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把藝術中心建到汾陽老家

贾樟柯:把艺术中心建到汾阳老家

贾樟柯:把艺术中心建到汾阳老家
贾樟柯:把艺术中心建到汾阳老家

在中國的導演裡,隨便提一個人的名字,你不一定知道他的家鄉在哪裡,但賈樟柯會是個例外。

從他的電影開始,再到他電影之外的故事。28歲努力奔向世界的賈樟柯,在二十年後,仍不知疲倦地奔跑在故鄉的黃土地上。

少年時想逃離的牽絆、四海為家後對故土的牽掛,再到如今為三晉大地文化轉型而牽線搭橋,賈樟柯在他的導演工作之外,有了更多的身份和角色,“很多人都對我說,‘賈樟柯,你這幾年做了很多事情’,其實我做的所有事情,只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電影,這些事情都是圍繞電影;另外一個就是山西,都是圍繞著我們的家鄉。”賈樟柯只用了兩個詞,就為山西晚報記者總結了他這幾年的忙碌。

家的故事裡盛著家鄉的味道

2016年,46歲的賈樟柯回到山西,這次不是回來拍電影,而是將電影藝術和文化資源的種子,埋在故鄉。

那年,他的電影《山河故人》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那年,他在老家汾陽的一個村莊裡,開了一家叫“山河故人”的餐廳。賈樟柯很驕傲於汾陽菜的“血統”以及那種精緻和繁瑣。他記憶中汾陽菜的八大碗,以及很多其他出自汾陽明代王府中的菜品,那些他小時候只有在婚宴、壽宴這樣的酒席上才能一睹全貌的“奢侈品”,都出現在了這個餐廳的菜單上。賈樟柯還將《山河故人》電影所有的海報及在世界各影展上獲得的部分獎盃,陳列在餐廳大堂。甚至一進門的柱子上,還有他愛犬的照片。

“這是你的家,你應該有一串鑰匙,隨時可以回來。”這是《山河故人》裡的臺詞,也是賈樟柯開“山河故人”的原因。電影所帶給觀眾的思考與感受,正是這家餐廳所要傳遞的味覺信息——讓人們回到家鄉,伴著家鄉飯菜的味道,感受鄉土的情誼。這裡有淡淡的鄉愁,飄散在汾陽的飯菜之中,也有對未來的期望,山河廣闊故人終相逢。

開始,相逢在一個餐廳,後來,相逢在一座古城。

在家鄉的土地上深埋文化的種子

也是同一年,賈樟柯在賈家莊開始籌建藝術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中國,藝術街區這樣的概念在大城市遍地,比如北京就有如798、宋莊、二十二院……而在一個地道的農村,建了一個地道的藝術街區,這事在中國,還沒有人做過。

近日,當山西晚報記者採訪賈樟柯時,問起了賈樟柯藝術中心的進展,他說:“藝術中心現在在人員培訓階段,今年平遙國際電影展就有藝術中心的放映員、場務在這裡實習,已經進入衝刺階段,很快就開業。”

藝術中心的前身是一座已經關停的水泥廠,但如今它即將變成一座藝術殿堂——藝術中心集現當代藝術展覽、公共圖書館、視聽圖書館和種子影院、種子劇場、種子講堂於一身。

視聽圖書館內收藏著大量電影影像,公共圖書館則收藏著藝術人文類圖書。每年有多個展覽,會邀請全球著名藝術家到來。種子講堂每年會邀請12位藝術及人文領域的一流專家,來汾陽做學術講座,面對面地和觀眾交流;種子影院擁有國內最好的放映系統,除放映院線電影之外,還將不定期舉辦藝術電影點映活動;種子劇場將進行大型時尚發佈,並邀請各類型原創劇目前來演出……

這幾年全國各地都有邀請賈樟柯去做藝術中心,但對於大城市拋出的橄欖枝,賈樟柯自嘲有“拖延症”,忙著其他事情顧不上。而另一個真正的原因是“覺得沒有非要幹這個事情的必要。大城市已經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了,我再做一個有什麼意義呢?”但雪片般的邀請,讓賈樟柯開始思考,如果要做,怎麼做,在哪裡做,才能讓這個在大城市已司空見慣的藝術形式,有新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舞臺?“最近一兩年,我開始覺得文化資源不平衡,大量的資源、好的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小城市、鄉村卻很稀缺。尤其是實體文化感受,太少了!”這種與日俱增的“不平衡感”讓賈樟柯找到了克服“拖延症”去做藝術中心的途徑——回老家做!做中國最早一批在村莊裡建立的現代藝術中心!

