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李楠《心之極》策展語局部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心之極》策展前言,攝於2016年三門峽野生動物攝影展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動物園記》平遙展覽現場,攝於2017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在2016年中國(三門峽)白天鵝·野生動物國際攝影大展上,王新妹展出了由李楠策展的《心之極》(北極北極熊、南極帝企鵝)。在策展語裡李楠不僅無視野生動物攝影的被攝對象,並且對王新妹不知是褒是貶地寫道“生活在別處,不過是另一種更裝腔作勢的消費。······江南女子王新妹,似乎不自覺地成為了一個異數。在四赴南極,六赴北極的冰雪之旅裡,她所直面的,仍是自己在人世間浸潤遭逢、歌哭歡笑了五十年的內心。”毋庸置喙個人的消費權利,但通篇充滿“文青情懷、文青詩意”的策展語,對“四赴南極,六赴北極”一般人難以承受的高消費發一通無病呻吟的感慨,真是莫名其妙李楠到底是批評消費、還是恭維消費?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攝於2016年中國(三門峽)白天鵝·野生動物國際攝影展,王新妹參展作品之一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攝於2016年中國(三門峽)白天鵝·野生動物國際攝影展,王新妹參展作品之一

消費社會是資本順應人性慾望的結果,不否認當今多數人被裹挾進身不由己的消費大潮中。但我們樂見那些把自己的消費轉化為一種對社會公益的行為,比如野生動物攝影師,把自己的拍攝行為變成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精力與物質投入。就像BBC等一些媒體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到世界各地拍攝野生動物,然後向人類傳播以期達到關注動物、保護動物及知識的增長的目的一樣。當然,我們沒資格要求每個人都是公益人士,也無權指責依託攝影的消費和娛樂。

從策展語的文字可以看出,李楠基本是把王新妹歸到了攝影發燒友之列,而且整篇的語言結構也是“萬金油”一樣沒有內容、意義模糊的公式化語言。比如把策展語中的南、北極地名換成安第斯山脈、西伯利亞、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等地,甚至這個策展語可以用在農村路邊野花、小草或城市裡野貓、野狗的影像題材上,絕對“放之四海而皆準”。讀者可以測試一下,把《心之極》策展語用於2017年平遙攝影大展上獲獎作品《蒙古馬精神》,把其中“江南女子王新妹”改為“蒙古族漢子阿音”;把“四赴南極,六赴北極冰雪之旅”改為“在他草原故鄉的冰天雪地裡”,如此輕易地就成了一篇“蒙古馬精神”的策展語。

俗話說“文學即人學”,雖然攝影按內容分有類別,但都是離不開對人類生活、生存問題的探討,李楠的策展語中“必然以在‘關注人類的生存質量與生活質量’這個核心命題中表達觀念為己任,這也必然成為每一個以攝影嚴肅發問者的自覺。”這類“正確的廢話”說與不說毫無意義。

人的“複雜”是進化的結果,社會的進步程度恰恰與人的“複雜”程度成正比。即便茹毛飲血的時候,人類的居住地也被稱作文明發源地。除去人類,不管是黑猩猩、大猩猩、還是亞洲的黃猩猩或其他靈長目動物有多高的智商、或是多溫順的動物,它們的生存地都被冠以“野生棲息地”。如果非要把一個人端著非常複雜、精密的高科技的昂貴相機、乘著利用複雜的科技手段打造的先進交通工具、以一擲千金的消費行為才能完成的攝影活動描述為 “寄寓的不是白色童話,而是我們幾近失落的本能、本應純粹的關係、和業已遺忘的自然法則——所有那些簡單得無法物化,奢侈得無法消費的東西。”這是不是太矯情、太不著調了?城市的野貓野狗,乃至寵物貓狗,它們與北極熊、帝企鵝同屬脊索動物門,幾種動物只是分屬不同的綱與科而已,都憑著所謂簡單純粹的捕食本能活著。

