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装修消费陷阱连连看(6):抢占优惠?代价昂贵!

沈阳装修消费陷阱连连看(6):抢占优惠?代价昂贵!

上次“装修消费陷阱连连看”,让我们透过“白纸黑字”的合同背后,见识暗藏的危险。然而,还有一类“白纸黑字”,就是各大装修公司、建材商家所抛出的装修优惠促销政策——虽然都是中国字,都能看得懂,但总觉得这背后,有说不清道不完的心没底、不对劲儿——没错,您的感觉是对的。正所谓“无奸不商”,所谓的优惠、让利、折扣等“文字游戏”的背后,您很可能会付出怎样“不堪回首”的昂贵代价——

折扣“很给力”?其实是“最后的疯狂”!

急于装新房的李女士,经过所谓“专业人”的介绍,从某装饰公司兴高采烈地买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地板品牌。“当时主要是看到这个卖场折扣太低了,广告上说的是‘厂家直供,周年庆超低折亏本回馈’,一看该款地板每平方米价格,比平时少了几十块,就动心了。”

然而,没过多久,地面就翘起来了,还不断有各种开裂的现象。李女士前后找了商家几次,但商家却置之不理。后来商家说了实情,这款地板本来就是该款地板最后一批货,合同上写明了不退不换的,所以才卖的那么低价。李女士大呼上当,找了消协处理,虽然得到商家赔偿,但又不得不花了一笔铲地板和重铺地板的钱……

我们都希望,真正买到“物美价廉”,但很少用心想过,不少建材商家、装修公司拿出所谓“力度”、“折扣”、“让利”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不是采取“定高价、低折扣”,里外里根本没省钱,就是拿劣质品、淘汰货、换季品,包装成特价品、推荐品甚至新品销售。特别是在装修套餐中,如果某一项特别便宜,那么极有可能是在其他项中加钱;如果整体价格都处于一个相当便宜的水平,还号称“全包”,那么极有可能存在层出不穷的增项陷阱。

买贵,差价返还?更多是“哑巴亏”!

相信您肯定听过,很多建材商家、装修公司标榜自己“绝对低价”,号称如果买贵,差价三倍甚至十倍返还。然而,在过去的家装纠纷案例中,几乎没有消费者买贵了,有要求商家返差价的——是真的买便宜了吗?不一定吧,或许想要返差价,结果就是返不了。

因为想“差价返还”,必须要有真凭实据,就是同样商品的发票。比如,你已经买了1套沙发,难道还会为了差价,再去买一套一模一样的商品吗?如果只是单纯去别的商家、装修公司去询价,那得到的价格都是口头的,肯定比购买的价格低,但“空口无凭”,您购买了,你买贵了,想要返差价,简直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所谓“买贵返差价”,不过是建材商家、装修公司一个并不高明的促销手段,其目的就是给消费者一个“我比谁家都便宜”的错觉。事实上,商家很清楚,打价格战并不能让商家获得利润,不如用所谓的“低价策略”洗脑,吸引消费者上钩。

真的是“免费”吗?知道真相后“伤不起”!

最近这两年,不少建材商家、装修公司,觉得“打折让利”还不够让顾客动心,便祭出“免费”这一谁也无法拒绝的“大招”。常见的“免费”措辞,包括免费设计、免费升级、免费装修等。

先说这“免费设计”。很多装修公司利用消费者“想省钱”、“不想掏设计费”、“觉得设计可有可无”的心理,许诺消费者“免费设计”的优惠。但实际上,设计师所谓的“免费”,不过就是给你一些常规的方案而已。当您对设计方案不满意时,设计师会以“超出优惠范围”为由索要设计费。至于这“免费升级”,其实大都是你选择装修时本该享受的服务,却单拿出来作为优惠的卖点、

那么,这“免费装修”,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装修真的是“免费”的吗?当然不是。所谓“免费装修”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装修全额返还”,就是您选择了装修、交了全额款,那么装修公司承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分几个阶段,将您的装修款全部或80%予以返还,而这个期限,一般是3-5年,而每年还款的额度,大多数为逐年提增。

于是乎,问题来了——这种“免费装修”,装修公司怎么赚钱呢?说是5年之内把钱都返还给我们,万一我把钱交完了,老板把钱卷走了怎么办?事实上,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比较典型的,有的装修公司为了表示“免费装修”的诚意、打消消费者的顾虑,找了一家作为第三方的基金公司,以监管资金的名义承担还款的责任,并与顾客签订一份按期还款的合同,表示“我们黄了,钱也能到期还给你”,结果到时候发现,装修公司跑了,基金公司黄了,而那个合同,也没有法律效力……而为了保证利润、让你就范,比如参与样板间打造、赠送小礼品之类的吸引你,强制在店里买主材、其他方面涨价的“捆绑消费”扣住你……

“优惠”的诱惑?不如理性、理智的生活!

当然,大部分建材商家、装修公司举办的优惠促销活动,还是可以放心、值得一去的。但面对“优惠”的诱惑以及背后可能暗藏的陷阱,我们该如何应对?

“货比三家”之余,要在细微之处,趋利避害。比如,不同的建材商家、装修公司,他们举办活动的周期是怎样的。如果举办活动比较频繁,因此活动促销拿出的力度,肯定不会很大,如果半年搞一次大活动,那么这样的活动至少经过了精心准备,也看得出有足够的诚意。

另外,我们判断优惠活动,不应只看价格和优惠力度,而应该看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否缩水、被倒换、存在故意漏项。总之,透过“优惠政策”的背后,我们不应该被商家“好听话”而选择一时冲动,而是要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和理智的判断,才能收获适合自家装修的高性价,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家居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