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麥浪,於你是怎樣的風景?

“遠處蔚藍天空下

湧動著金色的麥浪

就在那裡曾是你和我

愛過的地方......”

熟悉的歌曲在唱響,我的思緒也被拉到了遙遠的遠方......

風吹麥浪,於你是怎樣的風景?

我是農村人,家裡有九畝地。我父母養育了我們三姐妹,在麥子成熟的季節,除了要照顧我們三個,還要抓緊時間做麥子的收割工作。

記得那會都是人工用鐮刀收割,收割完要拉回家垛起來,然後用碾子把麥粒碾出來。靠天吃飯的歲月,最怕的就是下雨了,一下雨就得感覺把成堆的麥子蓋起來,人被澆個透溼不算,蓋起來的麥子也不一定能倖免於難。

風吹麥浪,於你是怎樣的風景?

就這樣歷盡艱辛打出來的麥子交完公糧幾乎都得留作麥種,家裡人的口糧都是窩頭和紅薯,對於白麵饅頭,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

後來,我長大一點了,一大早便要被父親帶去地裡割麥子,我怕急了麥芒扎進肉裡,可是宿命般的還是要繼續勞作。那時我割的痕跡就像一根細麵條,遠遠的被父親拉在後面。

風吹麥浪,於你是怎樣的風景?

慢慢的有個打場的機器,但還是需要人工用鐮刀收割回來,於是我除了割麥子又變成了打場的小工,我需要把垛到一起的麥捆一個一個的傳遞到操作打場機的父親手裡,還要把打場機吐出來的麥杆抱到外面堆成另外一堆。

那時的機器需要一段長長的履帶,幾乎佔滿整個院子,它開動起來後,到處揚撒灰塵,轟隆聲充斥整個院落,母親的腳就是因為跨越履帶被切下去一根腳趾,當時那血淋淋的場面得來的卻是父親的懊惱,我知道,他是怕耽誤了工期,因為打場機是大隊共有的,自家用完還要流轉。

那真的是一幅緊張而有序的畫面。每個人都被一層厚厚的汙垢覆蓋,但沒有人在意。

風吹麥浪,於你是怎樣的風景?

麥子產量的上升讓我們開始能吃上自家種的麥子了,母親捨不得白麵,蒸那種一半白麵一半玉米麵的饅頭,可我們吃的真香呀!

後來有了聯合收割機,原來的打場機都閒置廢棄了,我也從艱苦的勞作中下崗了,自此,我再也沒有參與過麥子的收割。

幾年後我讀書而後留在城市上班,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對過去只是提到時會追憶。

偶然的一年回家去地裡,看到成熟的麥苗,風吹過來,層層疊疊的麥浪甚是壯觀好看,不覺哼起了那首風吹麥浪。想當年,也許只有在割麥子歇口氣的當口才可以抬頭看一眼成片的麥田,而且也絕不會認為那是很美的風景。

風吹麥浪,到底是怎樣的風景,要看看到的人是怎樣的心境。

於我,在過去,那是無盡辛苦的勞作,現在,那是美妙的無邊的美景。

人在其中,是煩惱和勞累,跳出其中,看到的卻是美妙和風景。

這與世間事一樣,我們要經常跳出自己的思維世界,客觀的審視自己的處境,也許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我,是一個80先後,走過了社會發展的典型階段,有幸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見證者。不知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呢?歡迎留言、轉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