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採訪到賈樟柯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八九點了。他剛剛從論壇單元的展映電影《平靜》的放映現場剛剛趕來,還沒吃晚飯,“畢竟是自己製片的電影,首映還是要去一下,感謝觀眾來看我們的電影。也是支持年輕導演。再說,這一趟來柏林也挺不容易的。”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平靜》主創人員:導演宋方(左)、製片人賈樟柯(中)和演員齊溪(右)

確實不容易。

國內疫情的爆發和發展,讓賈樟柯這趟柏林之旅遲遲無法確定。機票、簽證、隔離期等等,全是變數。

而柏林這邊,新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要參加特別展映、製片作品《平靜》入圍論壇單元、《小武》修復版世界首映,三個電影等著他來。除此以外,他還在柏林電影節Talents單元有一個工作坊要主持,有一場和霍猛的放映+對談活動。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海報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平靜》海報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樟柯在Talents單元工作坊主持

其實國內也離不開他。整個電影行業受到疫情的衝擊,所有的影片拍攝、製作、宣傳、發行買賣全部停擺,電影院關門歇業。自己的公司已經被迫暫停了新片的製作,損失不小。

但是和柏林電影節結緣23年,今年恰逢七十週年大慶,不能不來。電影節前一天,賈樟柯帶著整個團隊衝到機場,行李都託運完了,才發了張自己戴著口罩候機的照片,宣佈確定能來柏林了。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樟柯在候機

電影節第二天,賈樟柯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在波茨坦廣場的柏林電影宮舉行首映。

時隔十年,賈樟柯再度操刀紀錄片,原本計劃將片中的核心歷史口述者作家賈平凹、餘華和梁鴻都帶來首映禮,也因為疫情,不得不取消。妻子趙濤,也是本片的監製,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未能同來。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首映紅毯,恐怕是賈樟柯這些年來走過最冷清的一條。於是他把這次來柏林的整個團隊都帶上了紅毯。他的工作人員說:“這一趟來柏林真是克服重重困難,實在太難忘了。”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樟柯與團隊一起走第70屆柏林電影節紅毯

賈樟柯一邊抽著雪茄一邊接受採訪,期間有他的意大利朋友經過,過來和他擁抱告別,並關切地叮囑:“賈,我聽說現在中國的情況真的不太樂觀,保護好自己,在柏林多待幾天,先別回去了。”

賈樟柯含笑點點頭,說了聲謝謝。但他坐回沙發椅,拿起抽了一半的雪茄,嘆了一口氣:“柏林這兩天活動弄完了,談一天發行,就得趕緊回去……怎麼能不回去啊,老母親還在家裡等我。”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當地時間2月21日,賈樟柯在柏林電影節《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首映現場

01

新片3月公映推遲,《小武》修復版在柏林首映

Ifeng電影:大家平時說起賈樟柯,都覺得是一個“戛納系“的選手,畢竟你曾經五度入圍戛納主競賽。但其實你的國際電影生涯是從柏林開始的,當年你的處女作《小武》是最早被柏林的論壇單元選中進行展映。今年柏林電影節七十週年,你又受邀回到了柏林,新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參與特別展映單元,是什麼樣的心情?

賈樟柯:其實今年來柏林也不是因為70週年。《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這個影片其實是一直在做的,大概去年(2019年)5月開始拍的,製作完之後我們原來是希望3月份在國內上,因為後面我還有別的拍攝的安排。

從時間來說,柏林電影節就比較合適。國內3月上映,那麼2月份在柏林電影節首映,做一些提前的預熱,銜接比較好。但是現在因為疫情,估計3月也上不了了,放映安排得延後了,但一定會在國內公映。不過已經答應柏林電影節了,所以這邊的首映還是照常做。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劇照

Ifeng電影:柏林今年迎來了新任總監Carlo Chatrian,這趟來柏林是受到他的邀請?

賈樟柯:Carlo Chatrian去年10月份去了北京,看了《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初剪版本。看完就邀請我們來特別展映。我這次是紀錄片,特別展映的定位也很準確,來柏林展映正好跟我們整個發行計劃比較吻合的,就決定來。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柏林電影節新任總監Carlo Chatrian

Ifeng電影:為了慶祝七十週年,Carlo Chatrian專門策展了“On Transmission”這個新單元,邀請和柏林電影節的發展有緊密聯繫的七位電影人,由他們選擇一位和自己的創作有所聯繫的下一代導演,進行對談。你和霍猛導演的這個對談非常受到關注,一個原因是這場對談活動會重映你的處女作《小武》。

賈樟柯:嗯對,參與”On Transmission“單元是先從《小武》重映這件事談起的。Carlo說,今年70週年大慶,想重映《小武》,畢竟我這部處女作當年是在這裡首映。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小武》劇照

