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無緣無故的天才。那是從3分鐘熱度,到持續地全情投入的結果

一說到天才,都認為是極個別對某個領域擁有天賦,具有卓越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突出才智的人。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隱形的天才。當一個人把對某個事物的興趣產生的3分鐘熱度,發揮到極致,變成持續地全情投入,就可能成為天才。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看到一篇某個名人的成功學,感覺熱血沸騰、雄心滿滿,於是立志從明天開始改變自己。然後購置了相關書籍、制定了學習計劃,開始專注地學習,然而往往堅持不了幾天,熱情慢慢冷卻,興趣逐漸消失,最後慢慢放棄。

看到有朋友每天堅持跑步,一年下來竟然瘦下來50多斤,成為健身達人。於是又買了跑鞋、運動衣,堅持了幾天,又開始睡懶覺……

這就是3分鐘熱度——不能保持太久的熱情和興趣。而天才,就是把這3分鐘熱度,轉變成持續地全情投入。

哪有無緣無故的天才。那是從3分鐘熱度,到持續地全情投入的結果

一、3分鐘熱度並不完全是壞事,那是成為天才的起點。

事物有兩面性,事實上我們幾乎都會遇到3分鐘熱度。沒堅持住,就浪費了時間、精力、金錢;堅持住了,就多學了技能,增長了知識,擴大了社交。

第一,產生3分鐘熱度的前提,是有著濃厚的興趣。

人的一生接觸的事物太多太多,可能產生興趣的事物也太多太多。這正說明我們內心對自己有興趣的外部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進而產生一探究竟的慾望,這恰恰是能持久地做好這個事物的動力源泉。

那些出色的足球運動員,就是從小對足球感興趣,每天忘情地踢球。之所以最終成為佼佼者,是因為他們對足球的興趣比別的孩子更強烈,別的孩子回家,他們還在苦練球技,樂此不疲,最後才把足球玩得神乎其神,讓人眼花繚亂,憑著持續不斷的付出,最終才可能成為巨星。

第二,有了3分鐘熱度以後,會產生不同的變化。

當我們對某個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會產生兩種變化:一種是把興趣愛好,發揮到極致,然後又有可能轉移到另外一個興趣,如此一來可能把一個或多個興趣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另一種也是對一個又一個的事物產生興趣,但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從沒有長久地堅持下去,最終什麼事也沒做好。

3分鐘熱度,絕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今天覺得這個好,明天覺得那個行,改來改去,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到底是什麼了。就象熊瞎子掰棒子,撿一個扔一個,到最後一無所獲,只是浪費了時間、精力和金錢。

第三,理性看待3分鐘熱度,這並不完全是壞事。

興趣太深了,就專注的研究這一門興趣,把這個興趣發揮到自己所能達到的頂峰,轉變為自己的一門特長,最終自己在這個領域裡,就是引導者,就是權威者。

興趣太廣了,就慢慢研究,精一個算一個,把自己的這些興趣,變成業餘中的專業和權威,最終自己將成為一個多面手,好多事物自己都信手拈來,成為多個領域中的風雲人物。


哪有無緣無故的天才。那是從3分鐘熱度,到持續地全情投入的結果

別把3分鐘熱度看作壞事,這是我們可能成為天才的起點。

二、把熱度轉變成全情投入,產生“心流”的絕妙感覺。

有了熱度,持續的投入其中,痴迷其中,就可能發生發酵,轉變為一種絕妙的“心流”感覺。

第一,什麼是“心流”感覺。

一個人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地沉浸在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時,會享受到一種高度興奮和充實感,這種精神狀態,被積極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稱為“心流”,認為那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一種途徑。

有了3分鐘熱度,就要持續這個熱度,喚醒“心流”,進而轉變成全情的投入。就象武林高手一旦得到武學秘籍,就會痴迷鑽研,一心苦修,忘乎所以;就象愛好讀書的人得到一本好書,就會忘了周邊的嘈雜與紛擾,全神貫注沉浸其中;就象痴迷數學的學生在發現難題時,會廢寢忘食,刻苦鑽研,自動忽略周邊一切……

