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南”了:腸外營養、腸內營養該選誰?

臨床營養支持包括腸外營養(PN)與腸內營養(EN)支持,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引進與臨床應用至今,臨床營養支持已從外科推廣到內科、兒科、婦產科及神經科等多個科系領域。

半個世紀以來,臨床營養支持已挽救了無數腸功能紊亂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醫學界越來越高的重視及普及。


太“南”了:腸外營養、腸內營養該選誰?| 普唯爾


臨床營養支持的意義非凡


臨床營養支持的目的是提供必要的營養底物來維護細胞、組織、器官的功能與代謝,以利於患者的康復。當患者處於創傷、感染、腫瘤、缺血缺氧、高熱、MSOF等應激狀態時,由於機體合併“高代謝狀態(HMB)”,可迅速引起營養不良和代謝障礙,遠較因飢餓引起的營養不良嚴重,表現為:①高能量代謝,②高分解代謝,③糖耐受力降低。由此造成的潛在危險:①加重器官、組織水腫及病理損害;②延遲傷口癒合;③抗體產生抑制,免疫功能降低,感染髮生率增加,抗菌藥物療效降低;④長期蛋白質缺乏,將嚴重影響肺功能及通氣;⑤血漿蛋白、各種酶類的消耗及產生障礙,以致影響全身各臟器的功能及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因此,對於各種危重症患者,營養支持治療顯得尤其重要,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治療措施,不僅能夠增加患者的能量和氮攝入量,促進蛋白質合成,恢復氮平衡,而且可以降低感染率,促進器官系統功能恢復,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


臨床營養支持的途徑和選擇


臨床營養支持的途徑臨床營養支持主要有腸外營養(PN)、腸內營養(EN)。


腸外營養(PN)


腸外營養(PN)是經靜脈途徑供應患者所需要的營養要素,包括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劑)、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及微量元素。目的是使患者在無法正常進食的狀況下仍可以維持營養狀況、體重增加和創傷癒合,幼兒可以繼續生長、發育。靜脈輸注途徑和輸注技術是腸外營養的必要保證。

太“南”了:腸外營養、腸內營養該選誰?| 普唯爾

當患者小腸吸收能力大部喪失或營養與代謝失衡而急需補償時,宜採用PN。具體指徵包括:①術後至少有4~5d不能經口服或經鼻胃管進食的患者;②短腸綜合徵;③消化道瘻;④麻痺性腸梗阻;⑤急性胰腺炎;⑥多發性內臟損傷;⑦敗血症;⑧大面積燒傷;⑨炎性腸道疾病等。


腸內營養(EN)


腸內營養(EN)是經胃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隨著近年來對胃腸道結構和功能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胃腸道不僅是消化吸收器官,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通過腸內途徑進行營養支持,有助於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完整性。因此,在選擇營養支持方式時,腸內營養已成為多數臨床醫生的首選。

太“南”了:腸外營養、腸內營養該選誰?| 普唯爾

EN時,通過腸道局部營養作用,刺激腸黏膜細胞的生長及胃腸激素的分泌,其中含有促腸細胞生長的激素,從而達到維持腸組織與功能的完整性。EN的適應證廣泛,可以這麼說,只要患者胃腸道有功能並能通過食物均應考慮EN,如:肝衰、腎衰、腦血管病、腸病、運動神經元病、創傷、腫瘤、囊性纖維變性、神經性厭食、燒傷、術前(後)等。其中,克隆氏病治療中,已把EN作為一項極為有效的基礎治療。


PN與EN的比較


首先要強調的是:PN與EN不是互相競爭的,而是互為補充的,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應用,但對於PN與EN均適宜的患者,應該主張選擇EN,或在條件允許下及早從PN過渡到EN,這是因為:長期使用PN的危重患者易出現“腸源性飢餓綜合徵”,表現為腸蠕動減慢,腸細胞減少,腸黏膜萎縮,分泌型IgA明顯減少。
同前所述,而EN則有利於維持腸黏膜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減少腸源性感染的發生,並調動腸道強大的免疫功能,且肝臟損害較小,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價廉等優點。


營養支持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1、熱量觀念:過多的營養素輸入和營養素輸入不足對患者是同樣有害的。“靜脈高營養”的概念已被淘汰。一般患者熱卡的供應從每天3500kcal左右調整到平均每天1800kcal左右。2、營養要素的種類及用量:要充分結合不同人群(老人、婦女、兒童、成人)的具體生理特點、臟器功能情況、疾病的種類及對營養物消化吸收的影響,進行營養要素搭配。例如:肝性腦病患者的營養處理比較棘手,應給予改良過的氨基酸氮源,儘量減少芳香族氨基酸及蛋氨酸的比例,而以支鏈氨基酸(BAA)為主,如: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再如:呼衰及膿毒血癥患者,必須控制葡萄糖用量,否則可因耗O2及CO2產生增多,而增加通氣負擔。3、不斷檢測患者的生化指標,及時調整營養方案。

太“南”了:腸外營養、腸內營養該選誰?| 普唯爾

戰勝疾病,營養支持功不可沒


半個世界來,臨床營養支持已從所謂“靜脈高營養”概念轉變為“PN”及“EN”的概念。這與營養支持的基礎理論、應用技術及優質製劑的不斷面市、價格的不斷調整有密切關係。但是,當前,“營養盲”已遠遠超過“文盲”,很多患者、家屬甚至醫生仍側重病因治療。不理解、不重視甚至拒絕“營養支持”治療。殊不知,機體免疫才是人類預防或戰勝各類已知或未知疾病的根本。普唯爾建議:臨床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以及廣大患者及家屬應當增強“腸道免疫”的意識,增強營養支持與機體免疫關係的意識。積極利用營養支持的方法,戰勝疾病將會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