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星光並不燦爛——懷念我的偽北廣生活

記得那還是我來北京上學的那年,2003年也是鬧非典的那年,我成為了末代北京廣播學院的一名偽大學生,之所以說末代,是因為第二年2004年的9月,北京廣播學院正式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從此成為歷史,“北廣”被“中傳”取代。之所以說是偽大學生,因為雖然我外表身佩北京廣播學院校徽,入住梆子井大學生公寓,坐火車享受半價待遇。但是隻有我自己知道我不是通過普通高考走進的大學校門,而是通過一種叫遠程教育的方式進來的,我們這種學生不遷北京戶口,不發派遣證也就是後來的大學生就業報到證,畢業證是成人教育畢業證,並加註“遠程教育”字樣。

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這其中河南和山東佔了一大半,沒錯我們都是全國高考分數線不統一的受害者,同時我們也是普通高考的失敗者。我們在各自的省份無法考出那麼高的分數,來佔據那分配給我們省少得可憐的個位數的名額。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來“曲線救國”,實現自己的名校夢。

我就讀的是新聞學專業,屬於北廣的王牌專業,隸屬於當時的新聞傳播學院.這可是北廣的三大起家院系之一(新聞系發展成為新聞傳播學院,並衍生出了當今獨步天下,世界唯一的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外語系發展成為國際傳播學院,其中用一個全國文科類院校唯一設置的五年制專業,叫國際新聞,這個專業出了個名人叫陳魯豫。無線電系發展成為信息工程學院 )

我在梆子井的大學生公寓為四人間,下桌上鋪的那種,這在十六年前的當時屬於比較高端的。我的室友有三人,一個是我的同班同學,名叫孫龍,陝北延安人,和我年齡相當,他高中畢業以後又去鄭州廣播電視學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讀了兩年中專,畢業後在河南省濮陽市某保險公司任職(我擦,這是什麼神操作,高中畢業後不去讀大學去讀中專,播音主持專業不去電視臺去保險公司上班?看不懂)。另外兩個人都是屬於新聞學(電視編輯方向)續本科(就是專升本,二年制),隸屬於當時的電視學院。一個名字叫做馬德濤,黑龍江牡丹江人,畢業於牡丹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入學之前已經是海林市(牡丹江市下屬縣級市)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最後的這個是個重量級人物,他叫韓懷軍,江蘇邳州人,畢業於山東理工大學(他上大學時,學校的名字還叫做山東工程學院)英語專業入學前也已經是邳州市(徐州市下轄縣級市)電視臺的正式員工了,最重要的是,他是我們四個人中唯一一個已婚已育的,更是我們四個人中唯一一個帶著工資來上學的。他身材高大,人長得也精神。(他也是目前我們宿舍中混的最好的一個,韓哥本科畢業以後以33歲的高齡考取了研究生,曾經擔任過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的校長辦公室主任)這也就是說我的三個室友都是有過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的,只有我一個人是個剛出高中校門的生瓜蛋子。

北廣的校園不大,大概只有六七百畝的樣子,就這還是2002年合併了之前的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東區(原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的結果。沒合併之前更小(北京的大學普遍都不大,大概是京城寸土寸金的緣故吧)。隔壁就是著名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我也不知道當初是怎麼規劃的,偏偏把這兩個學校孤零零的放在了東五環外。別看學校不大,人才培養層次卻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博士後、博士、碩士、第二學士學位、本科,續本科、高職(專科),非學歷教育那就更多了:各種進修班、研修班、短訓班、夜大學等等。這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普通本科了,被稱為“小本”(並非曹雲金相聲裡面的小學本科,因為招生名額少因此得名)。北廣的專業也有點雜,普通類和藝術類大概的比例為6;4,文理大雜燴,還有冷門的小語種。

北廣是個充滿名利誘惑的地方,因此學風多少有點浮躁。都是奔著成名成腕考進來的,哪有那麼多時間做學問,出名要趁早啊!因此多次出現畢業生放棄保研名額而的現象(例如當今央視的當家新聞主播歐陽夏丹)。北廣雖然是個談戀愛的好去處,才子如織,美女如雲。白楊樹下,核桃林裡,免不了花前月下,出雙入對。但是在北廣,大學時代的保鮮期總是顯得太短,畢業季即是分手季。

北廣有個很不好的毛病,也不知道是那一屆開始的,是誰發明的。就是老生和新生之間等級森嚴,新生看見老生必須稱師哥師姐,否則下場很嚴重,尤其是藝術生為重。(其實這麼多年過去,回看當時不過是一些小把戲,惡作劇。不過當時讓很多新生受不了)據說是因為考進北廣的學生都太優秀了,不教育太狂以後會栽大跟頭。這種行為頗有點《水滸傳》裡面殺威棒的意思。這種行為早在在開學軍訓的時候就開始了。幸虧我們這些偽大學生不參加軍訓,僥倖逃過一劫。

還記得那次老鄉會,作為高考大省的河南學子在北廣也是人才濟濟。

席間,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酒酣耳熱之際,播音專業的女生表演繞口令,錄音專業的男生吹起了薩克斯風……而我啥也不會,只能在一旁默默的看著。當時的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只能頻頻喝酒來掩飾我偽大學生的尷尬。

宴畢,我的老鄉,也是這次老鄉的組織者,給我分配了一個美差——送兩位播音專業的女生回宿舍。

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那個秋風沉醉的晚上,那位苗條的女生名字叫麻寧,河南鶴壁人。那位略微豐滿的女生叫時冉,河南信陽人。只恨那個晚上時間過得太快,沒多大功夫,轉眼就到了她們的宿舍中藍公寓。

就在我返回梆子井的路上,發現學校的核桃林裡有一位中年男子,身材略胖,在哪裡自顧自的說這話,不時引來旁邊的人駐足觀看,還對著他指指點點,我大概齊聽了幾句,說他是個博士,一天到晚神神叨叨的,沒啥前途!博士還麼有前途?是的,你沒有聽錯:北廣的全日制博士畢業以後撐死了也就是個大學教師,然後一步一步地往上混,遠沒有那些在職的博士混得好(這些人大多功成名就,拿個學位純粹是為了鍍金)。不過我倒是很欽佩這位!

十年後,我偶然間在網絡上看到有一檔知識型脫口秀欄目叫做《邏輯思維》,主講人正是那個曾經在核桃林裡面自說自話,旁若無人,戴著眼鏡的羅胖子。

懷念北京廣播學院,懷念中國傳媒大學,懷念北京懷念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一號,更懷念我那已經逝去的青蔥歲月。

我的星光並不燦爛——懷念我的偽北廣生活

我的星光並不燦爛——懷念我的偽北廣生活

我珍藏的校徽

我的星光並不燦爛——懷念我的偽北廣生活

面對八字校訓,我真的很慚愧,因為我做的遠遠不夠

我的星光並不燦爛——懷念我的偽北廣生活

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海底撈大學”的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