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專業,不能跳的三個大坑

選專業,不能跳的三個大坑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選大學的基本邏輯:先選擇城市,再選擇大學,最後選擇專業。本篇文章將重點聊一聊如何選擇專業。

首先,我們還是要談一談,為什麼“在一流大學的二流專業”和“二流大學的一流專業”之間,要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為什麼選擇大學比選擇專業重要得多?

認為選專業比選大學重要的,犯了一個基本的邏輯錯誤,就是將讀大學等同於讀專業,但在我看來這兩者的關係截然不同。最重要的理由,讀大學的任務,遠遠不止於學好一個或者專業那麼簡單,學好一兩個專業,只是讀大學的平行任務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任務),讀大學還有更多的任務。比如:

培養家國情懷和遠大理想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培養健全的人格

擴大自己的視野,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

提升表達、閱讀、寫作、溝通等通用能力

提升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提升社會化水平

提升專業技能

逐步形成獨特的思維結構和知識結構

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提升心智能力和情商

鍛鍊身體

……

看到沒有,以上重要任務(排名不分先後)是讀大學的重要目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認為選擇專業比選擇大學重要的,是從根本上誤解了讀大學的根本目的,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是典型的因小失大,是典型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現在大家就理解了,一個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哪怕所學專業很普通,但是志向遠大,視野寬廣,思維敏捷,人格健全,這樣的畢業生比那些專業能力突出,但是視野狹隘、見識淺薄、急功近利的學生,要受歡迎得多。即使是找工作,也絕對不是所學專業和專業分數決定一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綜合素養永遠比專業能力更重要,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因此,讀大學的首要任務,恰恰不是提升專業能力,而是提升綜合素質!

一流大學的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高於二流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這就是為什麼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選大學比選專業重要!

讀大學,是要讓自己的靈魂在知識的海洋裡汪洋恣肆的茁壯成長,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夢想追求堅定灼灼。讓自己的格局和心胸在前輩的激勵下無限擴大,讀完大學,會從根本上明白大器晚成和器小易盈的區別,能領悟到真正的競爭力都源於孜孜不倦和久久為功,會從根本上鄙視那些急功近利的所謂快速成功學。讓自己的人生有一種詩意的可能性。學好專業則是腳踏實地的做好一件事,讓夢想回到現實,紮根當下,靜待花開。

很多人馬上會抬槓:難道二流大學就不能提升綜合素質嗎?這個問題問得好!要知道,國內國外優秀的大學,往往都是歷史悠久的大學,這些大學人才輩出,大師雲集,學風純正,治學嚴謹;大多數曾經湧現過一大批為國家為民族做出傑出貢獻的先輩;它們具有一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氣質。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下學習,每天看到、聽到、學到的,都是前輩的奮鬥故事,都是優秀科學家的治學經驗,都是人文學者的學術精神,想想看,大學對個人基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刻影響,家國情懷的耳濡目染,前輩學人奮鬥故事的正向激勵,對於個人日後的成人成才,發揮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優秀大學的核心價值和獨特魅力,正在於此!

因此,優秀大學生的衡量標準,不止專業分數和專業能力這一項指標。作為過來人,在此也要鄭重提醒所有準大學生,選好專業、學好專業很重要,但是,還有比選好專業更重要的事情: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寫的人!成人永遠比成才重要得多!

選專業,不能跳的三個大坑

有人馬上會說,不要講得那麼高大上,回到現實,現在大學畢業生那麼多,就業形勢那麼嚴峻,專業沒有選對,專業沒有學好,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已經被問過無數遍了,學生問,家長問。但我的回答從來沒有改變過。請大家冷靜的思考,一個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畢業生,其失業是因為專業不好所導致的嗎?錯!大錯特錯!我面試過成百上千的應屆畢業生,畢業生面試被PASS的原因主要有:

基礎能力不過關,基本的表達、溝通能力欠缺;

對自身的定位不清晰,職業目標比較模糊;

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為欠缺;

性格比較古怪;

不愛學習;

知識面狹窄,潛力不足;

專業不過關(兩門以上的專業課掛科);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很多二本(一本還一點)畢業生面試時連自我介紹都講不清楚,回答基本的面試問題都邏輯慌亂,驚慌失措。排除心理緊張的因素,這樣的基本面怎麼能找到工作呢?說實話,經過我多年的觀察和總結,總體來說,綜合素質好的學生,專業素質都不會太差;綜合素質差的學生,專業素質都不會太好。因此,

即使從就業的角度看,提升綜合素質與水平仍然比學好某一個專業更重要。

好了,言歸正題,如何選擇專業?

選擇專業,需要考慮三個核心因素:個人匹配、社會價值和變化趨勢。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我願意在哪個專業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在哪個領域具有天賦(學習不累、興趣不減、無師自通)?

這個專業對於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嗎?

中國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在哪些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和我的專業有關嗎?

10年、20年以後,這個專業將會發生哪些重要變化?