我覺得要是重映,肯定就應該拿一個新拷貝;正好修復《小武》這件事我答應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基金會很久了。馬丁寫了兩封信催我修復,我一直沒修復。

但雙方的壓力一來,正好我就把這個作業完成了。這次放映的《小武》是膠片修復的數碼4K版本。修復是博羅尼亞修復的。所以是《小武》數碼修復版的全球首映將於2月24日在“On Transmission”單元舉行。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青年導演霍猛

02

選擇霍猛對談,因為他通過農村理解整個社會

Ifeng電影:再一個大家關注的是你選擇霍猛作為你的對談嘉賓。

賈樟柯:嗯,霍猛是我的選擇。“On Transmission”單元,Carlo最初的創意是找七個導演,然後每個人找他的下一代,更年輕的一代電影工作者,進行對談。

不過後來他們也沒有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找對談對象。但我覺得這個創意很好,也堅持了我的選擇。霍猛的《過昭關》在平遙電影節和呂梁文學季都有放映。他自己拍完之後,通過我們的報名渠道就投遞到了平遙,然後我們的選片人、藝術總監馬爾科看了,看完特別喜歡,就邀請他到平遙做全球首映,然後反響非常好。屬於自然投稿到成功。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過昭關》官方海報

Ifeng電影:霍猛導演身上有些什麼樣的特性,讓你感到親切,會選擇他作為在創作上有所聯繫的下一代對談者?

賈樟柯:他很年輕,比我年輕好多,剛剛開始拍電影。但是他在作品中對於農村的觀察,對農村農民那種敏銳的當下理解讓我挺吃驚的。因為我覺得年輕人對農村有興趣已經是很讓人開心的一個事情。大多數年輕人對鄉村並不是很熟悉,或者說也沒什麼感情。

不過後來經過交談,我發現他確實跟我有一個像的地方:大家都是從一個小的切入點入手,通過農村去理解整個社會的情況。這讓我覺得在創作上有很的親近感覺。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過昭關》官方海報

03

落實到細節的時候,個人史才有實感

Ifeng電影:這部紀錄片和你一貫故事片的創作路線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從小城市和農村的生活經驗出發,形成對歷史的回望。

賈樟柯:作為一個導演,就是不斷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我是縣城長大的,縣城就是我熟悉、瞭解、有情感寄託的創作世界,縣城正好是銜接農村跟城市中間的一個橋樑,我既瞭解農村,也能接收到來自城市的信息,所以縣城的生活經歷讓我有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

現在中國的城市化是很厲害的。大家都湧到城市裡面生活,特別是年輕人。對於曾經的農村經驗或者說歷史經驗已經很淡漠。

但是農村的問題,比如吃飯的問題、貧窮的問題,即使有些被解決了,也影響著現在人的行為方法、人際關係和生活習慣。

所以我覺得要理解今天的中國,就得去理解,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曾經有哪些問題。因此回到農村或者小城市,重現個體經驗,成為我的興趣。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官方海報

Ifeng電影:前期進行腳本寫作、拍攝準備的時候,是怎麼確定選擇馬烽、賈平凹、餘華和梁鴻這四位作家的?

賈樟柯:首先是在鄉土文學的範疇內。然後是要考慮代際差異。

馬烽在我們老家的一個村莊裡面長期生活。他以村莊為背景寫了很多作品,也有相當多作品很有影響力,被改編成了電影。

他是一個很獨特的存在,因為今天已經沒有那樣的寫作者了。他從北京回到山西,還回到一個我熟悉的村莊裡面居住、寫作。選擇他是很自然的。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作家馬烽

其實選擇的主要標準就是我閱讀、我瞭解、我喜歡。我和他們都沒什麼私交,完全是憑著對他們作品的喜愛進行的選擇。並且他們分別來自50、60、70年代,都是自己那一輩作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對自己所寫區域有種深刻的瞭解,作品質量非常高。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50年代作家賈平凹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60年代作家餘華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70年代作家梁鴻

當然作家有很多了,為什麼不選別的作家?除了主題方面的出入變化之外,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我當然要拍我喜歡的作家,我不喜歡我怎麼去拍。

Ifeng電影:整個拍攝過程,都是導演親自採訪的嗎?為此做了些什麼樣的準備工作?

