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獎勵教師,是教育的災難,一切都是教師職稱惹的禍!

《師說》開篇這樣講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作為一名老師的標準,自古以來,老師在大家的心裡就是這樣一個崇高的形象。為了能夠傳承這個職業,更多的人也是響應號召,加入了教師的這個行業。

過度獎勵教師,是教育的災難,一切都是教師職稱惹的禍!

長期以來,我們給老師賦予了兩袖清風的標籤,甚至神化了老師的形象。我們更多的時候認為“低收入”,“高要求”,“君子固窮”就是老師應該的標準,老師就不應該有錢。就算是教育部一直提倡教師工資改革,但是也不應該是增加工資的方式,可以採用績效考核的方式,而且這種績效也是扣除工資的30%來充當的。雖然換了一個形式,但是依然沒有提高工資。

在教師隊伍裡,偶爾的獎勵也並不是稀奇的事情,我們最為常見的就是績效獎勵。績效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是為了鼓勵一線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但是制定標準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績效對教育的危害有多大。

過度獎勵教師,是教育的災難,一切都是教師職稱惹的禍!

績效的制定是教育部,但是執行的是各學校,而確定誰能拿績效的是學校領導。有多少個領導可以客觀的去對待績效工資的問題呢?可能幾乎是是沒有的,當一些教師發現績效的發放是某些人說的算的時候,就開始動了歪心思,於是乎就會形成了腐敗現象。這樣認真講課的一線教師沒有得到太多的工資,反而那些和領導關係好的人得到了更多的績效工資,如此長期發展下去,勢必會讓教育真的癱瘓了。

正如標題所說,過度獎勵會造成教育的災難,但並不代表不能獎勵教師,很多獎勵要講究方式方法,而不是隨便制定一個制度,一切的權利都是某個人可以支配的。這個制度只要是認為參與的過多,勢必會造成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必然是教育的災難。

過度獎勵教師,是教育的災難,一切都是教師職稱惹的禍!

改革開放初期,教師的收入除了基本工資,沒有其他的收入,最多的就是口頭表揚或者榮譽證書,雖然沒有經濟的補貼,但是這些證書是最好的榮譽,那時候的老師都是加把勁去教書育人,真的是一些純粹的人,一群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90年代以後,獎勵開始和升學率以及分數有直接關係了,再後來有了職稱,而工資的提升和職稱有直接關係。在職稱設定的最初階段,很多人把職稱當做了榮譽,當做了教育生涯的最高獎勵,當然幹勁更足了。但是後來的結果你是知道的,當職稱和工資直接掛鉤的時候,很多人畢生的心血就是去搞職稱,而不是認真教學了,最後職稱到手,卻把教書育人的事情扔到了腦後。

過度獎勵教師,是教育的災難,一切都是教師職稱惹的禍!

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職稱和各種獎勵,自己教書育人的初衷不復存在,失去了為人師表的典範,投機鑽營只為了能夠多賺點錢。如果沒有職稱和各種獎勵,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更可悲的是一些人追逐一生,並沒有評選上高級職稱,這些人最後就會對教學失去興趣,失去了對教育教學奮鬥的動力,最後成為了教育界的災難。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教師能力是否勝任合格教師的問題,很多教師顯然已經失去了教學的動力,教育部改革雖然搞得很熱烈,但是很多老師無動於衷,在他們眼裡,每個月增加幾十幾百的工資確實不怎麼感興趣,還不如私下裡搞個培訓班來錢快。更多的優秀教師辭職去了培訓機構,甚至自己做起了培訓機構,優秀教師的流失成為了教育界的災難,無他,無獎勵而!

過度獎勵教師,是教育的災難,一切都是教師職稱惹的禍!

適當的獎勵確實能夠激發工作積極性,過度的獎勵就會適得其反。教師隊伍的現狀都是獎勵惹的禍,太多人失去了當初對教育的熱情。目前教育面對負擔過重的問題,目前教師現狀證明了過度獎勵確實給教育帶來了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