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富"而不"貴"與"貴"而不"富"

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

是什麼,讓我們停不下來?

是什麼讓我們身不由己?

什麼是我們生命的指揮棒

蘭草說:富和貴,各是各,不要連在一起。

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

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

耗著我們生命的東西,不是慾望,而是貪婪。

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有窮人想得到地主的土地,地主對窮人說:"清早,你們從土地的起點開始跑,所到之處插上旗杆作為標記,在太陽落山前跑回起點。你到達的最遠處的那一點到起點的土地都是你們的。"

窮人A一直跑,一直跑,直到太陽落山都沒有跑回來。太貪婪的人,往往都忘了自己要幹什麼。

窮人B不要命地一直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經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是的,身體多大,土地就多大。忘我的人,就會失去自己。

窮人C有點兒悠閒懶惰,沒有跑了幾步,害怕大中午炙熱的太陽曬出病來,就趕中午跑回來了。這種人自己總是可憐自己,珍惜自己的命,身外之物有點點就可以,這種人的日子就是老鼠的尾巴——不粗不細。不努力的人,總是懶惰的人。

窮人D提前一天就算好自己清晨吃飯後估計6點左右開始跑,他知道一日之計在於晨,他知道中午和下午的時間很熱自己也會累不出路,根據自己的體力,跑幾公里需要休息多久,中午最曬的時候喝水吃飯休息,更要補充體力。他在中午休息的地方插上終點的旗子,休息好之後,就往回返,等到下午6點左右,太陽還麼有落山,就跑回去了。他計算了自己的最大體力支撐和自己出門12個小時所能跑出的路程,估約了自己大概來回能折返多遠。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體力內最大限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我們的一生,就像上面的A、B、C、D四種人。

第一種,努力而充滿慾望的人。

第二種,努力而不要命的人。

第三種,不努力也沒有慾望得過且過的人。

第四種,努力而有規劃的人。

我們為什麼要努力,就是要得到想要的東西。

有一些想要的東西,是需要;有一些想要的東西,是不需要。

記得在小時候,吃的,穿的,用的東西比較少,那是真的貧窮,哥哥穿了的衣服,給弟弟穿,弟弟穿了的衣服,再給小弟弟穿。最後衣服已經是補丁累累,褪了色,變了形。物盡其用當然好,可小時候確實是貧窮,為了生存,需要的東西太多了。

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物質極大豐富,看見好東西就想買,其實好多東西是不需要的。我們買回去的衣服好多都沒有拆商標。沒有用過的東西,即使擁有,也是不需要。

我們為什忙碌,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抱怨?……

就是因為我們想要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我們幹人一條,來世上撲騰。

身體是我們的本錢。

我們用身體去掙錢,去換來自己的需要。

慾望太多的人,已經消失在時間隧道里。

還有一些貪婪的人,把自己的命都搭進去了。

還有一些懶惰的人,生怕自己的命被努力吞噬沒了,為了惜命就不努力了。

還有一些人,為了獲取自己的需要,在自己的體力承受範圍內去努力獲得。

有人說:年輕是用命換錢,老了是用錢換命。

錢和命,不是這樣對等的。

是的,我們不能不惜自己的身體,而換取名利和物質財富。

最近,有很多的消息,好多才40歲左右的壯年勞力,腦梗了,心臟病了,癌症了……

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做規劃了沒有?

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鍛鍊,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範圍內做有限的事情。

過勞死,就是沒有規劃。

你想過沒有,你過勞,只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失去你一個,事情還會照常進行,只是可憐,你的命沒有了。

突破人身體極限的事情,都是很危險的。

豐衣足食,是時代贈與我們的基本保障。

人活著,人人都有慾望,這些慾望,是我們生存的本能,

突破我們身體極限去追求名利,就是得不償失了。

伊索寓言說得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是的,我們現在擁有的就是自己的身體。

我們把慾望變成無止境的貪婪,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那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樣活,就不是累這麼簡單了,而是耗命。

耗著我們生命的東西,不是慾望,而是貪婪。

貪婪,就像病毒,在侵襲著自己的身體。

慾望可以使我們的體力和信心更強大;

