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的憂慮

在網上看到一篇臺灣同胞寫的文章,內容是對那裡的憤青現象的批評。這使我驚訝,臺灣也已有憤青,並且已有氣勢。文章如下。

“他們沒有學習的願望,並拒絕引導與啟示,只把精力聚集在口腔內,遇到他們的心中早已刻畫過的對手,語言就成為迅猛的傾瀉,而謾罵,則是他們聲音中奔湧的強悍礁石。

由於沒有思考的習慣,他們經常處於被誘惑的狀態--被歷史、被隨意的聽聞、被簡單的傳說與謠言。由於沒有分辨力,這些荒唐的引導就成了他們的精神來源,成了他們的行為的策劃者。他們不斷地和那些淺薄的引導一起成為新的社會淺薄。

一個社會有不成熟狀態的充斥,經常表現出一種躁動。任何與他人、他國的糾紛都會被他們放大,安裝上陰險的目的,從而成為被他們設計出的對手。他們欣賞自己的設計,並激情地、迅速地開始與這博鬥,散發出瀰漫社會的不良煙塵與呼喊。

這種狀態在一個群體的經常出現,分散了社會的精力,踐踏了人們的愛心,使社會焦灼不安甚至隱隱恐懼。

消除這種心態,是很難的。首先媒體應表現出自己高尚的職業操守,讓事實及時地出現在公眾的目光深處,而不是讓事實被寂靜深深地遮蔽。這種遮蔽,是謠言最渴望、最舒適的溫床,給了謠言喧囂、靈活的肢體、不可阻擋的凌厲氣勢。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里,不會有眾多的對手出現在人們面前,我們的星球是充滿善意的,它存在的目的是讓人們彼此溫馨,而不是互相仇視。人們在陽光、空氣、水中,可以看到造物主清晰的愛心。即使是動物世界,對人類也沒有極端的威脅,馴獸師就能把兇悍的動物馴服成取悅人類的明星演員。而人類自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時光裡,彼此交流的願望是強烈的。馬布裡在北京的綿長喜悅,幾百萬華人在在西方的流連忘返,都使交流、而非敵對,成為星球的壯觀,成為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

自然,糾紛是有的,但糾紛在任何群體內部、甚至在一個小小的家庭內也是清晰的。難道一個群體、一個家庭的成員就為一點糾紛輕易地揮拳相向嗎?家庭不能,群體不能,世界自然也不允許。

一個群體最基本的教育,應是愛心教育。否則,愛心消失,敵對心態強烈,會極大地起束縛自己的智慧。而對外的憤怒,也會輕易地轉移到群體內部,形成更極端的混亂。

這是真正的威脅。

成熟與強大,智慧與魅力,從來都是產生在由正常心態組成的群體裡。

而憤青心態,只會成為群體智慧的對手,成為沒有心智的呼喊,成為民族靈魂中倔強伸展的不良棍棒。”

文章風格簡樸,但卻有真正的焦慮。作者職業大概是老師之類。

憤青,也曾在海峽這邊存在,但他們都已成熟,都成為各自領域的汗水紛披者。在還沒有結束的疫情中,他們都漚心瀝血,貢獻卓著。

希望那邊的青年們,也如這邊的同齡者,快快成熟,也以成熟心態、成熟足跡,作為自己的胸懷,作為自己的生命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