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影視劇,可以買影視傳媒股票嗎?

相信很多炒股的股民都看過《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這本書,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是:如果你想投資一家公司,最好要親自去體驗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但是如果你喜歡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你就去投資這家公司。

這個對嗎?如題,至少對於影視劇行業這個法則是不靈的。

你喜歡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或者某部電影的票房很高,你就去買入相關的股票,可能是要吃大虧的。

喜歡看影視劇,可以買影視傳媒股票嗎?


很多人說可以根據票房去買股票,如果票房超預期,那麼股票肯定會漲,這個在以前可能是有用的,而如今我們票房高速增長期已經過了,即使個別電影出了個高票房,影視股依然可能不值得夠購買。

讓我們先看看A股上市第一家影視股華誼兄弟吧。

喜歡看影視劇,可以買影視傳媒股票嗎?

華誼兄弟近十年股價走勢

2009年華誼兄弟作為第一家民營電影公司首批上創業板,被市場熱烈追捧,第一天市值最高接近200億(當年業績只有8000萬淨利),後來最高炒到了近900億,而10年之後如今市值是130億。而這十年應該是我國電影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時期,電影票房從60個億的票房到2018年的609億,市場增長了10倍,但公司股價早已回到瞭解放前。

華誼不可謂不優秀,目前仍然在國內電影票房排前幾名,下面有馮小剛、管虎等著名導演以及一大票電影明星,大boss王中軍也是個性十足,對電影產業理解深刻到位,又善於投資(包括遊戲公司、名畫)。


但是長期看確實對股東來講電影公司沒有為其創造價值。我似乎隱約看到了科創板的影子,某些股票出來後必然被爆炒,然而十年後很多公司的股價還沒有回到上市的那一天。

為何影視劇公司在長期看無法為股東創造價值?我認為主要是和它的商業模式有關。

電影公司屬於內容型公司,其商業模式屬於高風險的。拍電影是重資本行業,前期投入巨大,名導演和名演員成本高昂,後期製作也是花費不菲。再然後是推廣宣發,這都是投入。

而能在半年內上院線變現速度已經算快了,然後關鍵是票房很難預測,一年能出1到2個爆款就不錯了,而每年上映的電影可能達到上百部,還有幾十部進口的海外片來國內分食票房。

除了重資本,現金流也極差,票房從電影院到投資方可能也要有幾個月的時滯,扣掉院線和發行的,到手43%左右 。然後是在分給其他相關方(合作投資以及超額提成等),其實回報率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高。


但是在7、8年前,資本市場認為拍電影太賺錢了,2-3億的投入,未來的收益可能是數倍的回報, 比如2012年底的一部泰囧票房12.67億,創造了當年的票房神話。但是1年能有幾部像泰囧這樣的電影呢,即使後來還出現過美人魚、戰狼、流浪地球等爆款電影,用幾部爆款電影來反推電影行業的高回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那麼為何海外的電影公司出現過不少牛股?

喜歡看影視劇,可以買影視傳媒股票嗎?

迪士尼近十年股價走勢

海外電影行業經過整合出現了幾家巨頭公司。國外的電影公司一開始也是小公司眾多,但最後能上市的且保持一定規模的也就是所謂的六大影視娛樂公司。大部分公司也都是工作室性質的,類似於作坊,找個好劇本,或者靠個名導演,就能拍電影,偶爾出一部爆款賺點錢。

但是能持續賺錢的影視公司都是擁有大量IP內容,而且可以持續做出爆款的公司,比如漫威,可以像工廠流水線的方式生產出優秀電影的能力,旗下擁有鋼鐵俠、美國隊長、海王、蜘蛛俠、金剛狼等多個經典IP,這是國內大部分公司都不具備的。漫威影業先是被福克斯納入麾下,今年3月份整體被迪士尼收購。但是迪斯尼的估值水平也就是在20倍左右,遠遠低於國內華誼、光線正常的40倍PE,內心默默地表示放棄。


10年前我國電影行業的增速是30%多,現在增長率已經降到個位數了,雖然略高於美國,但是國內投資者給電影公司的估值仍然是偏高的。

當然,更不能因為某一個高票房電影就給予高估值。回頭看,2012年光線也就是泰囧票房火了一把,而其他幾部電影《情謎》、《銅雀臺》、《匹夫》、《傷心童話》、《神探亨特張》都是虧錢的。

喜歡看影視劇,可以買影視傳媒股票嗎?

泰囧

電影公司如此,電視劇公司呢?

