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近年来,穷富问题成为我们持续关注的社会问题。说一个人“穷到只剩下钱”就是讲他没有同情心、没有精神、没有尊严,没有爱。但“游戏沉迷”这个词后来居上了,一度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不理智行为比穷富引来的问题更可怕,昨天哀悼日看到微博有人因为玩不了游戏而出言不逊,辱骂先烈!

这份沉迷带来的贪欲来自哪里?为什么那么难以戒掉!

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我们的本性与感性中那些沉迷

一位老太太向飞机发动机投掷硬币差点导致“空难”事件,其理由是为了“祈福”,虽然因为年事已高不追求其刑事责任,但这种没有规矩行为的发生,却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联想到疫情期间擅自闯卡、殴打社区人员的事件,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些人没有教养、规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怪。

今天我们将要从沉迷游戏的人开始寻找答案。因为大部分沉迷游戏的人丧失了“社交”,丢掉了“社会守则”,开始变得情绪难以控制、没有规矩、丢失自信。

有关沉迷与人类本性解读,

我们引入一个与记忆速度有关系的神经结构,我们通常也会认为这种结构不但能提高记忆,也会使得人们“上瘾”,最终导致沉迷不能自拔。

关于人类本性,它有很多“行为”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期待着减肥增强体质,脑子里却总想着下班后美餐一顿;我们想着存钱,却禁不住去购买一个苹果手机;我们期待着忠贞的爱情,却抵不过桃花运的诱惑。我们为什么管不住自己?

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髓鞘质

大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这里面理论告诉我们刻意练习可以增加记忆与强化意识,使得你的信息处理速度达到极高速运转,最高速度可到达恐怖的3000倍(比没有髓鞘质的神经线路而言)。

这个速度的源于我们神经元中髓鞘质的髓鞘化,即它的变厚(不可逆)有关系。人类产生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链之间沟通的结果,髓鞘质变厚会使得这些沟通变快,它是如何变厚的呢?

我们需要不断“精深的练习”(行动加思考),长时间的刺激下,髓鞘质变厚,更易于电流传播,最终产生两种相对立的结果:好的方面增强自身对知识的专业掌控技术,加强了某些方面的思考,通过对错误概念的认知不断纠正,最终在行动上进行非常精确的修正训练,并在每次运动时候都进行思考(即时反应),形成习惯性认知,知识也就有延展性与黏贴性。

坏的方面是造成了“上瘾”,达到沉迷某些行为无法自拔。大家看到髓鞘质的那个类似树的年轮的线圈就会明白了,每次变厚,“年轮”线条都会增加,从而使得每次电流经过时间变短,此时大脑对行为形成粘性,也会尽量使其产生“成就感”(快感),你也对此依赖着,所以当你做一件“不利”于个体发展的事情,就会造成“坏”的效果。

所以我们不光因被游戏“粘住”会产生沉迷行为,某些培训甚至邻里之间的八卦、围观(不断灌输)也会达成此种效果。

游戏沉迷远远不止于“沉迷”带来的危害,与沉迷共同作用还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事业压力、生活压力,最终诞生出来另一种社会病态“寄生状态”

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社会“寄生”百态

这个“寄生状态”类似于韩国奥斯卡影片《寄生虫》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包括谎言、不努力、白日梦、仇富、懒惰、性幻想等。其实这些行为也发生在我们身边,大家肯定记得“美女退房变垃圾场”这类事情,其实存在“寄生状态”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外在光鲜,行为却极其懒惰、不努力。他们自己也看不过去,可就是改不掉。

这些行为与造成“沉迷”髓鞘质增厚有关系,日本在当年的经济发展中也诞生一些“穷忙族”,毕业以后不工作,居然上街捡垃圾卖钱,还仇视正常上班的人。一天捡垃圾的钱正好够买一碗拉面,可他们就是喜欢这些的生活。他们甚至没有怀疑过人生,认为人生的快感可以轻松通过“自我性释放”获得,而不是通过不断学习、坚持上班这些需要长时间痛苦煎熬才能创造的成就来衡量幸福。

有些人把这些“寄生状态”归结于经济发展下的“无知”,把仇恨的苗头指向了游戏,游戏真的那么可恶吗?其实我们忽略了《自私的基因》与人类的《本能》,甚至还有《微观经济学》。

透过《本能》与《自私的基因》我看到了深层次的沉迷关系

既然髓鞘质让我们“上瘾”,那么我们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对我们自己都不了解,就想改变。人生不能用一套办法能完美解决任何事情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改变自己,改变沉迷游戏的思维必须是你自己参与改进行动、经历磨难、进行反思、不断纠正执行的过程(PDCA循环)才能完成。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通过《本能》与《自私的基因》这两本书了解自我的行为。

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本能》《自私的基因》


《本能》这本书挖掘很多理性与非理性的行为进行案例分析,让我们了解因时代发展太快,人类基因中的那些贪婪、冒险、不忠与好斗的现代社会还有些不适应。所以必须理性地了解这些行为,透视自身的弱点,通过细心精确的观察周围世界变化,做出勇敢的决定,开始抵御、反抗人类本能的控制,只有先下手为强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生活。

