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趴下的碗

被卓林吸引,是因為看到了安然在朋友圈所分享的 “牛圖”。幾隻白鷺佇立在梯田的牛背上。心想,在仙遊的深山,還能有如此具有“網紅級“景色。於是,忍不住邀上幾個同學,與安然相約,一同嚮往她的老家——卓林村。

那個趴下的碗

從仙遊縣城出發,經過近兩個小時的顛簸,終於到達社硎鄉卓林村。途中,安然介紹,以前進城,得先步行一個小時到隔壁的西苑鄉乘車,再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縣城,如今交通已大為改善。以致她調侃說,當年,能活下來,都算是命大的。

那個趴下的碗

或許,因為遠處深山,加上交通不便,也得以讓卓林的所有的一切不被驚擾。漫步卓林,成片的梯田盡收眼簾,一座座古厝,點綴在青山綠水間。挺拔的“夫妻杉“、百年桂花樹、屋後的紫薇花,讓卓林顯得古樸而不失浪漫。

那個趴下的碗

處處皆景,移步換景。在卓林,驚喜地看到了安然朋友圈所發的”牛圖“。駐足遠眺,幾隻白鷺站在水牛的背上,牛動,白鷺不動;白鷺展翅翱翔,牛卻依然低頭覓食。白鷺為何選擇水牛,水牛為何情願讓白鷺停留。

天與地,動與靜,兩個世界,二者從不交流,卻又如此依戀?也許,牛背上的印記,是給予彼此最好的回答。

在安然帶領下,重走她當年求學路。雖然從家裡到學校只有十分鐘的路程,卻要經歷爬坡、石階、小橋、田埂,狹窄處,僅夠一人通過。安然曾經的求學路,何嘗不是每個人的成長路?安然說曾經難走的路,現在成了眼中的風景。不由地也想起了一句話:“童年的雨天最泥濘,卻是記憶裡最乾淨的曾經”。

安然的婆家也在卓林,如今只有她婆婆一個人在家裡。之前,也把婆婆接到城裡來住,後來,婆婆自己一個人偷跑回村裡。她婆婆說在城裡生活渾身不自在,身子毛病頻出,一回到村裡“滿血復活”。

安然推測婆婆始終堅持要回鄉,是因為山裡有熟悉的環境,還有那割捨不斷記憶。安然的公公前幾年離世,她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每當吃飯時,她婆婆會拿一個碗和一雙筷子,倒趴在飯桌上。她懂得婆婆的用意,但從未指明。

考慮到婆婆一人在山裡生活不便,於是每次回老家,安然都會挑適合婆婆口味的食材,但她婆婆捨不得煮,都悄悄地儲藏起來。“有時候一塊豆腐會吃兩天,但我們買的東西,她又捨不得吃”。此次,見到安然又帶東西,婆婆不停責斥安然,下次回來,不準再帶了,樓上已裝滿滿的一缸。安然隨口答應。

婆婆的日常,除了打理一些菜地外,就是照料好自己養的幾隻母雞。在老宅的門口,她專門搭起一個簡易棚子,讓母雞們“休閒娛樂”,而在屋簷下,精心建起了一個雞窩,讓母雞得以棲居。

那個趴下的碗

生活條件舒適,以致讓母雞也得以“高產”,離開時,婆婆又把用蛋夾裝好的雞蛋,讓安然帶回。一個蛋夾,能裝數十枚。望著蛋夾,心中萌生幾多感嘆。無需翻日曆,蛋裝滿時,便是孩子歸來時,蛋與蛋之間的距離,記錄著深山老母親對遊子的牽繫長度。

離開安然婆家時,安然特地叫婆婆留意飯桌上她所留的“東西”。而她婆婆不停地叮囑:“下次不要帶東西了!”聽到那語氣,能深切感受到婆媳關係,又情同姐妹。

傍晚,路過耿大姐家,她正與三個小孩,並排,端著碗,在門口吃飯。耿大姐碗裡的辣椒粒格外顯眼。面對陌生人來訪,孩子們不覺得緊張,而是不停地往嘴裡扒飯,小兒子臉頰沾上飯粒。

那個趴下的碗

耿大姐祖籍貴州,嫁到卓林已有二十多年了,她說她自己還是喜歡吃辣,但幾個孩子不喜歡吃辣。孩子們都在縣城上學,暑假是特地回山裡避暑。即使在夏天,也不用開空調,空氣清新,孩子們也樂意呆在老家。

不經意發現,在耿大姐的屋後有一棵數百年的水杉,水杉的頂部寄生了一棵小樹,滿眼蔥翠,升起的炊煙,瀰漫其間。

那個趴下的碗

天色暗下,我們乘車返程。駛離村口途中,不時地遇到牛群橫梗路中,同學打趣道,這些牛群才是真正“牛逼“。

那個趴下的碗

村裡人介紹,卓林一千多人,大多數人出去闖蕩謀生,留在村裡只有百來口人。有的村民,年初時,把一頭牛放養出去,年底回來便有成群的牛。雖然無人放養,但那些牛,從不忘記回家的時間和那條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