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村观察小记

皮村观察小记

陈慧慧 | 文、图

Part one:参观了解

“皮村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北京郊区的打工者聚集地?新工人文学的萌生地?还是一个梦想和现实蜗居的地方?想象中的皮村,谈不上脏乱差,也该有前些年闹得火热的驱逐低端人口的影子。

五月一日下午,我们一行十人到达皮村,并在工友之家负责人小付姐(付秋云)的带领下开始参观皮村。刚进皮村就看到两条相交的商业街,餐饮、服饰、家电应有尽有。顺着一条街往里走,两边的建筑呈现“彩-灰-红”的颜色,最开始是商业街多彩的店铺,再往里走是灰色二层小楼,门上多贴着出租的告示,那段路也显得格外冷清,靠近工友之家时多是一或二层的红砖房。

皮村观察小记

工友之家全称“北京工友之家工会”,又称社区工会,主要通过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同心互惠商店、工友影院、工友剧场、文艺小组向皮村及附近工人提供文化教育、娱乐和维权服务。工友之家看起来其貌不扬,就像一户人家一样,一个大院,几间房子,院里有棵杏树,我们过去时刚好有两个女工人在树下跳舞。

博物馆简单朴素,内有乾坤。博物馆一共有五个展厅,再加一个类似库房的物品存放间,都免费对外开放。进门看到的是稍大一点的展厅,是打工三十年历史的梳理,内含暂住证、婚育证、土地合同、劳动合同等工人各种证件,工人照片和与工人有关的报道。展品经过长时间的收集,多来自工人们的自愿捐赠。再往里走分别是主题为妇女、儿童、工人公益组织和典型工人人物的小展厅。

皮村观察小记

工人剧场主要用于工人节目排练和文艺汇演,也是新工人艺术团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场地,内设有简单的音响设备和观众席,可容纳三四百人。工人影院每周二、周六、周日为工人和孩子们免费放映电影,周二和周日放映大人电影,周六放映儿童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工友之家提供的权益协助服务。社区内并没有律师,但有相关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工人维权,通过联系公益组织和律师事务所、洽接律师提供免费服务来为工人们提供服务。

Part two:座谈——“我们每个人都是光芒”

“可怜我辈庸常客,假街亭作真街亭。”——徐良园

晚上我们和文艺小组的张钰、王海军、徐良园、万华山、徐克铎五位成员进行了座谈。他们身上兼有文人和工人的气质,安静却不沉默,朴实却没有那么憨厚,让人觉得很舒服。文艺小组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凭兴趣聚集在一起。他们从五湖四海到北京,在世纪之交怀揣着明星梦,天南地北跑过,装修、清洁、家政等各个工作都做过,继续求学,加入新工人艺术团、文艺小组,他们的经历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皮村观察小记

张钰大哥算是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网红家政哥”的称号。他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大专学历,北漂将近30年,创作诗词300余首,是“知名文化草根”,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农民工词作家”。谈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张钰大哥热情难减。他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农民出身,和亲戚一起外出打工,不甘平凡自己偷偷考过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被亲人说“不务正业”却还是“不安分”地利用工休时间泡图书馆。1990年到北京后他去过北京艺术团学艺,也做过很多工作。

“我尝试了很多行业,还曾给话剧、影视剧跑过龙套。最终,选择了做家政。因为这个工种比较自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歌词创作上。”张钰大哥笑着说。一个农民工初到北京的日子很艰难,尤其是一个“自不量力”的农民工。他那段时间经历过很多挫折,也遭受过很多白眼,正如张钰大哥在自己创作的歌词《坚强》里写的:“一路拼搏、一路闯荡,习惯了那些冷漠的目光。”骨子里不甘平凡的精神和对梦想的执着支持他继续求学之路。

皮村观察小记

2006年6月,张钰大哥终于拿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2015年5月,第三届“蓝领音乐节”在深圳举办,他作词的《追梦的人》,成为音乐节的主题曲。“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大家一定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热爱生活。”张钰大哥表示,未来他依然会坚持创作,“为自己争气,为家乡争光”。聊得越多,就越是感动和震撼。就像张钰大哥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光芒”。他们平时活跃在北京的各个角落,有着各自的职业代号,可当他们拿起笔,当他们在周末晚上聚集在一起,他们就只有一个名字——诗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三个小时的交谈,他们每个人的发言都没离开“梦想”和“人生价值”。他们扎根泥土,奔走于工厂,却依然热爱音乐、热爱文学、热爱生活。那不是泛泛而谈、不切实际的口号,而有着坚实而厚重的力量。

Part three:梦想不都是滚烫的

五月二日上午,工友之家创立人之——王德志大哥给我们系统、详细也更深入地介绍了工友之家。

五月一日文艺小组承办的《新工人文学》电子版正式创刊。从“盲流”“农民工”到“新工人”,工人的群体意识正在觉醒,就如打工文化艺术博物进门的那几行大字一样,“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工人的主体性和对自己阶层文化的认同感都越来越强。但单论个人,也像一滴水于江河中,并不自知。王德志大哥的讲座也多涉及这一点。但相比而言,我们作为大学生,认知还是很稚嫩,不落地。

皮村观察小记

王德志大哥打了个很有意思的比方,“就像你们大三大四的学生一样,忙着考研忙着实习,你突然跟他说你要有五四精神,你要有青年整体意识,话是没错,可多少有点突兀。工人也是一样,你问他有没有工人群体意识,写诗是为了工人阶层还是什么,他只会觉得,这不是有病吗。”工人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皮村所有的故事也不是一笔写成的。

皮村观察小记

总体来说,皮村并没有我们之前预想的那么理想化,却更贴近“理想”二字,让梦想得以扎根现实。不足的是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展品更新不太及时,反映近几年工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物品并不多,工友之家管理方面也不太严谨,工人的诗词作品还不能很好地立足于本阶层,在整个工人群体中流传,让其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就像张钰大哥在座谈中朗诵的他的原创诗歌《追梦的人》一样:

你总是傻傻地问蓝天白云,

自己这样执著是不是太过于天真;

你总是苦苦追寻美丽风景,

为丑小鸭也有春天而甘愿万般艰辛。

你总是痴痴地等冬去春来,

悠悠我心期待高山流水遇知音;

你总是默默坚忍披星戴月,

为改变命运漫漫长路上无怨无悔去奋进。

哦,追梦的人,

一次次离别亲人,

一杯杯孤独饮尽,

在异乡流汗日夜打拼。

哦,追梦的人,

一场场风吹雨淋,

一年年辛勤耕耘,

在异乡收获梦想成真……

光芒难掩,也还在路上,这是一群追梦的人。加油,新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