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可怕的傷害叫"為你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們的孩子,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

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

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

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

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

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

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紀伯倫《先知•論孩子》(冰心 譯)


上面這首經常被人們引用的詩,全詩寫在最近的一本新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正文之前。我照樣抄錄下來,是想借機給自己一次警醒,因為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真的會忘記初衷。當他們還在腹中孕育、當他們向我們伸出嬰兒肥的小手時,我們對他們最初的期盼非常會在日後無數的疲累、焦躁、受挫、恐懼中淹沒,原來的我們好像被一股隱秘的力量拖走,剩下自己生命裡的全部不完美。

剛剛過去的一週想必很多有學齡期孩子的父母們正從期末陪考的噩夢中醒來,馬上面對的又是孩子帶回家的成績,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好好過一個年。這個時刻,我恰好看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想一定要好好過一個年。這本書出版後引發很大爭議,數月雄踞博客來總榜第一名,同名網劇190國同步播出,衝上日本Netlflix人氣劇集第一名,豆瓣評分8.4,被稱為"亞洲版黑鏡"。其實,教育話題的書很多,這本書讀起來很普通,又很不普通,它的作者吳曉樂是臺大法律系畢業生,在臺灣連續八年做家庭教師,由此深入到很多家庭內部,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孩子和父母,觀察到他們的相處互動方式,體會到很多普通家庭的喜怒哀樂,洞察到身為子女與身為父母的幽暗複雜的內心世界。作者將自己多年的家教經歷融入這本書裡的九個家庭故事,用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客觀地展現這些家庭中的親子矛盾、家庭衝突,卻不妄加評判,力圖從多個角度,呈現這些矛盾的緣由、過程和後果,將家庭成員中的不同立場和想法同時擺出,展現原生家庭的複雜性,讓我們能夠跳出自己的固有視野,審視親子關係的現有模式,重新思考我們自己的人生現狀,我們和家庭、子女的關係,以及教育的本質和完善之路。

全書一共九個家庭故事,加上最後的後記中,作者登臺現身,講述了自己和母親的故事。一頁頁翻過去,這些故事全部帶著傷痛和掙扎,作者平實細膩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了如此真實的親子世界,在閱讀的過程中,每每讓我們想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世界。這些故事雖然各不相同,但在親子關係的模式中又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這些關係中,始終有一個善於"控制",或者想要"控制"的母親,而這些母親面對的孩子大多沒有被當作一個生命個體被認真對待。但這些母親也是各有苦衷,她們在各自的成長過程中,也或多或少沒有被好好對待,或是有自己的人生缺憾和恐懼。這些故事取材臺灣地區的現實生活,帶有東方傳統社會的文化特徵,像作者說的,她選取的故事中,主要參與教育的全部都是母親,而缺少父親作為教育者的案例,父親承擔的主要是經濟角色,這也正代表了目前社會家庭關係的一個特點。在這些故事中,臺灣地區的父權傳統甚至比祖國大陸更加突出。在這些故事中,母親的地位、個人經歷、性情、眼界、觀念對孩子的影響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親子情感的糾結也大多指向母親。這裡有生活優渥的家庭主婦,有受過良好教育的高學歷媽媽,有初中畢業在茶園辛苦工作的母親,有痛失幼子、將全部希望情感寄託於小女兒的媽媽,有情感一波三折、離婚又組建多元家庭的單親媽媽等等,這些媽媽每一個也都是受傷的個體,她們在處理和孩子的關係中,投射了太多個人的情緒、願望和觀念。她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有一個好前途,但最終卻都傷害了自己最愛的人。學習成績不好的"眼鏡仔"常被小圓媽痛打,但他其實只是被打怕了,而媽媽卻承受著丈夫施加的壓力;重男輕女家庭中成長的茉莉習慣了命運由母親安排,但女兒的重蹈覆轍終於讓她清醒;痛失幼子後,媽媽將情感寄託在女兒身上,而多動症卻成了維繫母女親密關係的神仙索……這些故事中的親和子都是彼此相愛的最親的人,但傷痛卻似乎無可避免。在後記中,作者說:"有沒有一個可能,是我們的社會把'親'與'子'綁得太緊了?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作者和母親的故事或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這個母親自幼為了家庭喪失了繼續受教育的機會,但卻自立自強,堅持學習,在結婚生子之後卻有著一種天然的教育智慧。她自己好學,經常帶著孩子去書店讀書,潛移默化教會了孩子"知識是寶貴"的信念;她珍惜孩子童年的時間,在孩子可以跳級的時候卻拒絕了這種超前教育的可能,她說童年本來就太短了;她從不因為考試分數讚揚或者批評孩子,而說考試只是檢驗自己是否掌握知識的手段;她讓孩子玩遊戲,因為上課時間本來太長了,但遊戲就要盡興,學習就不要想著遊戲。這些尊重孩子生命特點,不把孩子工具化的教育智慧是如此質樸而值得尊重。"對孩子而言,是三角函數、古文三十篇或虛擬語氣的語法重要,還是明天去學校可能又要因為身材被嘲笑這件事重要?"在太多時候,我們忽視了孩子作為一個人的感受和需求,他們變成工具或者容器,承擔來自我們的各種情緒和需求。

"事情的最初,我們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樂,最後我們的期待卻無限制地擴張開來,於是傷害就不可避免,我們也失去了凝視孩子的初衷,曾經在某個時刻,我們光是觸摸小孩柔軟的掌心就滿足不已。"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回到從前,退回到只把孩子當作孩子的時刻,而我們也應藏起自己生命中的所有不足,畢竟孩子不是我們能索取對象,我們應該經由這上天的禮物,更好地修復自己。


世間最可怕的傷害叫

電視劇劇照


世間最可怕的傷害叫

海報


世間最可怕的傷害叫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年10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