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原载《山西画报》(中旬)2020年第1期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千年古城长治,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从上党郡到潞安府,从潞安府到长治,这些不同的名称背后隐藏着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拨开层层迷雾,去感知她生生不息的脉搏。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长平之战纪念馆 闫志鹏 航拍

长治,古称上党,“上党”之名始于战国初,《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公元前 362 年),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公元前 402 年,魏、赵、韩三家分晋,上党归韩。公元前 348 年,韩在此首置上党郡,为韩国别都。对于“上党”的含义,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中的解释为:“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上党“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秦统一形势图(资料)

上党郡,是山西东南部古地名,包括清代山西省下辖的辽州、沁州二州与潞安府、泽州府两府,即今天的晋中市东南部的榆社、左权一带和长治、晋城两市,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设中国为 36 郡,置上党郡,治所位于今天的长子县,初期包括沁河以东山西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明嘉庆八年升为潞安府(今长治市),至此上党郡演变出不同的郡州府,随后在宋代以后作为地名的上党郡便不复存在了。

战国末期,强大起来的秦国对上党觊觎已久。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 262 年),秦攻上党,韩国之上党郡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将上党郡的 17 座城邑献于赵国,由此而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长平之战决战要图(资料)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 260 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帅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秦赵进军示意图(资料)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秦武安君白起(资料)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沉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 :“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 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长平之战(美术作品)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轻,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 :“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襄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远眺(遗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赵括发现已经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 15 岁以上的青壮年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山西晋城高平市谷口村的骷髅庙 闫志鹏 摄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断粮 46 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 :“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 240 名士兵放回赵国。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长平之战古战场永录遗址展厅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争,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 45 万人,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

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以“伤亡过半,国库空”的代价惨胜赵军,耗尽了赵国精锐,为秦国夺取了上党郡,之后又令王龁夺取皮牢,司马梗夺取太原。然而,就在白起想要一鼓作气攻灭赵国的时候,秦相范雎向秦昭襄王谏言秦军疲劳,应及时撤军,因此错过了灭赵战机。之后,赵国反复,不愿割地于秦,秦、赵战火再起,这就是著名的邯郸之战。秦将白起认为战机已经失去,再战不智,秦昭襄王不听,决意一战灭赵。然而,此时的赵国已不是长平之战刚结束时的那个内外空虚、上下忧惧、人心惶惶的赵国,反而因为长平之战的仇恨上下一心,决心与秦死战,此时其他的诸侯也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不愿坐视赵国灭亡,纷纷支援赵国。邯郸之战,秦国被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击败,丧师数十万,失地三郡 数十城,其中就包括上党郡。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山西晋城高平大粮山廉颇庙建筑群远观

邯郸之战后,秦昭襄王虽然屡次向山东六国用兵,但并没有夺回上党郡。经过近 10 年的休养生息,到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恢复元气,又开始了东征之举。公元前 249 年,秦灭东周。公元前 250 年,秦将蒙骜攻赵,夺取太原郡,以及榆次、新城、狼孟等 37 座城池。公元前 251 年,秦将王龁又攻取了长平之战的引火之地——上党郡,这块“是非之地”又到了秦国的手中。然而,好景不长,在秦国节节大胜之时,信陵君合纵五国之兵,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迫使秦将蒙骜率军败逃,随后大军攻至函谷关,锁秦与关内,秦庄襄王也因病去世,秦国又一次失去了上党郡。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长平之战古战场永录遗址1号尸骨坑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 237 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一军”,阏与与橑杨皆为赵国上党郡属地,此时秦国才完全的占领了上党郡。这个引发秦、赵百万大军对决的导火之地,秦、赵、韩、魏人人垂涎的必争之地,终于还是到了千古一帝嬴政的手里。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缔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秦帝国,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长治也成为秦帝国 36 郡之一的上党郡。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秦得上党而得天下

△长治县(今上党区)“八义士谏赵处”石碑位于八义村


王广湖 韩志宏/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