而貪婪讓我們的精力更多的是內耗。

高慾望無異於判自己死刑。高慾望可以導致自己犯罪,其次,高慾望導致自己勞累致死。

體力,是可以通過睡眠、信心、勇氣來恢復的。

無慾望或低慾望也是一種頹廢的表現。

做好慾望控制,我們才能夠活的更輕鬆和豐盈。

想想,我們本來只是為了養家餬口而簡單地忙碌著,到最後卻被外界的花花世界而垂涎三尺。我們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而變得貪得無厭,這不僅違背了我們活著的初忠,更讓自己的生活過得不高興。

本來我們只是為了養家餬口而過活,但後來我們為了輝煌騰達而賣命。

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早在西漢時代的司馬遷,道盡了人間有錢與沒錢的滄桑。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一段話: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所以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能懂得禮節,衣食豐富足夠了,百姓才知道榮耀與恥辱。"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禮儀是在富有的時候產生的,到貧困的時候就廢棄了。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

因此,君子富有了,才喜歡行恩德之事,小人富有了,才能把心思和力量用在適當的地方。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潭淵水深了魚自然會聚集;山林深了野獸自然會奔跑前往;人們富了仁義也就歸附於他們,找到他們了。

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

富有者得勢聲名就越加顯赫;一旦失勢了,就會如同出門在外的人一樣沒有歸宿,因此也就心情不快樂。

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

在夷狄外族,這種情況則更厲害。諺語說:"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會因犯法而死於市井。"這並不是空話。

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所以說:"天下的人其樂融融,都是為財利而來;天下的人鬧嚷嚷,都是為著財利而往。"

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即使有兵車千輛的國君天子,有萬家封地的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是編在戶口冊子上有戶口的普通平民百姓呢!

很直白的一段話:

第一:有錢,有勢,有禮,有榮,有德,有情,有義,有命,有快樂!

第二:誰都怕窮,有錢人都擔憂著有貧窮的一天,何況是普通人!

第三:所有的忙碌都是為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的人吵吵嚷嚷,嘈雜喧鬧,都是為了各自的私利而來;天下人碰碰撞撞,擁擠奔忙,都是為了各自的私利而往。

人活於世,努力是什麼?追求名利是一種常態。

追求需要的東西,並不俗氣。

人活著,時時刻刻都有需要。

如果是從慾望變成了貪婪,那就會改變我們的人性,我們會為了貪婪而不擇手段地得到。

名利之於大多數人,彷彿是人生的必需品。追求名利是很正常的事情,商人為了求利,政客為了得名,這是合乎自然天道的。

不過,不擇手段地"利慾薰心",那就背離人心了。

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

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的忙碌無不源於人們的需要。

馬克思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

是的,首先我們忙著尋找食物為自己填飽肚子,我們才有力氣去做其他的事情。

我們身上的器官,都必須用需要去滿足。

嘴就是吃的東西,眼就是看的東西,耳就是聽的東西,舌就是嘗的東西,身就是觸摸的東西,生殖器官就需要性來滿足。

1719年出版的《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的故事。不管他生活多麼儉樸,需要多麼簡單,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他必須去從事各種有用勞動來獲取生存資料,只是生存,必須與自然進行鬥爭,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鄉。

對於物質的獲取來說,沒有哪一項不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

維持我們生活的是物質需要,支撐我們強大的卻是精神需要。

魯濱遜還經常有很多的心理活動來安慰自己:"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豔的,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風順!"

人類,就是一個精氣神支撐的動物,我們要向被困在島上的魯濱遜一樣充滿希望:"花要凋落,草要枯黃,但春天又給它們生機。"

是的,我們為什麼忙碌?首先讓自己活著,其次讓自己活好。

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

社會就是追名逐利

2017年《演說家》的冠軍儲殷,他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他的一篇文章《我教我的學生"追逐"名利》。

作為高校老師,學生都是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我們教學生迴避名利,那我們學生的日子肯定過得很清貧。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都可以首先是物質上過得豐富,才快樂,其實富有了才可以談論禮儀和理想或更高級的事情。

我們的極簡生活和斷舍離,只不過是自己向生活妥協的結果。

極簡就是床都不要了嗎?沒有床,會有美滿的婚姻嗎?

我喜歡的東西很貴,我喜歡的遠方很遠。誰都想要一次想買就買的剁手,誰都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那不是因為缺錢而沒有實現嗎?


