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裡的十八反、十九畏,這該如何看待?

某些藥物不宜在同一處方中應用,目的是避免藥物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或者產生拮抗作用,使藥效降低或喪失。於是就提出了“十八反”和“十九畏”的學說。歷代本草方書關於藥物相反、相畏的記載不少。如《太平聖惠方》說:“反惡(畏)藥同用,病既不瘳,迸傷患者”。《本草衍義補遺》說:“人參與藜蘆相反,若服一兩參,入藜蘆一錢,其一兩參虛費”。由此可見,相反的最初涵義是,可能產生藥性變化的配伍禁忌。這種看法世代相傳,影響深遠,成為醫家臨床處方禁忌的規範。在中醫界廣為流傳的十八反歌訣是:“本草名(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後來在歌訣內容方面,藥物的種類,數目雖有增加、變化,但都沒有離開十八反的I內容。

中藥裡的十八反、十九畏,這該如何看待?


除上述歌訣外,歷代本草醫籍多有藥物相反相畏的記載。比如《潔古珍珠囊》的相反藥物達50種;《本草綱目》有36種;《本草分經》有45種;《景嶽全書》有土貝母反烏頭;《羅氏約醫鏡》有黃芪反防風,柴胡反藜蘆等;《中國一苟典》1963年版中有相反藥27種;《中國藥典》1977年版有不宜同用藥41種;獸醫草藥專書中列舉的相反藥多達56種等。

近代有關文獻報導藥物相反配伍的毒性實驗發現,當日草劑量成倍大於莞花時,家兔呈中毒性症狀,甚至死亡反芻家畜山羊、耕牛僅見癌胃蠕動增強。利用這一作用,先後坩芫範與甘草配伍或甘遂、大戟與甘草配伍治療耕牛前胃弛緩,獲得滿意療效。甘草與甘遂、大戟、芫花配伍,隨著配伍比例的不同,或者沒有明顯作用,或者表現毒性強或減弱毒性。細辛和藜蘆配伍實驗,對於豚鼠有“相反”反應,並且有一匹病馬引起死亡。

中藥裡的十八反、十九畏,這該如何看待?


前人不拘泥清規戒律的也不少見。如《金匱要略》中的赤丸和《千金方》中的五噎丸方,半夏與島頭同用;《金匱》中的甘遂半夏方,《涸方》中的大豆散方,甘遂與甘草同用等等。根據統計,含相反藥物的內服方,《千金方》有46方,《外臺秘要》有45方,《太平聖惠方》有46方,《聖濟總錄》有58方,《普濟方》有248方。至今《全國中藥成藥處j方集》中有相反內服方34個,外用方68個等。相畏的配伍使用也有很多,如生薑和黃芪配伍,人參和五靈脂配伍運用等等,充分反映了前人敢於打破陳規,樹立新風的可貴精神。

中藥裡的十八反、十九畏,這該如何看待?


近代有不步相匣或相畏的萄物配伍應用,收到良好療效的報導。如支氣管喘息患者服用含貝母的複方中加附子而獲顯效。烏頭與半夏同用治療破傷風亦有良教。甘遂半夏湯(方中有甘草)對咳嗽、痰喘,痛引胸脅,脈沉實有力的胸膜炎、支氣管炎大多有效,從未發現中毒現象。用加半夏的烏頭湯治療痺症,療效滿意。由此可知,中藥十八反、十九畏學說,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會有一定的侷限性的,古人對於某些部分的認識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在沒有得到可靠的科學實驗證實以前,為了對人是負責,對於十八反,十九畏應持慎重態度,以免發生不良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