《自私的基因》是一个外行人写的科学,讲到很多动物的斗争性、竞争性都追溯到基因的自私性。基因的生存与复制会选择一种“利他”与“利己”的策略,这些都是自私的基因在作怪,生育、种族延续靠的是“自私”。

人类的基因比起一个生物体更具有说服意义,当一个生物体违背基因的意愿,做出“脱轨”的行为,最终迎来的就是被淘汰。如狼的利他基因,如果一只狼一生中不去帮助同类,组成狼群,它的个体最终只能灭亡。

基因才是自然选择和自我利益实现的基本单位。

基因都是自私的,我们总做“好人好事”,是不会被淘汰的,作者道金斯提出了基因博弈的理论,通常我们提到的“囚徒困境”的博弈现象在基因中也存在,证明了好人有好报。

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好人有好报的例子


关于生物之间的合作,作者举例告诉我们,参与合作的生物将持续生存下去。这个例子讲的是无花果树与榕小蜂(榕属落叶灌木)。

关于无花果这个植物,他并不是果子,而是一种“花”,内芯里面全是花蕊。无花果顶端有个小洞,用来释放特异性挥发物引榕小蜂授粉并产卵,然后“花”与卵一起发育。如果榕小蜂只产卵不授粉,无花果树就会提前丢弃这个“花”,从而导致卵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这也将导致榕小蜂基因无法传递。所以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有一些“懒汉”出现,后果往往就是“诛之”。在遗传过程中,大部分的生物都处在好人的位置,偶尔的背叛只是个体被淘汰,但如果双发都产生“背叛”,比如这个“社会”不需要你的基因了,选择“背叛”你,不给你吃住。如果你还懒,属于你基因就将要永远的消失。

通过这两本书我想你会对自身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从而对沉迷有了初步的认知。接下来我再用一套《微观经济学》中需求规律与人工智能的Agent算法解释下游戏沉迷的市场规律与产品逻辑,从而使得你更了解你是如何走向这条沉迷之路的。

市场对于需求的解释是:需求是有购买能力的需要,这里面包含两个重要元素购买愿望和支付能力。玩游戏的人对于游戏的需求为什么那么大,因为很多游戏免费而且购买欲望远远大于其它产品。

疫情期间抢卫生纸、口罩、大米,因为稀缺性与价格上涨导致我们产生烦恼,进行了预期消费,产生预期的需求。那么游戏则也利用这个道理,直接赤裸裸的帮你解决游戏的烦恼,而建立的虚拟消费,使得你为了烦恼而买单,并乐此不疲。

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函数


为了更直观的表述游戏沉迷的相关变量,我总结一个函数公式供大家参考(如上图)。Q为总需求(沉迷指数),T为你对游戏的需求,T’为你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包括实物、情感等),M为你获得的收益,X为不为0的额外因素(收入、价格、偏好)。

分析结论】想要降低沉迷指数,需要不断增加对其它产品的需求,或者把你获得收益减少,甚至使其长时间为0的状态。之外如果你的其它产品需求非常小(没有情感、没有爱好),甚至达到了1(正常需求)以下,Q(沉迷指数)会增长至无限大,从而走向“不归路”。

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Agent的防沉迷系统

曾经有人用人工智能语言AGENT开发防沉迷系统(如上图),那么今天我们简单理解下其中的道理,或许对沉迷更有帮助。人工智能语言运作举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给你推送你想要的广告,比如你今天打开网站看“某宝”买个东西,当你在其它平台看网页的时候,一些广告窗口会推送你看过的类似产品给你。

防沉迷系统就是依照此类方法首先对游戏人群属性(年龄、爱好、痴迷时间等)结合当前实际玩游戏的时间进行系统管理。由上边图可以看到这里面感知、输出特别重要,感知你个人属性,输出以后根据数据库里对你的分析,得出结论你是一个贪玩的人、懒惰的人、花钱大方的人等。系统不断运行,你的沉迷环境就会完整描绘出来,并做出对应的执行动作,比如暂停你的账号等操作。

这个系统也如你一直懒惰的人生一样,如果长时间沉迷,最终只能关闭你这个人了。

【总结】关于防沉迷系统与总结函数,都是从一个侧面表述,如果人工干预去让游戏背叛你,游戏就会被淘汰,可事实不是如此。游戏设计越来越倾向于永生

不管怎么样,游戏不会背叛你,它会一直研究着与你合作,只要它生存下来,不管你背叛还是不背叛它,它的基因都不会灭。这就是对沉迷的终极解释,你来或者不来,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我管它叫游戏沉迷的基因。

人可以自己决定做所想做的事, 但不能决定自己怎样想——叔本华


对游戏沉迷者的终极分析,指明无视基因规则者的最终去处

叔本华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被淘汰。对于沉迷游戏的你,这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在你的面前,但是否结束沉迷的决定权在你。

这个决定影响着你能否在未来建立一个真正“需求伙伴”有关,这个“需求伙伴”是人生的指引与前进的动力,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另一半、你的朋友、你的工作,或者你所在的社会、你的梦想......

但是如果你的未来没有“需求伙伴”,或者你总是背叛了它们,你也终将会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