者,保護身體免受感染,為免疫學問題提出了一種統一的解釋。另一個是病菌學發展出的體液陣營,他們發現了血清中可以殺死細菌的有效成分抗體。體液陣營的人很樂觀,他們覺得人類有能力針對各種疾病生產出對應的抗體。但後來他們不得不承認,抗原的種類幾乎可以說是無限的,不可能生產出這麼多的抗體。於是,他們開始吸收生物學演化論的成果,這時候他們才真正明白,免疫系統有多麼複雜。到了20世紀下半葉,新生代的免疫學者主要是生物學家了。70年代的時候,他們搞明瞭淋巴細胞的功能,體液陣營和細胞陣營不再衝突,他們發現各自的研究其實就是同一個整體的不同側面。

關於免疫的一點小歷史

就像前面提到的,歷史上不同學科和陣營的發現都是幫我們瞭解了免疫系統這個整體,這其實關係到科學家對人體認識的底層框架,就是用系統的思維來看待人體。今天,很多新進的研究告訴我們,免疫系統也不是獨立運作的,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也有複雜的協作。我們已經發現人體對痛覺的識別機制和免疫系統的識別機制是一樣的;感知和思考會對免疫功能產生影響,比如多巴胺可以調節T細胞的行為。今天,科學家越來越以系統的思維來看待人體。系統意味著連貫、交流、調控、整合,以及共同的目標或功能。如果不知道這一點,我們對很多疾病的理解都是片面的,也就很難攻克這些難題。


就拿癌症來舉例,我深耕此領域多年,發現可以通過調節免疫功能來治療癌症,而這種新的治療方法能夠實現,正是因為我們對免疫系統的瞭解越來越多。我們已經知道,癌症的惡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免疫系統保護能力下降。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其實自己就會攻擊突變的癌細胞,防止腫瘤形成。所以,

如果能人為幫助免疫系統提高免疫狀態,讓它更好地工作,癌症就有可能治癒。這個原理也能解釋為什麼很多癌症病人會不治自愈。在我國,用免疫療法治療癌症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關於免疫的一點小歷史

免疫學發展到今天,能做的已經不只是通過疫苗來預防傳染病。像SARS、MERS以及新冠病毒這樣的傳染病,在治療中,因為免疫學研究的進展而產生的新治療法也已經能夠發揮很多作用。瞭解免疫系統,我們就能通過人為干預幫助免疫系統,更好地應對人體和病原體的戰爭


最後,告訴大家一些提高免疫狀態的小建議。免疫系統就像是我們身體的防衛系統,我們不用加強軍備,只是需要讓它保持良好的狀態。首先要儘量改掉很多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壞習慣,比如大量抽菸、嚴重酗酒、過度焦慮等。另外,我們最好也能定期監測免疫系統的狀態,現在已經有專門檢測免疫功能的體檢項目了,主要就是檢測淋巴細胞相關的指標。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夠識別出很多過去醫學領域無法識別的不健康的狀態,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果發現免疫系統不那麼健康,我們也可以選擇藥物和其他治療方法,比如回輸免疫細胞,幫助免疫系統恢復更好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