選專業,不能跳的三個大坑

我想說,這些問題,不僅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的準大學生難以回答,即使對於社會經驗豐富的家長也難以回答!我看到職場上大量的人從事著自己毫無興趣的職業和工作,我看到大量的人根本無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看到大量的人面臨著個人興趣和職業回報的艱難抉擇,我看到大量的人面對著社會變遷、行業變遷和技術變遷而無所適從。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們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社會變遷波譎雲詭,讓人無法捉摸。舉個例子,80年代,第一批大學生選擇專業,有人是工人老大哥的後代,出身好,成分好,選擇了鋼鐵冶煉專業,有的人家庭成分不好,只能調劑到沒人願意學的財經專業。結果,二十年後,學冶煉技術的因為去產能下崗了,而學財經專業的,成為了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看不清楚社會大勢,任何選擇都將付出巨大代價。老調重彈:選擇永遠比努力重要!

在我看來,選擇專業需要找到個人興趣和社會價值的交集,但還是要以個人興趣為主。選專業時我們常常犯的第一個錯誤是想當然和自以為是。我們想當然的認為,學金融就是天天跟有錢人打交道,很熱門,一定能賺大錢;學土木工程就是天天跑工地,灰頭土臉;學中文就是天天幫領導寫稿子,只能做做秘書;學管理學就是成為管理者,成績好就能當領導;學生物工程就是天天搞基因編輯,是高端技術和前沿科技。學外語就是做翻譯,天天和外國人打交道。可以說,以上看法都是想當然的,是非常片面的。知道真相的你說不定眼淚都會掉下來。

不要根據專業名稱的字面意思去揣測這個專業的內涵。在選擇專業之前,請務必看一看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網上基本都可以查到),通過課程設置,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這個專業的知識建構;同時,如果有機會要多問問自己身邊的老師、親戚、朋友、同事,如果能夠找到學習同專業的前輩,親自請教那就更好。說一句不該說但又不得不說的話,很多高中老師給你的選擇專業的建議是完全錯誤的!他們成天呆在學校,圈子太小,對社會不瞭解,對各行各業的認識十分有限,他們對各行各業和各個專業領域的認識,十有八九是不靠譜的!這個話說出來很得罪人,但沒辦法,事實如此。

很多人的悲劇是,填報志願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對什麼專業感興趣。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選錯了,又不能換專業,於是自暴自棄,成天翹課,上網,玩遊戲,白混四年,一事無成。我想說,這純粹是為自己的不上進找藉口。沒有人規定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不可以去上藝術設計的課程,大學的課堂是開放的,你知道自己對金融不感興趣,對心理學感興趣,你可以去心理學系蹭課啊,沒人攔著你。不要為自己的不思進取尋找任何藉口,我不喜歡這個專業,所以上課睡覺,都是大學生了,說這樣的話不覺得丟人嗎?只要有心,我們能找到一萬種方法學好自己想學的知識和技能,這一點本事都沒有,這輩子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出息。因此,知道自己的志趣所在,那是最好,如果發現自己選錯了專業,也沒有太大的關係,多花時間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知識就好了,至於自己所在的專業,不掛科總不會太困難吧。

選專業,不能跳的三個大坑

第二個常見的錯誤,就是用線性思維去構建專業和職業的關係。比如,認為學習金融專業就一定會從事與金融相關的工作,學習哲學就是不務正業,將來肯定找不到工作(沒有任何公司有一個哲學部門對吧),學法律將來一定成為律師和法官。這些都是典型的線性思維。這種直觀的關聯確實存在,但遠遠不能概括事情的真相。說說金融專業吧,學習金融專業與具備金融思維,那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我認識很多金融行的高手,有省級銀行的行長,證券公司的事業部總經理,投資銀行的專業投資人,保險公司的精算師,我發現,大量的金融行業從業者不是金融專業畢業,很多學經濟學的,學財務管理的,學法律專業的人從事金融專業,我還碰到過本科學歷史學、碩士學經濟史,目前是金融租賃公司的項目經理,甚至有本科學電子信息工程,碩士學法律,博士研究方向是國際法,在證券公司做行業研究部門負責人。像金融行業這種對專業要求相對較高的行業,照樣有一大批非金融專業的人士從事著這個行業。可見,

專業和職業之間沒有絕對的、本質的、必然的、固定的聯繫。當然,話說回來,我對工科不是很瞭解,或許,工科專業和醫學專業這些需要長時間積累專業知識的學科,不太容易跨專業就業,這個我沒有發言權,希望業內人士多多指教。

選專業最難的是思考和預判該專業的發展趨勢。我們以時下非常熱門的人工智能為例,我們看到,全球優秀的高科技公司都在ALL IN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相關的技術人才缺口在100萬人以上,人才供不應求,工資收入中上水平。我們是不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人工智能或者計算機專業呢?

