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箇中醫經典方劑的使用祕訣,對照用,百病無憂(下)


63 箇中醫經典方劑的使用秘訣,對照用,百病無憂(下)


32、桂枝湯——發熱自汗惡風,肌肉痙攣拘急,上衝感,動悸,脈浮虛緩,或大無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


33、桂枝加附子湯——桂枝湯證見冷汗,皮膚溼冷,或伴見關節疼痛較劇,四肢拘攣,脈弱浮大,舌質淡;或寒疝、腹痛、體痛、手足冷等見脈沉遲、舌質淡。


34、小建中湯——慢性腹痛伴動悸,煩熱,虛弱,腹部扁平,腹肌緊張,舌質嫩,舌苔少。


35、桂枝加大黃湯——發熱汗出,怕風,便秘,持續腹痛拒按,舌苔厚幹。


36、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胸腹動悸,易驚,自汗盜汗,失眠多夢,脈浮大而無力,舌質嫩紅,舌苔少。


37、當歸四逆湯——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腹痛,頭痛,或腰痛、腿腳痛,脈細,舌淡苔白。


38、溫經湯——月經不調,血色暗有血塊,自覺手足心熱,又汗出怕風,午後有發熱感,或有噁心頭痛,腹壁薄無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口唇乾燥,舌質暗淡。


39、炙甘草湯——脈虛無力,三五不調,心動悸,消瘦,面色憔悴,虛煩倦怠,頭昏便秘,失眠多夢,舌苔薄或無苔。


40、苓桂術甘湯——心下動悸,或氣上衝胸,或眩暈,腹部軟弱,胸脅脹滿,胃內有振水音,小便不利,浮腫傾向。


41、桂枝茯苓丸

——下腹痛,按壓則痛甚,或有包塊,頭痛昏暈,睡眠不良,煩躁動悸,舌質暗或有紫點,面紅或紫紅。


42、枳實薤白桂枝湯——胸背悶痛,心下痞滿,便秘,或大便乾燥難解,舌面幹膩,舌苔厚,舌質暗或有瘀點。


43、桂枝芍藥知母湯——劇烈的關節腫痛,有汗發熱惡風,面色暗黃或有浮腫,腳浮腫。


44、玉屏風散——易感冒,自汗怕風,打噴嚏,身痛或頭痛,浮腫或易浮腫,小便少,大便不成形。


45、防己黃芪湯——浮腫,以下肢為甚,多汗怕風,尿量減少,關節痛,特別是膝關節腫痛,肌肉痛。


46、黃芪桂枝五物湯

——肢體無力,活動不靈,麻木不仁,痠痛,或肌肉萎縮,浮腫,自汗怕風,舌質暗淡。


47、黃芪建中湯——慢性腹痛,喜溫喜按,易自汗盜汗,形寒怕風,面色萎黃,身體重,或有輕度浮腫,舌質淡紅或暗,脈虛大。


48、補中益氣湯——自覺發熱或惡風寒,全身倦怠感明顯,有輕微的胸脅苦滿,手足冷,自汗,或內臟下垂,或子宮下垂,或脫肛,或頭痛昏暈,或小便不利,面色萎黃,體型瘦長,舌淡紅,舌質嫩,舌苔薄白。


49、補陽還五湯——半身不遂,肢體麻痺不仁,或身體痛,浮腫,下肢為甚,自汗怕風,舌質多淡胖暗紫,或有瘀斑瘀點,脈沉緩細澀。


50、麻黃湯——發熱怕冷,頭痛身痛,無汗而喘,脈浮緊,舌暗淡。


51、麻黃附子細辛湯——無汗,惡寒感明顯,發熱或不發熱,精神萎靡,倦怠感明顯,面色晦滯,手足冷,舌質淡,舌苔白潤,脈沉弱,或沉細,或沉遲。


52、小青龍湯——咳喘,痰液呈水樣或黏液性,量較多,或鼻塞、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怕冷,背部尤其厲害,發熱或不發熱,平時無汗,咳喘時可有汗出,舌苔白滑。


53、麻杏石甘湯——發熱,汗出時多時少,口渴,咳喘,甚至氣急,胸悶,脈滑數,舌苔薄膩較幹。


54、越婢加術湯——發熱怕風,汗出或多或少,口渴,肌肉酸重,浮腫,或關節腫痛,小便不利。

55、陽和湯——局部皮膚漫腫無頭,無熱感,色蒼白,或紫暗,按之或堅硬如石,或空軟如絮,自覺不甚疼痛或不痛,或麻木,或酸楚;精神萎靡,怕冷喜溫,或腰脊空痛,或氣短喘息,或陰萎陰冷,皮膚蒼白松弛,枯瘦貧血,不口渴,小便清長,脈沉遲細,舌質淡嫩。


56、理中丸——腹滿腹脹,嘔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慾不振,心下痞硬,怕冷喜溫,口不乾渴,或口乾卻不想喝水,涎唾多而清稀,舌質淡紅,舌苔白厚或膩。


57、桂枝人參湯——理中丸證,兼有發熱自汗。


58、大建中湯——腹痛腹脹較劇,呈陣發性,或見有腸形,或聞及腸鳴音,多伴嘔吐,手足逆冷,或有冷汗,口內清唾,舌質淡或淡紅,舌苔多白膩。


59、甘姜苓術湯——浮腫,或好發浮腫,全身倦怠,腰以下有冷感、重感、痠痛感,舌質淡或淡紅,舌苔多白膩。


60、四逆湯——怕冷,四肢厥冷,尤其是下半身及膝蓋以下清冷不溼,精神萎靡,倦臥欲寐,脈多微弱,舌質淡,舌體多胖嫩,舌苔多白滑。


61、四逆加人參湯——怕冷,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腹瀉或便溏,腹脹,或心下痞硬,食慾不振,脈微弱沉遲,舌苔幹。


62、真武湯——精神萎靡,倦臥欲寐,怕冷,四肢冷,尤其是下半身、膝蓋以下清冷,脈微弱、沉伏、細弱。


63、附子瀉心湯——心下痞,或上腹部脹痛,大便不通,或裡急後重,心煩亂,兼有怕冷汗出,或額上冷汗,肢冷,舌苔黃膩,脈沉微弱,或血壓下降。


文中提到的方劑,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蘇子經方,中醫網診,辨證施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