對物種而言,結構越簡單越低級。地球的自然系統絕非簡單,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對於動物本身的生存行為來說,將它們喻為簡單或純粹,或者直接說“愚昧”都未嘗不可,這不過都是以人的意識強加的。人對動物的另一種解釋應該比較準確,就是野性。我們一般都認為南極企鵝這一物種性情溫順、憨態可掬。但一百多年前外科醫生喬治·默裡·列維克(George Murray Levick)在隨英國早期南極考察工作中對企鵝有過很細緻的觀察,為此讓他對企鵝的“流氓”行為異常憤怒,甚至他為了怕自己的筆記被未受過更多教育人閱讀,記錄時特意使用了希臘文。喬治醫生描述沒有配偶的雄企鵝的性行為:因性無以發洩而怒火中燒的它們會與受傷的雌性企鵝交配,與死了的企鵝交配,同性間交配,甚至偶爾還會用雪自慰。1911年12月6日,列維克在目睹了企鵝的一場集體性行為後寫道:“我今天又見識了一種令人震驚的墮落行徑。對這些企鵝來說,似乎沒有什麼底線”。瞭解了這些,回過頭再看李楠老師寫的“失落的本能、本應純粹的關係……簡單得無法物化,奢侈得無法消費的東西”是不是覺得這些想法未免太幼稚、太可笑,難道人類歷經多少萬年的進化成地球最文明的物種,我們該再回到野性本能狀態中去?

恰在看了《心之極》策展語後,於微信朋友圈又看到了李楠寫的《獨自亂翻書》,本著好奇心拜讀了李楠老師的這篇書目推薦文章,此文介紹了十本著作。很慚愧,介紹的十本里我只讀過約翰伯格的論文集《看》的幾篇。尤其第一篇《為何凝視動物》,約翰伯格從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分析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演變——動物從神的“使者”及與人處於同樣中心地位,如何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邊緣化,乃至成為今天的商品及隱喻的符號。而《心之極》的策展語通篇沒動物什麼事,(在我看來)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小資情調氾濫,這樣的立意恰恰與約翰伯格這篇文章形成對立。在《獨自亂翻書》文章裡李楠老師坦誠“胡亂閱讀的部分碎片”,我相信李老師要是閱讀了《為何凝視動物》,理解了約翰伯格作為純粹的知識分子高度與責任,應該會把王新妹辛苦積累了幾年、應有上萬幅之巨的南北兩極的動物攝影策展語,寫得更具體、更實在,讓視野突破封閉個人的塊壘,轉為以約翰伯格的方式對野生動物予以新的思辨或落在地球生態意義上。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獨自亂翻書》截圖之一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獨自亂翻書》截圖之二

別人委託策展人策展,完全是一種信任。策展人大多也不是博物學者、更不是先知。但策展人必須具備相當的智識,以此掌握一套正確的方法論,即便遇到新內容、新題材、未知領域,在個人知識架構無法應對的情況下,只要方法得當,並不妨礙在求得新知後應用於對作品的理解與分析,使被策展的作品獲得恰當的意義推崇。甚至,矯枉愛好者的攝影意識,提高愛好者對攝影題材的認知水平使其進步。

鮑昆先生在2017平遙大展期間回答鳳凰網風直播時說,策展人應該是更偉大的藝術家,其理念要超越所策展藝術作品的思想。映畫廊藝術總監那日松先生講,一個策展人應該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平遙影展總監張國田先生對策展人的定義,策展人不僅要遵循藝術規律,更要有超越即成規律的勇氣與智慧。我認為,策展人一定是對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更大化的挖掘者和推動者。記得有人講過,現在的美院該培養“學者型”的藝術家。反觀《心之極》憑著狹隘的感受、個人的小情調進行婉約的感慨,更像文青“為賦新詞強說愁”,用日記、散文抒閒情。