第二,“心流”感覺的絕妙。

當人進入“心流”狀態時,會感覺自己完完全全沉浸在這件事本身,而忘記自己的存在,感覺時光飛逝。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想法,都如行雲流水、水銀瀉地一般發展、變化,所有的能力被髮揮到極致,那種感覺妙不可言。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才可能進入“心流”狀態,人正在體會那種妙不可言的感覺時,是極度抗拒中斷,不願被幹擾的。如果一旦被中斷,是很難再次進入“心流”狀態的。

比如,有的朋友酷愛讀書,在拿到一本好書時,經常會連夜讀完,讀書的過程,常會手舞足蹈,難以自控,讀完以後,還會沉浸在書中的絕妙之處;有的朋友酷愛足球的過人,當利用嫻熟的腳法巧妙地過掉幾個人後,那種發自內心的舒暢感覺,甚至讓人不由自主地喊出“爽”來。

哪有無緣無故的天才。那是從3分鐘熱度,到持續地全情投入的結果

第三,產生“心流”的條件。

當我們遇到一個特別感興趣的事物時,去做一個喜歡的事時,可能遇到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面對簡單的事物時,會感到毫無壓力,沒有挑戰,做起來輕鬆自如。這個時候,會對這個事物覺得無聊、沒意思,輕視之下,甚至反而有可能做不好。日常生活中,“大意失荊州”的例子並不少見。

第二種,是面對一般複雜的事物時,會引發興奮感、緊張感,會投入心思去努力,做完以後會感覺完成了一項任務,產生一些成就感。但不會進入“心流”狀態,只是處在“心流”的門檻。

第三種,是面對極有難度的事物時,會產生擔憂感、焦慮感,使自己能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喚醒“心流”狀態。當完成這個事物時,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感、成就感、愉悅感,而且這種感覺還會根據事物的複雜重要程度,持續一段時間。

第四,怎樣產生“心流”。

讓自己做某個事時,經常性地維持擔憂和焦慮狀態,這必然促使我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成了能獲取極大的愉悅感,即“心流”,這是我們對事物的保持熱度的關鍵所在。

在打遊戲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就是終極大“BOSS”,在此之前,會有若干個由易到難的小關口。打遊戲就是通過不斷打死小嘍囉,不斷找到寶物,不斷積累分數,最終勝利通關的過程。其中,每通過一個小關口,都會得到大量的各種獎勵,讓人獲取愉悅感,吸引著我們直到最後通關。

一是明確目標。這是一個最簡單直接的辦法,人越是在目標清晰明確時,對自己越有信心,不會產生茫然、猶豫、拖拉等問題,也就能更加全情地投入事物之中,從而獲取愉悅感。

二是化整為零。把面對的複雜事物碎片化,可以將事物按照時間或類別的維度,一個大任務分成若干個小任務,選擇“個個擊破”的戰術,當越來越多的小任務完成時,人會越來越感覺到愉悅感,反過來會更促進人的全情投入。

三是先易後難。人在全情投入時,如果事物太難,總不能達到自己所願,可能會磨滅熱情,造成無力感。這個時候,應該及時調整面臨的事物,可以按照先易後難重新排序,完成容易的,以獲取愉悅感,建立自信心,有助於更加有信心地全情投入後面的難點。

哪有無緣無故的天才。那是從3分鐘熱度,到持續地全情投入的結果

三、把3分鐘轉變成持續投入,不達目的決不放棄。

人是喜新厭舊的,對新生事物的興趣,永遠大於舊的事物,這是我們常常不能專注於某一事物的重要原因。那麼,怎樣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把3分鐘的熱度變持續長久呢?

