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別不承認,這段時間,不管你是刷微博、刷微信,還是看電視、看視頻,都會被一個詞密集地轟炸,那就是“新基建”。

新基建是什麼?官方是這樣定義的,它指的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單獨看好像每一個詞都很熟悉,但連在一起卻有種微妙的距離感。好吧,不急,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咱們先從傳統基建說起。


傳統基建是什麼,它為什麼而來?

所謂的傳統基建指的就是鐵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俗稱“鐵公基”。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了中國經濟一頓爆錘,短時間內依賴出口貿易的企業大量倒閉。為避免大量人口失業,我國政府緊急推出了“4萬億”計劃刺激經濟,當時重點投資的領域就是“鐵公基”。

鐵公基如何拉動經濟?舉個例子,假設政府為新建一條路投資了1個億,那麼這條路將帶動上百噸鋼材、上千噸水泥、上千噸瀝青的銷量,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幾千個就業機會,有了工資以後大家自然會消費,於是便間接拉動了內需。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在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用半年時間修了條路,他認為修路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中國有句古話,“要想富,先修路”,還有人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說的就是基建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4萬億”的刺激下,中國經濟奇蹟般地完成GDP保8的任務,“鐵公基”成了刺激經濟的代名詞。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大背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即便到了2014年底,全國仍有3917個村不通電,近10萬個行政村不通水泥路。換句話說,中國在基建領域仍然是潛力股,發展空間巨大。


鐵公基式微,新基建它來了!

但幾年以後,鐵公基開始顯現它的另一面。傳統基建日趨飽和,西北及西南地區的一些高速公路因車流量不足,被人們嘲笑為“曬穀場”。在基建行業,哪個工程都離不開水泥,但中國水泥現在又是個什麼情況?嚴重過剩。中國水泥產能高達27億噸,國內只能消化17億噸多一點。


更扎心的是,由基建飽和所帶來的,還有其邊際作用驟減。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你很餓,吃了第一個包子,覺得很滿足,於是又吃了第二個,還是很滿足,吃到第五個的時候,你已經飽了,甚至還有點撐,那麼第五個包子帶給你的邊際作用就是0。同理,修路、修高鐵、蓋樓也是。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農村公路變“曬穀場”

說白了傳統基建那一套早就過了高光時刻,中國經濟需要新的增長點,新基建該上場了!

這裡還想再探討一個問題,傳統基建的邊際作用驟減以後,還有反彈的可能嗎?有一種觀點認為,假設國家A在某種科技上實現了突破,比如5G、鋰電池等,然後這個國家開始大規模修建5G的基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基建,那麼基建的邊際作用會再次增強,因為科技發展會催生新的產業革命。

到這裡,新基建的概念已經十分明朗了。新基建和傳統基建一樣,首先是一種基礎設施,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順應了新時代的語境,對自身進行了調整,主要在“高技術”“補短板”兩個範疇發力。前者是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未來,大力發展高科技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後者則解開了一個謎題:新基建並沒有拋棄傳統基建,而是對它的迭代升級。


被寄予厚望的新基建,到底有多強?

不得不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08年,註定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南方雪災、512地震、9月金融危機,一整年都瀰漫著一種低落的情緒。而2020年的開頭同樣很難,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年初又來了場新冠肺炎。

這時候,新基建就像一場雨,及時地灑在了這片突然龜裂的土地上。接下來,我們來聊聊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的幾大核心領域到底有多硬核。

先說說5G,5G憑什麼站上了新基建的C位?因為無論是從未來的產業規模,還是對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來看,5G都是最能打的。我國重點發展的各大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遠程醫療等,都需要5G技術作為支撐。目前,我國已經建了13萬個5G基站,預計2020至2025年,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和5G有點類似,大數據中心也常常起到“彈藥”的作用,尤其在雲計算、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但你猜我國數據存儲利用的能力是個什麼水平,去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平均月流量為7.82GB,是2018年的1.69倍,但只有不到2%的企業數據被存儲下來,其中又只有10%被用於數據分析。