看上去好像邏輯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學過產業發展史,或者科學技術史,我們的看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十九世紀,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了人類科學技術的第一次偉大飛躍,人類學會了用機器製造機器。二十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能源技術、電力、通信的長足發展,讓很多工作變得自動化、標準化;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前景是什麼?可以基本肯定,十年之內,人工智能會真正的智能起來,人工智能會學會設計人工智能,未來的人工智能的代碼一定不需要程序員來寫,那樣效率太低,一定有能夠設計AI的AI,到了那一天,學習人工智能的程序員,很有可能面臨失業的風險。

今天的人工智能還很初級,主要應用有,下下圍棋,人臉識別,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文字翻譯,輔助駕駛,輔助診斷,都是非常基礎的應用。人工智能真正的用武之地,將遠遠超越現在的行業認知。未來,軟件編程、新藥研製、新材料研發、全球氣候管理、外太空探索、常規戰爭等方面,才是人工智能大顯身手的領域。

比如新藥研製,聽上去很高精尖,但其實新藥研發的核心邏輯和一百年前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核心邏輯沒有任何差別。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愛迪生做了一千五百多次實驗都沒有找到適合做電燈燈絲的材料,有人嘲笑他說:“愛迪生先生,你已經失敗了一千五百多次了。”愛迪生回答說:“不,我沒有失敗,我的成就是發現一千五百多種材料不適合做電燈的燈絲。”發明電燈的核心邏輯是“假設-試錯”。發明治癒艾滋病新藥的核心邏輯也是“假設-試錯”。通過對艾滋病病毒的分子結構、複製機制、感染過程的分析,調配某種化學制劑或生物製劑,以達到破壞艾滋病病毒分子結構而又不傷害其他分子結構的目的,或者達到阻止艾滋病病毒的自我複製的目的。新藥研發的那點就在於需要大量的精細設備,進行大量的試錯,進行數據分析,直到找到那種特定的有效的配方。未來,這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做,它們態度嚴謹、不知疲倦、視力過人,效率一定比人類醫藥學家高的多。同樣的道理,尋找新的半導體材料這樣的研發工作,未來人工智能也一樣可以大顯身手,在可控環境裡,用可控範式進行有規律的試錯就行了,核心邏輯不復雜。

選專業,不能跳的三個大坑

所以,未來很多程序員都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甚至於很多科學家都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框架去審視我們的職業競爭力。未來我們最大的職業競爭對手不是人類,而是人工智能,或者運行著人工智能程序的機器人和智能設備。大前研一所謂的專業主義,在工業化分工的時代可能是正確的,在人工智能時代,很可能是過時的。學好一種專業就可以過好這一生,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總之,選擇專業不要想當然,不要看什麼熱門選什麼,不要為了經濟回報而選擇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這裡再談一談本科生選擇專業需要優先考慮的一些方向。

要知道,不同的專業,知識密度是不同的。越是古老的專業,越是嚴謹,文獻越多,知識積累和知識密度越高,相對來說不太容易找到創新點;越是年輕的專業,越是朝氣蓬勃,變化多端,成長迅速,但是,往往知識沉澱不夠,講師、教材、學科建設、文獻資料都不太完善。這就要看你讀大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有遠大的理想,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想要成名成家,在商業、政治、科研、環保等方面有所建樹,那本科階段儘量選擇厚重的、有歷史感的專業,也就是那些看上去沒有什麼實用價值的專業。比如哲學、歷史學、政治學、語言、數學、物理學、化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這些專業大多數都有一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學科歷史,大師輩出,文獻浩瀚,可以充分吸收人類最優秀的大腦創作出來的優秀成果,為自己日後的發展打下深厚而紮實的基礎。如果你讀大學不想那麼累,平平淡淡過一生就好,那麼,選一些沒那麼難學、知識密度不那麼高的專業就行,比如管理學、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環保工程、旅遊管理之類。(好像這一段又要得罪人了:經濟學簡單嗎?管理學簡單嗎?反正筆者認為比較簡單,一來那些故作高深的教材一般漏洞百出,沒什麼用;二來核心原理就那麼幾條,半天就搞明白了,知識密度極其低下,那些連篇累牘的內容都是有限的幾條核心原理的闡釋、推論和註腳,如此而已。)

在大學裡,除了學好專業課,還有一些課程是通識類課程,不論你學的是什麼專業,希望你都能有所瞭解,有所涉獵。比如邏輯學、閱讀和寫作、心理學原理、哲學、科學史、藝術史、經濟學原理等。廣泛閱讀,開闊視野,不要只讀自己專業的書,多讀一讀學術名著和文學名著(尤其是學術名著),多聽聽講座,培養思辨能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最後,借用一句孔子的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每一個人來到大學,都有某種使命。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讀大學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部分,是美麗的華章。人生道路,道阻且長,砥礪前行,尋找生命榮光。

陳彬


作者簡介:客官慢走!我是每週更新一篇優質原創文章的領導力研究者,創作不易,請多鼓勵。如果您認為文章對您有幫助,請轉發;如果您有不同看法,請評論;如果您贊成文章的某些觀點,請點贊;初來乍到,沒什麼人捧場,如果您看得起我,請關注!不甚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