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日,一場“機緣巧合”的捐贈

10月16日,離紅薯收穫還有半個月時間,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駐登封市石道鄉老莊溝村第一書記毛付軍,就在微信群裡向第一書記推銷起了紅薯。

毛付軍極強號召力的背後,在於他“資深”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2015年8月,毛付軍到老莊溝村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2月底任期已到,他卻選擇了留任。

扶貧日,一場“機緣巧合”的捐贈

今年一開春,老莊溝村兩委流轉了115畝耕地,20畝種植了早茬的黏玉米,35畝種植了富硒南瓜,60畝種植了西瓜紅薯。

毛付軍和村幹部都沒有種植和管理經驗,可從各個單位選拔的駐村第一書記個個“身懷絕技”。於是,他請來了鄭州蔬菜研究所高級農藝師、駐大金店鎮梅村的第一書記周建華,每週一次來村裡指導種植。

扶貧日,一場“機緣巧合”的捐贈

毛付軍動員了石道鄉十多位駐村第一書記,幫忙銷售玉米、南瓜。20畝黏玉米賣了5萬多元,35畝南瓜賣了6萬元,剩餘的南瓜,被幫扶單位登封市送表礦區職工2萬元全部買下。光是這些農產品,就為村裡帶來13萬多元的集體收入。

“尊敬的李書記,感謝你們幫我家賣農產品,是你們的幫助,使我不再為上大學的學費發愁……”。今年暑假,鄭州市市場發展局駐登封市石道鄉後河村第一書記李剛,收到了貧困戶羅偉女兒發來的感謝信。

貧困戶羅偉一家三口人,自己是殘疾人,妻子患病,女兒剛剛考上大學,是典型的因殘因病因學致貧戶。今年夏天,他家種植的30畝土豆、洋蔥獲得了大豐收。老羅行動不便,妻子幹不了重活,女兒體單力薄,“賣難”困擾了這個家庭。

2017年,李剛還是鄭州市市場發展局駐後河村的一名工作隊員時,老羅就曾因為農產品“賣難”尋找過他的幫助。這次,李剛主動找上門來。他把電話打給了後河村精準扶貧幫扶單位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扶貧辦公室,全院職工買下了老羅的6500斤洋蔥、5600斤土豆,還順帶買下了2500斤甜瓜,合計金額1.4萬多元。

剩餘的土豆、洋蔥,李剛讓駐村第一書記幫忙聯繫了幾家農貿市場的商戶。商戶們聽說是幫貧困戶銷售農產品,二話不說,全部買下,共計金額10萬多元。老羅剛剛考上大學的女兒,一年的生活費有了著落,給李剛書記寫下了感謝信。

扶貧日,一場“機緣巧合”的捐贈

每週四,登封市固定的“扶貧日”。每週的這天晚上,石道鄉陳村村活動室內燈火通明、桌凳擺放整齊有序,該村“農民夜校”如期開課。駐村第一書記張竹人、村兩委幹部端端正正坐在第一排。一週一課堂,陳村的“農民夜校”每週不拉,如今已開講了30多期。

鄭州市總工會駐陳村第一書記張竹人,也是一位“老駐村”,自打2017年5月份起,他就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半年後擔任起駐村第一書記的重擔。他利用駐村幫扶單位的優勢,在村裡開起了“我們一起奔小康”扶貧扶志“農民夜校”。

授課的老師們除了從鄭州市請來的專家學者,鄭州市農委、仲裁委、中小企業局,骨科醫院、第三、第六人民醫院的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都成了課堂上的“特聘教授”。扶貧精神、惠民政策、脫貧技能,種植、養殖技術,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知識,都是這些“特聘教授”課堂上講授的內容。

貧困戶陳寬明,以前是村裡出了名的“懶漢”,每次等不及補助款到賬,就拿著銀行卡到鄉里、村裡追問補助款咋還沒有打到卡里。通過半年的學習,他變得勤快了,每週六主動參加愛心志願者活動。“農民夜校”教授知識、傳授技能、發佈信息,不僅讓群眾充實了口袋,而且也充實了腦袋,同時增強了幹部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