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宅”生活 做好心理調試安心工作

一場新冠疫情,讓大多數人都過了一個超長假期,在家裡過起了花式“宅”生活。現在,隨著中國疫情的有效遏制,許多上班族逐漸走出宅生活,踏上了通勤的道路。但是,生活和工作節奏的改變,許多人可能會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這可能增加抑鬱風險。生活要繼續,工作要繼續,心理的調適我們也不能停。

上班族復崗前兩週是適應期

一般一種行為堅持兩週就可以形成習慣,宅了那麼久,人們在家裡形成了新的生活或工作模式,復工後,這種模式又要向一種新的模式轉變,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效率比較低等,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反應。只要接納這種感受,不要強行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堅持兩週,情況就會變,又會適應新的工作模式。

走出“宅”生活 做好心理調試安心工作

如果是擔心上班過程中有感染風險,就要在實施科學防控措施後,去接受可能面臨的風險,然後堅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要知道,除了新冠病毒,我們每天還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

而對於還保持在家辦公狀態的人,建議大家要逐步培養和復工一樣的工作節奏,沿襲以往去辦公室的工作習慣。比如在家裡整理出一個小區域專屬辦公空間,實現場景分工。另外,按時工作、按時休息,保持整體工作時長,對時間進行合理分配。這樣可以在復工後儘快進入工作狀態,也是舒緩自己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

焦慮也有好處 只要不過度

疫情中,每個人都是戰士。普通人雖然不在一線戰“疫”,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焦慮、恐慌、緊張。


走出“宅”生活 做好心理調試安心工作

很多人會覺得焦慮是個不好的情緒,其實換個角度,焦慮也是有好處的,可以對我們產生保護作用。舉個例子,生活中我們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可能會吐或者拉肚子,目的是把髒東西儘快排出去,出現焦慮的道理也是一樣。

在我們遇到危險時,本能就會害怕、擔心、緊張、恐懼。在這樣的狀態下,呼吸、心跳會加快,骨骼肌肉變得緊張,胃腸道受到抑制,聽覺可能都會變得比以前增強。全身上下所有的器官系統在大腦的支配下重新分配資源,目的就是為了保護你。有緊張、害怕的能力,才能夠減少我們暴露的危險,所以,焦慮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而且是必須具備的。但是,要注意分辨自己是否過度焦慮,比如和自己以前或者和朋友對比一下情緒變化;再看一下自己有沒有失眠、淚點低等身體和心理層面的變化。如果這幾個方面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那就可能是焦慮過度,如果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就需要看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