賈樟柯:都是我採的。案頭準備是很重要很嚴謹的,主要是大量收集這幾位人物的資料,然後做詳細的採訪提綱。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樟柯與作家梁鴻在《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拍攝地梁莊

組織和實現採訪提綱,要點是避免評論。因為我們談話往往大部分時候不在敘事都在議論,或者說很概念的東西。

但我們這些採訪,設置問題都是從細節入手,慢慢引導受訪者從細節出發來講述。影像採訪和文字訪談不一樣。因為文字的訪談有時候需要獲得觀點,可以依賴於抽象的表達,不一定要獲得細節跟事件。

但電影不一樣,電影就希望拍到的不是觀點,而是私人生活的細節。要真實反映他們的真實經歷,就必須從細節出發來設問。從敘事出發來展開。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官方海報

做採訪提綱是必要的功課,但當你對你拍攝的人物非常瞭解的時候,拍攝的人物反過來他也會對採訪攝製組非常信任,因為他知道你很懂,很瞭解他,然後他回饋給你的可能是超越你的基本材料的更多的東西。

比如說賈平凹,我們知道他父親文革的遭遇對他是有影響的,具體到是什麼事件,是怎麼個影響,這些細節都不知道。

比如說影響大到他沒有考上大學,這個過程個體的感受是什麼我們都不知道,只有靠他講出那種失落感。後來他民兵也當不成了,所有的年輕人都是民兵,只有他不是。

他講述自己揹著一袋糧食去到人家指揮部門前轉悠求人辦事,這些都是珍貴的細節。只有當落實到細節的時候,個人史才是有實感的。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樟柯與作家賈平凹在《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拍攝現場

04

小城鎮需要文化資源,藝術家該回到生活現場

Ifeng電影:拍電影也好,寫書也好,舉辦呂梁文學季、平遙電影節也好,都和家鄉緊密聯繫。是不是在用這種方式,以文學藝術反哺家鄉?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樟柯為家鄉山西汾陽市建的種子影院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坐落於賈家莊工業文化創意園的種子影院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在村莊裡開設的單體獨棟電影院

賈樟柯:世界這麼大,其實事情哪裡都可以做。一個事情,在北京也可以做,在上海可以做,在山西也可以做。

但是家鄉是成長的地方,有感情,也熟悉,我就回家做,也給自己多一些在家的理由,那我就在山西做。並不是說我對家鄉有一種責任。

我確實主觀上希望在小城鎮多做一些事情。因為小城鎮幾乎沒有文化資源,好像無形中,這種文化資源就不往小城鎮流動,只有大城市的人才有這種需求。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樟柯在《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拍攝地梁莊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就是從小城鎮那樣的環境里長大的,我知道那種資源匱乏。越是在小城鎮生活的人,越是對這些東西有非常大的需求。

還有一點。我覺得藝術家需要適當回到生活的現場。我們既需要一個藝術的現場,也需要一個生活的現場。

同樣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在五星級酒店討論,跟我們在一個車間裡討論,我們和觀眾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場合不同,作品喚起、調動我們具體情感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樟柯在《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拍攝現場

05

《寄生蟲》獲獎會吸引英語觀眾看字幕電影

Ifeng電影:二月份最大的新聞,大概要算韓國電影《寄生蟲》歷史性地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你也是學院的一員,這次有給《寄生蟲》投票嗎?

賈樟柯:啊我沒投票,因為今年所有的提名影片我都沒看,我就不能亂投票,沒看不投就棄權了。今年的熱門電影我都聽說了,《愛爾蘭人》、《寄生蟲》、《燃燒女子的肖像》、《小婦人》,但是都還沒有來得及看,因為一直在忙自己的新片。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寄生蟲》劇照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燃燒女子的肖像》劇照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小婦人》劇照

賈樟柯:我覺得韓國電影能拿下奧斯卡大獎是特別好的一個事情,因為英語觀眾,特別美國觀眾,不太喜歡看外語片,不太愛看字幕,要麼就都看配音電影。這樣影片的獲獎本身會吸引一部分英語世界的人,啟發更多的人對於多元的電影產生興趣,能夠產生觀看需要字幕電影的動力。

Ifeng電影:您的電影對於國際觀眾來說,顯然是需要字幕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放映結束以後,好幾個外國記者朋友,都來問我,賈平凹是誰,梁鴻是誰。餘華還比較好解釋,大家多少看過、聽說過張藝謀的《活著》,我就介紹是原著小說作者。國際觀眾對於本片中沒有給這些著名作家的身份沒任何介紹感到非常困惑,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觀影體驗。

柏林獨家專訪|賈樟柯:跋山涉水走出去,也要翻山越嶺回到家

賈平凹代表作之一《廢都》

賈樟柯:應該會有這種情況,因為他們都是中文寫作者,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他們作品即使被國際所知,也是翻譯過來的小說。餘華和賈平凹的小說被翻譯得相對多一些,但這個問題還是會有。

對我來說不重要,因為我覺得這部影片中被採訪的對象,不管是誰,也就是一個人,他就是一個歷史的證人。不管他是什麼身份,最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經歷講出來。如果這個電影能成為一個縮影,觀眾們看完這個電影,想了解一下這些作家的作品,有興趣去閱讀賈平凹或者餘華,那我覺得就太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