電影公司是toC的,如果正好合了消費者的口味,是有可能出個爆款大賺一筆的。比如光線投資泰囧4-5千萬,結果獲得了4-5億的回報。但是消費者的口味太難把握了,這一部大賣,下一步就未必了。比如麻花曾經出了好幾部爆款,但是李茶的姑媽票房撲街,打破了麻花不敗的神話。

而電視劇公司是ToB的生意,在和消費者見面之前,已經賣給電視臺或者視頻平臺,是不是風險會小點。其實未必。電視劇的商業模式也是有問題的,首先都是重資產,前期投入較多,而且都必須付現,而且可能要預付。比如提前給好的編劇,好的導演,或者要提前儲備IP,但是變現比較慢,一個電視劇拍完快則半年、10個月,慢則2-3年,然後殺青後上衛視播出需要時間。

播完後,由於電視臺和視頻平臺(國內是寡頭壟斷)應付資金拖個1年半載是經常的事情,所以去年以來很多電視劇公司質押融資,現金流緊張,導致股價一再下跌,進而爆倉。

有人統計去年10幾家影視公司的質押率普遍在80%以上。慈文的老闆為了還債,控股權拱手相讓給國資。


除了商業模式的缺陷外,電視劇公司的政策監管風險非常大。

喜歡看影視劇,可以買影視傳媒股票嗎?

在我國任何電視劇播出之前必須被審查,要獲得準生證,而廣電總局認為電視劇涉及到文化意識形態,對社會導向性強,經常進行政策監管。

比如2017年以來的限古令,要求上星衛視黃金時間播出古裝劇不能超過15%,一下子把好多巨資投拍的公司給打蒙了。比如《如懿傳》只能上視頻網站了。如果有些演員出現醜聞,相關的電視劇可能要被延遲,甚至停播,比如唐德的《巴清傳》。國內規定如果相關主演有吸毒,婚外情等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情況出現,其作品將會受到限制。去年還出現了小崔揭露的潛規則陰陽合同事情,影視板塊又是一頓暴跌。

這說明政策風險是電視劇板塊最重要的風險。

目前來看,今年是建國70週年,相關政策監管口徑可能依然較嚴,電視劇公司可能依然要在夾縫中生存,用慈文馬老闆的話說,行業進入寒冬了。


影視劇公司的另一大軟肋就是對上下游都缺乏溢價能力。

其上游是導演、演員,編劇,尤其是有名的自帶流量的,都得當爺供著,錢得預付,而且稅還得自己繳納。

去年國內監管部門出臺限薪令,明確規定了明星片酬的天花板。但這些可能用處並不大,因為明星可以要求公司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補償。周迅和霍建華每個人在《如懿傳》獲得片酬5千萬(稅前),而新麗傳媒拍完整個電視後的稅後收益估計都不超過1個億。

喜歡看影視劇,可以買影視傳媒股票嗎?

此圖片與內容無關

影視劇公司的下游是電影院和電視臺以及視頻網站,目前院線已經完成了集中,前十大院線早就超過了50%的票房佔比,萬達一家佔了15%以上的票房。電視臺方面,五大衛視包括湖南、浙江、東方、江蘇、北京,基本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


而視頻網站基本上就是愛優騰三國殺,前兩年視頻網站為了搶佔付費會員,大幅抬高購劇價格,以至於把電視臺壓的抬不起頭。而今他們也要想辦法盈利了,將來可能大力發展自制劇,想走牛股奈飛的路子。

所以面臨強勢的下游,除非你有特別強勢的內容,否則幾乎缺乏議價能力。

從海外的情況看,很少有單獨的內容製作公司成為牛股的,一般都是依託於渠道或者平臺的。還有的是轉型實景娛樂,通過衍生品變現來彌補原有商業模式的不足,比如迪斯尼。

當然,更重要的是海外製作公司手裡通常有巨量的IP資源,比如DC漫威公司手中無數的超級英雄,就相當於公司擁有了一座永遠挖不完的金礦;

這些公司還具備流水線製作爆款電影的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效應,風險成本可控,每年作品較多,還有自身的渠道或者平臺優勢,比如時代華納有自己的影城資源,每年都有5、6部票房超過5億美金以上的電影,全球票房超過50億美金。

我認為現在的純內容製作公司應該考慮轉型,要麼和平臺或渠道合作,或者深度綁定,要麼考慮自建。比如騰訊系收購新麗傳媒,樂視網收購樂視影視,萬達院線收購萬達電影等,愛奇藝為了節約成本,今年將更多地資源投給了自制劇。

當然轉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比如華誼收購的院線效果一般,最後剝離。現在看華誼轉型的實景娛樂,倒是可以看看,但很懷疑其IP衍生能力能否撐得起這麼大的投資。

喜歡看影視劇,可以買影視傳媒股票嗎?

圖片與內容無關

股票投資可能是處處是坑,而影視傳媒公司的投資是非常複雜的,不能僅僅喜歡它的電影或者電視劇,就去投資它的股票,也不能參考海外的經驗去投資國內所謂的六大巨頭,因為我們目前與他們的差距還是非常巨大的,而估值現在看來也不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