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因風而起,隨風而逝

前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方方日記”,現在已經少有人提起了。這個時候寫這麼一篇文章,不免有“炒冷飯”之嫌,但也正是因為這段時間的冷卻,讓我對“方方日記”現象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我對“方方日記”是有些後知後覺的,直到其名聲大噪我還沒不知道這件事,為了不顯得自己無知和落後,我專門從網上找來了“方方日記”進行了認真閱讀。讀後有兩個感覺,一是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描寫細膩到位,極其擅長撩動讀者心中最敏感的心絃,非常好的與讀者發生了共鳴。二是作者的敘述分寸把握的很好,內容平平無奇,既不激進也不反動,在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嚴格來說卻沒有逾越禁線。

“方方日記”:因風而起,隨風而逝

然而現在,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了控制,人們的視線焦點逐漸轉移到了國外的疫情發展,轉移到了中國對外援助的情況,以及海外華人的境遇和他們中回國後的表現等等,這個時候再去讀“方方日記”,則支持者不再有振聾發聵、奉為神明的感覺;反對者也不再覺得義憤填膺,憤憤難平。要知道,在“方方日記”最火的時候,支持者將其視為中國文學的引領者,反對者則罵其為反國家反社會的敗類。為何現在會如此呢?原因只在於兩個字:時間。

我們說,一部真正經典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始終會散發出它的魅力和光輝。但“方方日記”顯然做不到這一點,可以說她在錯誤的時間發表了錯誤的文章,也可以說她抓住了對的時間寫了對讀者胃口的作品,這樣的評價我覺得是中肯的。

“方方日記”:因風而起,隨風而逝

“方方日記”中,幾乎看不到白衣天使和無數逆行者的身影,也看不到國家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努力,也看不到全國14億人民為此做出的巨大犧牲,它通過對疫情期間武漢的情景描述,展現出的一幅悲觀末世的情景,從這點來說,“方方日記”不符合當前的價值觀,也是對無數為抗擊疫情付出努力甚至獻出生命的人的不公平。縱然在一段時間內,“方方日記”抓住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擁有了為數眾多的讀者,但當風雨過後,當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時,“方方日記”就不再具有那種魔力,對其中的種種描述,大多數人再讀時,只是一笑了之。

互聯網興起以來,像“方方日記”這樣的作品數不勝數,有很多的網絡作品,或因為種種巧合,突然在一夜之間大紅大紫,為無數人所推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就淡出人們的視線,不再有人提及。在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網絡小說。讀者諸君可能很多都追過網絡小說吧,本人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追書的時候覺得千好萬好,每天卡著時間閱讀最新的章節,只覺得作者真的有鬼神之才,一天不讀就寢食難安。但真的讀完之後,回頭再想想,其實並沒有多少值得記憶的東西,更沒有真正觸動自己心靈的地方。

總之,“方方日記”不過是時代這顆大樹上的一片樹葉,因風而起,隨風而逝罷了。

“方方日記”:因風而起,隨風而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