首先,確認這個事是自己是真的感興趣。

有時候,我們只是感覺對這個事物感興趣,但實際上感覺並不一定準確。感不感興趣,不能靠想象、想當然去認為,而是需要去真正實踐一次,嘗試著去做幾次,才會知道我們對這個事物的真正感受,才能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興趣。

小技巧:可以興趣廣泛,可以經常變換興趣,可以不停地去嘗試各種事物,儘可能對興趣大的親身參與進去,一旦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就別輕易放棄。

其次,選擇能產生積極效果的興趣。

我們全情投入一個興趣愛好,能帶來的效果必須是正面的,產生積極影響的。未必是立即就有效果,也可能是一段時間之後效果才逐步顯露。有一個規律就是:越是長久的投入,產生的回報就越久遠越有價值。

小技巧:學習某個技能,沉浸其中時常常伴隨著很棒的愉悅感,這就是興趣所致,而且這是對人有積極效果的。如果一時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就去學習、去讀書,這永遠是產生積極效果的事。

第三,建立能做成做好的自信。

美國麻生理工學院教授舍恩提出了舍恩定理:對事業懷有信心,相信自己,乃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遇事不畏縮,也不恐懼,就是稍感不安,最後也都能自我超越。

小技巧:要充分發揮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挖掘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把最輝煌、最滿意的成績,經常性炫耀於內心,反覆告訴自己“我能行”。當反覆的心理暗示不斷滲透著自己的方方面面後,就能培養出超乎常人的自信。

哪有無緣無故的天才。那是從3分鐘熱度,到持續地全情投入的結果

第四,排除外部環境干擾。

一個安靜、舒適、封閉、沒有干擾的外部環境,能使你的效率直線提升,一小時甚至能頂平時的兩三個小時。

小技巧:清理你辦公環境,辦公桌上可能影響你注意力的東西,要清理乾淨;電腦桌面只保留必用的工具,刪除QQ、微信等各種社交軟件和遊戲;把手機鈴聲以外的聲音全部關掉,不讓手機牽扯你的精力。創造一個能夠安靜、專心的外部環境。

第五,努力提升工作效率。

推薦使用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創立的番茄工作法,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小技巧: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合理設置一個工作日內的番茄時間段,一定要把重要的工作放在高效的時段,比如上午8:30——11:00,下午15:00——17:00等,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時間。如果被迫中斷,則過一會再重新開始。

哪有無緣無故的天才。那是從3分鐘熱度,到持續地全情投入的結果

明星翻譯家伊科諾姆,出生在希臘一個風光旖旎的小島,他自小喜歡在海灘撿貝殼玩耍。一次,碰到幾位外國遊客,比比劃劃地和伊科諾姆說話,雖然一個字也沒聽懂,但他思忖了一會兒遞上兩枚漂亮的貝殼。遊客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給了一美元作為酬金。

伊科諾姆發現自己經常能理解這些聽起來晦澀難聽的外文,而且很快就能學著說一些。自此,好奇心驅使著伊科諾姆每天去海灘,聽這些複雜的外國話,想要弄清楚形形色色的遊客們在講什麼。

慢慢地,他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5歲學英語,7歲學德語,10歲學意大利語,14歲學斯瓦西里語,16歲學土耳其語……

伊科諾姆掌握42種語言,不僅包括像斯瓦西里語和阿姆哈拉語這樣的小眾語言,還有一些古語,例如瑪雅語、哥特語等。

1994年,伊科諾姆被歐盟三大機構之一的歐洲議會聘為翻譯,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就職。接下來的幾年,大多數來到歐洲議會演講的國家元首都是由他擔任翻譯,是歐盟唯一可以準確翻譯重要的中文文件的翻譯家。

哪有無緣無故的天才。那是從3分鐘熱度,到持續地全情投入的結果

他說:“學習語言就像掌握一把鑰匙,藉助這把鑰匙,就可以通往許許多多奇妙無比的世界。這實在妙不可言”。他經常提及兒時撿貝殼的往事,“正是那時發現了自己對語言有著超乎常人的愛好,而且能持續的堅持了下來,最終才成就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