儲殷說:"我是個老師,有人老講,你怎麼能教給你學生那麼看重名利呢?我更看重的是學生的飯碗,你從我這裡出去,你有一顆赤子之心,讓你活得像個乞丐一樣,我見到人會覺得很慚愧。"

是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讓學生適應社會。社會就像一塊大蛋糕,你想要生存,必須努力去搶蛋糕。

我們必須告訴學生要努力要勵志,才能有自己的飯碗。我們必須告訴學生:不吃苦中苦,哪有人上人!那就是熙熙攘攘的競爭!

名利是一套社會發展的獎懲機制。

儲殷說:"做活做的最多的人收入最少,你能告訴他別爭名利啊,你的道德呢,你的覺悟呢?這叫耍流氓。"

是的,不勞而獲和勞而不獲都是不正常的。

追求名利的人,才是積極入世的人,才是對社會充滿熱情的人,才是精神飽滿的人。

如果一個人不追求名利,沒有慾望,他就會脫離單位的獎懲機制,你會對他好管理嗎?人"無欲則剛",很剛的人,會屈服於你嗎?

極簡生活的優點是不要浪費,不要把過多的心思放在沒用的事情上。

儲殷說:"我在東南亞,那真叫極簡,窮成那個樣子,上午工作四個小時,下午人就不來了,我是老闆,我在幹活,他不來了。我去找他,我說怎麼回事?你怎麼工作四個小時?他說我下午必須到廟裡,去尋找靈魂的安靜。"

儲殷說:"窮成這樣,你還有臉安靜,我要窮成你這樣,我別說靈魂了,我連肉體都安靜不下來。"

是的,人窮了,我們就會想辦法去努力改變生活,開始急躁了,開始忙碌了,應了司馬遷的那就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儲殷說:"中國人的確是最浮躁,壓力最大,最辛苦,每個中年中國男人的臉上,都寫著過勞死和猝死。"

是的,急躁,也得算計一下,自己的體力能支撐多少的工作量。不要把工作作為一種負擔。如果把貪婪地追求名利作為一種負擔的話,這就會消耗自己的體力和生命。

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當下需要什麼,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就去追求什麼。

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

"富"而不"貴"與"貴"而不"富"

我們的富貴不是指花不完的錢和用不完的貨。

天下熙熙, 皆為利來;天下攘攘, 皆為利往。只是一個社會想象。為什麼我們的腳步停不下來,都是奔利而來,都是趨利而為。

李嘉誠說:"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李嘉誠認為在世界上的那些戴在他頭上的財富光環不是他最引以為豪的,最讓李嘉誠開心的事情是:"其實我自己內心的天地才是令我最高興的,你有內心的天地,那種闊是闊到世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的。"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講到: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是的,我們一般有戶口的人真的沒有理解了雨果的內心。

李嘉誠說:內心天地的闊,闊到世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

內心的寬闊和強大是無可比擬的,不是財富。

李嘉誠坐擁鉅額資產,卻是出了名的勤儉,他說:"我一心一意地過自己的生活,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

很多人在笑話他,那麼有錢生活卻很簡樸,他一笑了之:"你如果看到我吃得簡單,生活簡單。我敢大膽講一句,我是最簡單的,衣食住行都是簡單。只要你自己內心有個世界,人家亂講你亂攻擊你,你一笑置之,說這些人無知。"

是的,有錢,不是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和帝王一樣奢侈,簡簡單單,才是一個人的平靜的生活。

你的富貴,不是你用用什麼樣的東西,吃什麼樣的美味,開什麼樣的車,住什麼樣的房,而是你的內心,呈現什麼樣平靜的狀態。

當然,有錢,才是一個人有品位、有能力去笑傲別人的底氣。

李嘉誠說:"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

人生如草木,名利是曾經開過的花,富貴是曾經結上的果。

花凋謝了,自己美過。

果成熟了,美了摘者。

是了,名利就是自己曾經輝煌過,富貴就是自己曾經付出過。

生死由命,富貴由天。

有錢未必就是富,有錢未必就能貴。

杜甫在《柏學士茅屋》詩中寫道:"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有識之人應當博覽群書,以求功名。

可能是,有很多人,"富"而不"貴",還有一些人,"貴"而不"富"。

所以,富和貴,連到一起,是很不科學的。

富是從你的財富而來。

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

一輩子,明白這一個道理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