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這幾天看到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嘉實的歸凱先生自購自己基金500萬,這個數字應該算是不小了。


跟投或自購新基金可以看作是一種營銷手段,向市場傳達信號,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肩並肩,但也代表此時是有決心、有信心在市場上收麥子的。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出於好奇,就去拉一下基金業內自購基金的金額數據,及最後的結局


你猜猜情況?

(一)基金公司買買買

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跟投的基金不一定是好基金,但基金經理跟投了,一是更有動力把基金做好,二是更有責任和信心去兌現。

今年2月,公募基金就迎來了歷史上一個典型的集中自購潮:2月第一個交易日開盤後,跌幅達到8.73%,3日晚間開始到4日下午,20餘家公募基金宣佈了自購計劃,規模超過20億元。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這個底抄得成功。部分專業機構認為這是一個黃金坑,保守一些的則認為,2700點以下,下行空間實在有限。疫情是不會改變A股長期向上趨勢的,只是改變節奏而已。

其實,基金公司自購併不是什麼新鮮事。

上一次基金公司大規模的集體自購行為,發生在2015年7月,當時大概有接近40家基金公司宣佈自購旗下權益基金。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拉數據看,從2015年以來,五年間,共有124家基金公司自購產品1012次,平均每年192次。一路買買買,基金公司們從自己的腰包裡掏出了145億元,用來回購自家產品。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5年區間中,申購金額最大的基金是一隻貨幣型產品,東興安盈寶B(回購金額6.4億元)。貨幣嘛,買了不吃虧。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總體上,一旦基金公司確定了自購計劃,資金最終投向的往往是該公司的“重點培養基”。


(二)這些年,基金公司自購產品的回報如何呢?


看看五年區間自購基金收益率排名(篩選前35),這基本也是各家的重點基了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排名第一的是匯添富消費行業,明星消費行業主動基金,區間淨申購金額4000萬元,區間段內基金收益率234.12%,不錯不錯。


其次是東方紅睿元三年定期(187.07%),第三名興全輕資產(181.75%)。目光下移到第35名,區間收益率還是妥妥的55.06%。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從公司角度來看,我們隨機挑選兩家基金公司觀察區間自購行為及區間回報最高產品收益率:

華夏基金,2015至2020期間,自申購基金30只。總計4.19億元。


區間申購金額最大的一隻是華夏鼎略A(1億元)債券型。其中2只申購於2015年,1只2016年,2只2017年,8只申購於2018年,13只申購於2019年,1只2020年。其中,申購於2015年1月成立時的華夏醫療健康總回報最高,87.60%。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再以嘉實基金為例,5年來自申購基金13只產品,平均每年自申購2次。總計1.34億元。其中,2只申購於2015年,4只申購於2018年,7只申購於2019年。


除去貨幣、純債型產品,區間申購金額最大的一隻主動管理基金為嘉實低價策略(2001.34萬元),申購於2015年成立時,當時應該是剛好遇到了612後的暴跌期。不過就算市場高點時,購入至今總回報也有31%。

那些被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自購或跟投的基金,結局如何?


(三)基金公司員工持有份額

基金年報中,會公佈員工持有自家基金規模,也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


證監會有一個規定,基金從業人員持有自家基金份額期限不得少於6個月。我們可以把基金公司員工持有份額,看做是一個半年內有效參數。

2019年統計的基金公司員工持有份額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有5只是由成立不久的基金公司發行,例如睿遠基金、中庚基金、弘毅遠方基金等,這肯定是要為募集造勢,紮起。

2018年1月,鵬華基金曾發起公募基金行業的第一次全員跟投,共出資不低於900萬元申購鵬華策略回報 (004986.OF 總回報2.6年 34.24%)並承諾持有至少1年。這是基金行業首次全員跟投新發基金

2019年4月,鵬華全體員工又跟投鵬華產業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 (005812.OF 總回報1.9年 22.69%),並承諾至少持有1年。

相比於鵬華的全員跟投發公告官方宣佈,興全Funds的員工則是自發愛買自家產品。


興全趨勢投資混合基金 (163402.OF 5年回報65.94%)近五年來一直被員工買買買。目前員工持有份額已超過2700萬份,與2014年年中相比增長近15倍。這隻逆天基金自成立以來,14.4年總回報1680.59%。看來,自家人瞭解自家產品啊。

(四)有跟投的基金一定是好基金麼?


仍然是,不一定。


其實在選擇基金時,這(是否自購、跟投)並不是一個可以依靠的判斷依據,與投資管理成績的必然性沒有太大關聯。只能是一個參考因素,還是要綜合判斷。

於基金投資而言,真正重要的是:


1)在合適的大類資產時點買入;

2)選擇優秀的基金經理;

3)合理的資產配置;

4)堅持長期投資。

在市場高位去做營銷,基金賣起來很容易,甚至都不需要吆喝,大家自己就會去搶購。但是實際上,未來的持有體驗可能並不如意。

舉例來說,2016年就有兩隻基金公司申購產品表現欠佳,東興眾智優選混合,自認購100萬。截至今,基金累計收益為-17.10%;2016年,中融量化多因子混合A,內部自認購1000萬,截至今,基金累計收益為-19.86%。

個人覺得,結合市場時點,去判斷則更有效。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王博生分析,基金公司自購的場景一般有兩個:

一個是市場風險快速釋放的時候,此時自購更多是增強投資者信心,防止大規模贖回帶來的踩踏以及規模快速縮減。

一個是熊末牛初,風險偏好極度萎靡的時候,此時指數點位較低,向下風險已經不大,但向上彈性很高,總體呈現“難發好做”的局面,此時自購更多是為之後或有的行情儲備彈藥,是以好價格獲取好股票的優良機會。

後者,就像是現在的情形。在市場整體的低位,去吆喝賣基金,是件做起來很難的事,但是客戶的體驗會非常好。

2018年,是基金經理自申購產品的小高峰。推測是因為2018年是市場整體低位,產品發行不容易。現在回看,好幾只基金經理自申購的基金產品的收益都不錯。

但隨著2018年11月政策底、2019年初貿易問題的緩和,市場迎來一波大行情,可以稱為結構性牛市。比如,

7月6日,銀華心怡靈活(005794.OF 迄今總回報1.8年 54.22%),基金經理持有100萬元以上。


2018年8月4日,嘉實瑞享定期混合(160726.OF 迄今總回報1.7年 30.70%),基金經理張金濤認購了100萬元以上。

8月9日,國泰價值精選 (005726.OF 迄今總回報1.6年 50.20%),基金經理周偉鋒認購100 萬元以上。

8月16日,富國臻選成長(005732.OF 迄今總回報1.6年 47.19%),基金經理易智泉認購100萬元以上。

希望大家也能明白這個道理,更睿智一些。在最銳利、漲得最快業績曲線下,人人瘋狂追買的時候,反而要謹慎;但人人悲觀時,又可能是好的播種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