巨大的缺口往往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當前中國數據中心每年新增投資規模在1000億左右,如下圖所示,千億投資將帶動以下產業鏈: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人工智能可能是除5G外被炒得最熱的一個概念,但這份熱度更多是因為實力,我國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水平已經邁進了世界第一梯隊。而在未來,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有可能會繼續領先世界,因為在代表人工智能大潮最基礎支撐的計算力上,2019中國聯想集團繼續蟬聯超算市場份額第一,是全球第一超算製造商。

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十分具有想象力,金融、汽車、零售、大健康、教育等你能想象到的領域幾乎都有涉及。Sage預測,2030年人工智能將為全球GDP帶來額外14%的提升,相當於15.7萬億美元的增長,這個數字有多可怕,2019年我國一年的財政收入是19萬億出頭。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在這裡面,工業互聯網可能是個相對陌生的概念,看完下面這張圖,你大概會產生一個基本的認知。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在聯想合肥聯寶工廠的生產線上,只需少量員工就可以維護由數千臺貼片機組成的生產線。因為這些貼片機具有自動監控功能,會自動追蹤元件消耗狀況,並通過燈光等信號通知值班員工。有一條“維納斯生產線”,自動化率甚至達到了75%。


這個例子至少說明了,拼人力、拼時間、拼成本是傳統制造業的打法,而工業互聯網講究的是傳統制造業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及5G等技術深度融合,說白了就是把傳統制造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把將人、機、物高效連接起來。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最後還想再提一嘴特高壓,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在這一領域,我國主導著36種標準技術,是公認的世界第一水平。但我國特高壓建設潛力依然巨大,當前國家已經規劃的特高壓項目大概在50-60條之間,大約30條已納入規劃線路並有望落地。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新基建,然後呢?

新基建的故事總是和錢、未來、就業機會、智能技術連接在一起,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實際上,剝離了這層甜蜜的外殼,其美好背後凝結的是國家、企業、個體的努力。

就比如說5G,由於5G穿牆過洞的能力弱,建設5G網絡所需要的基站數量是4G的三四倍以上,如果採用傳統的電信專用基礎設施,成本極其高。怎麼辦?聯想基於網絡虛擬化技術,打造了連接智能物聯終端 “最後一公里” 的O-RAN雲化微基站、小基站,大大降低了5G網絡的建設成本。目前,聯想武漢產業基地已經在生產線上鋪設了聯想的5G專網,而聯想的5G O-RAN解決方案也已在其他智能工廠落地。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聯想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5G技術預研,現已經申請600多件核心專利。聯想不僅在行業內率先發布了全球首款5G PC、全球首臺支持5G通信的手機,還組建了雲網融合事業部,專注於O-RAN、NFV、邊緣雲等技術和應用。

再比如工業互聯網,很多企業有心上“雲”,卻不具備上“雲”的能力。最顯著的難點是,很多設備如鍋爐等並不具備生產數據的能力,而即便是設備具有數字模塊,也會出現數字模塊不開放、被加密等情況。再進一步講,就算是數據能被正常採集,之後還會面臨如何用好數據、軟件適配等問題。怎麼辦?聯想的iLeapCloud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好解決了這一痛點,它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場景應用和在線服務,目前,已經為施耐德電氣等頂級工業企業提供了產品及解決方案。

聯想是智慧基建的核心提供商,它用5G、AI、大數據等技術賦能基礎設施,將其升級為“智慧基建”,目前,已經幫很多企業完成了智能化轉型升級。

身價34萬億的“新基建”,到底是個啥?

目前,北京、河北等13個省市相繼公佈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總投資額近34萬億元。但我們更關心的是,新基建對於普通人會有什麼影響?

最顯而易見的,當5G正式商用,無疑會帶來一波換機潮。直播、長視頻會更加普及,誰也說不準會不會有更多人搭上這班快車,成為下一個坐擁1.3億豪宅的李佳琦。而諸如工業互聯網等傳統工業體系的轉型升級,無疑會催生大量新職業,很多年輕人再次實現了“跳槽自由”。而最讓普通人受益的恐怕還有工業生產能力的提升,新冠肺炎期間,有些企業利用數字技術快速轉產自動口罩機,就把口罩危機擺脫的徹徹底底。

“新基建,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大的機會。”現在看來,這句話似乎一點兒都不誇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