涉及動物攝影作品的策展,到底是以生態觀、哲學觀,還是個人情調為立意進行策展,那是每個策展人自己的選擇。有一點應提醒無論中攝協,還是其他策展人,改革開放後不久中國電視上就開始播出引進的高質量野生動物紀錄片,直到今天CCTV的九頻道幾乎天天還在播放的紀錄片。一個文化機構或機構裡搞文化的人、還有策展人,最好別把那些當可看可不看的熱鬧,那些節目不僅有趣,還可以啟蒙人們對生態方面的關注,由此引發對生態知識的學習熱情。當今不僅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無論影像、藝術或其他文化方面,都經常出現涉及生態問題的話題,作為影像體制機構及影像策展人,生態觀的樹立應該是自我、自覺的意識。

在2017年平遙影展柴油機廠展區,在一處不被人注意的角落、一層鐵絲網的背後,我看到一組以《動物園記》為題的吉林動畫學院攝影系學生拍的作品,我欽佩平遙組委會的安排及策展人對這個展位的欣然接受。約翰伯格在《為何凝視動物》裡就講過,動物園本是為殖民主義背書的產物,當今最進步的理念認為:動物園就是囚禁野生動物的監獄。所以說,《動物園記》被安排在這裡,既是對人類忽視動物權利不人道行為的控訴,同時也是對動物地位被邊緣化的隱喻。

《動物園記》的策展語出自女學者蔣蕾女士的手筆,從中摘錄幾句:“ ‘動物園’三個字吸引了我。長春動植物公園……它最初是政治的產物,是偽滿洲國宣示其文化‘躍進’的手段……比東京上野動物園大5倍,號稱‘亞洲第一’。……1944年美軍空襲開始,‘新京動物園’的猛獸被陸續處死,這在當時叫‘戰時猛獸處分’,村上春樹在小說《奇島行狀錄》中講述過這個悲慘故事。……對大人們來說,動物園是一個充滿隱喻的地方。……動物園意味著無法擺脫的生存困境——牢籠與囚徒、觀看與被看。……鹿的眼睛讓人心顫……那隻獼猴還在四下張望……獅子疲倦地躺著著,身上沾著草,彷彿英雄末路,但一雙眼睛還放著光。黑猩猩的眼睛最為憂鬱,它是動物園裡的哲學家。”其中蔣蕾女士描述圖片上動物的眼睛的情景,猶如約翰伯格《為何凝視動物》的另一種指涉所在。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動物園記》平遙展覽現場,攝於2017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就我所知,蔣蕾女士本是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以研究偽滿洲國文藝為主的文化學者。蔣老師除了在自己研究領域具有權威性,還涉獵文學創作。儘管蔣老師非攝影圈的人,對策展應屬外行,但《動物園記》的策展語內容卻極為充實,儘管也沒涉及生態話題,從面對學生們的動物園影像開始,以自己專業知識對那座動物園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背景,直到用女性學者的特有細膩,在對動物命運與權利層級進行評述,寫得充滿智識。

關於涉及動物攝影的論述接近尾聲時,摘錄兩段約翰伯格《為何凝視動物》的話:

“動物到處在消失中。在動物園裡它們成了它們匿跡現象的活紀念碑。……而今在資本主義的文化中,這項損失是再也無從彌補了。”

最後貼一幅參加2015年連州攝影節展覽的美國攝影師克里斯·喬丹的作品,在太平洋中途島上拍的因誤食人類垃圾而亡的信天翁遺骸。據說要是把整個太平洋裡的人類垃圾集中起來,可以再堆起一座喜馬拉雅山。人類隨手丟棄的垃圾,讓很多生物遭到滅頂之災。

李楠寫的《心之極》策展語就像“萬金油”

因誤食人類垃圾而亡的中途島信天翁遺骸 攝影克里斯喬丹

科學證實人類自己所特有的基因非常少,人類自身的很多基因與其他生物體中都是同源基因,這也說明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是由38億年前的單細胞進化而來,而這個過程也是所有物種相互依存、唇齒相依的進化過程,直到今天整個地球的物種還是一個生物共同體,所以善待其他生物就是善待我們人類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