將電影與美食結合,圓了賈樟柯對家與家鄉味道的執念。那麼,把文化藝術迴流到鄉土,則是賈樟柯對這片土地從根部的“施肥”——它滋潤的不是一個鄉村,它要生長出的,是一個山西鄉村與外界的溝通平臺,讓山西看到世界的天地,讓世界看到山西的土地,讓文化流動起來,讓藝術更接地氣。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傳遞山西聲音

2016年,當記者問賈樟柯為何想到要籌建藝術中心?他的回答是,想建立一個“讓世界與山西相遇的地方”;

2017年,當記者再次問賈樟柯,為何要在一個小地方做一個國際性的電影展?他的回答是“文化需求是所有人的需求”;

2018年,當記者問賈樟柯,為什麼會從藝術電影導演、影展策展人,變身為人大代表?賈樟柯說,“我想成為電影和山西聲音的傳達者”。

2018年,48歲的賈樟柯又多了一個身份,他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工作中建言獻策,代表人民履行職責。“人代會是一個很好的建言機會,大家把我們選出來當代表,就是來說話的。”他如此理解這份新使命。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賈樟柯所言,他圍繞的話題還是山西還是文化。“這幾年除了創作之外,我主要是在山西工作,山西這兩年轉型發展,文創產業是非常重要的,我感覺特別需要有人回去做一些貢獻,也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更好的資源,把山西的事情辦好。”當人大代表的賈樟柯就和他的電影創作一樣,關注的始終是“人”,“因為文創產業的生產力就在人”。

每一年,賈樟柯都在用行動,將他與家鄉的距離拉得更近。從汾陽到平遙,從餐廳老闆到成立藝術中心,從電影展創始人再到人大代表,“山西兩個字,是打開我情感閘門的鑰匙。這些年四海為家,但始終有一條情感的‘風箏線’,這就是山西。”賈樟柯曾對山西晚報記者這樣說。

對話

與實幹者賈樟柯對談

山西晚報:每個人記憶裡的家鄉,可能幻化作一個味道、一種聲音,你的家鄉記憶是什麼?

賈樟柯:記得我剛去北京讀書時,離開家之後一想到家的味道,就是過油肉的味道。還有一種是聲音,我耳朵裡家的聲音是什麼呢——我家以前住的地方,離汾陽當地的新公路不遠,我每天下午就能聽到新公路上卡車過的聲音,尤其冬天颳風,卡車一過,那個聲音非常遙遠又尖利,那個聲音在我印象中,是最美的家鄉下午的時光。所以鄉土情是跟人們的聽覺、嗅覺結合到一起的,思鄉、鄉愁不是空洞的,它是有物質寄託的。

山西晚報:導演、監製、策展人在這些身份之外,今年你又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你能談一下這個新的身份麼?

賈樟柯:今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我是從山西被選舉出來的,所以我很感謝山西父老鄉親的信任。人大代表主要的工作是傳達兩個聲音,一個是你所代表這個地區人民的聲音,人民有什麼樣的訴求,有什麼樣的願望,通過代表來傳達出來。另外一個是代表行業,我自己是電影行業的,電影有什麼急需改變的,需要傳達的聲音也可以傳達出來,我覺得我過去所做的事情也非常牽掛山西的發展,我願意接受這份工作,願意作為這樣一種聲音的傳達者。

山西晚報:平遙、賈家莊,這些山西的縣城村莊,是你這幾年傾注時間最多的地方,為什麼你要把很大部分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這裡,僅僅是因為這裡是你的家鄉?

賈樟柯:我是從汾陽那個小縣城走出去的,走到太原、北京再到世界各地。小時候的遭遇,長大所見到的世界,讓我非常希望能夠改變文化資源地區性的差異,這種大城市的集中壟斷和小城市極其匱乏的情況。這些平臺的搭建,就像我年輕時看到的那麼多外國電影一樣,你會通過某個平臺跟這個世界相遇。

本版採寫:山西晚報記者 張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