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约略有三类:一类是宫廷艺术,一类是文人艺术,再一类就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是由御用文人创造的,专供帝王贵胃享用,老百姓沾不着边。文人们满肚子里是些学问,又是诗文,又是历史,又是经书,又是功名,再有的就是牢骚、积怨、逸兴,大部分的情绪都用诗歌艺术散了出去,偶尔作些画儿消遣,则墨淡意远,玄之又玄,自己陶醉是入了道门,老百姓看不甚懂。只有老百姓们自己创造的民间艺术,老百姓们见得着,看得懂,也符合他们的意愿,因此也就最受老百姓欢迎。像民间木版年画这样对老百姓口味的艺术,只要一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像那春天地里的野草,在老百姓那里呼啦一下子蓬勃发展起来。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经历了辽、夏、金、元时期的分裂、动荡与民族抗争,到明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又稳定下来,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尽管明末清初又经历了几十年的动乱,但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辽、金、元时期那样的大动乱年代相比,动乱时间还是短暂的。入清以后,特别是康、雍、乾、嘉几朝,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也就是在明清时期,开始于宋代、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开始向全国蔓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先是宋代以后,木版印刷业从各雕版中心不断向四周散射。从宋代开始活跃起来的市民文化,经历了辽、夏、金、元社会动荡时期的缓慢衍生,明代以后进入了鼎盛繁荣期。在文学戏剧领域,杂剧剧本、白话小说、评书话本大量涌现。为了满足市民文化阶层的需要,刻印书籍的作坊里在出版印刷这些通俗读物时,开始利用雕版印刷技术加入大量插图。这些插图有许多都是刻书作坊聘请当时一些有名的画家们创作的,有许多插图画得非常精美传神。如明代著名画家陈老莲便曾为刻书作坊创作过许多书籍插图,《西厢记》插图《窥简》便是其代表作。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刻书作坊的这一举动大大促进了雕印图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并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图画的欣赏兴趣。在这一形势的促动下,从宋代就已在民间非常流行的木版年画,开始大规模地普及并发展起来。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幅木版印刷的年画《九九消寒图》和《寿星图》,便都是明代刊本。《九九消寒图)是一种特殊年画,它的出现与约从宋代就已流行的“数九”习俗有关。所谓“数九”是按照我国农历,从过了冬至节的次日计算,每9天为一个九。第一个9天谓“一九”,第二个9天谓“二九”,依次类推一直数到第九个9天,也就是“九九”共81天,寒冷的冬天便过去了。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古代人们最难熬的日子是酷暑严寒,“数九”是人们屈指度寒、盼望春天的表现。随着数九习俗的流行,人们又编出了许多叙述9个9天中天气变化的“九九消寒歌”,最为流行的一首《九九消寒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七九冰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后来有心人又开始用画图方式数九,并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以此来预卜来年的丰歉。关于古人画图数九的方法,今人乔继堂写的《中国岁时礼俗》一书中有详尽的总结描述:“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徐珂《清碑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装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装,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装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我国现存的明代拓印本《九九消寒图》,画上周围画了十幅山水静物,中间画一花瓶,瓶中插一枝梅花,梅花的花瓣和花骨朵整好是81个,用以点染数九。画面的下端刻有“大明弘治纪元岁次戊申秋七月”字样,表明此图刻于公元1488年。明代京津苏杭地区的城市人口非常多,颇具趣味的画图数九方法,可能在城里的文人雅士和一些有情致有工夫的市民们中十分流行。于是便有刻版作坊刻印了这种《九九消寒图》拿到市上出售,以代人们自制之劳。严格地说,《九九消寒图)并不是年前购买,过年贴挂的年画。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但它从冬至以后一直贴挂到过年,并一直持续到春天到来,因此王树村先生也把它看作是我国明代的一种特殊年画。《寿星图》画的是长着大脑门的南极仙翁,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长寿之神。这一题材在明后期到清代民间年画最繁荣的时期,一直是各地民间年画中持续表现的传统题材,直到现在民间过年仍有贴挂,因此《寿星图》可以说是一张地道的年画。不过从《寿星图)的印刷制作工艺来看,用木版印刷的线版和色彩都极为考究,而且衣纹、衣服上的图案和面部都进行了仔细认真的手工描绘,看上去不像后来民间都能买得起的那种普及性年画。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艺术,面向于老百姓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

从以上两张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来看,可能明代前期,版印年画还主要在天津、开封、苏州等一些刻版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和靠近这些城市的乡间流行。其生产制作尽管已采取了木版印刷套色,但风格还是尽可能地通过手绘,向宫廷画家和文人们画的工笔国画靠拢,只是题材上偏重喜庆吉祥内容,颜色上比工笔国画鲜艳明快一些。到明代中后期以后,木版年画生产开始大规模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木版年画产地和作坊,并出现了专门经销年画的画店和画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北武强、四川绵竹成了全国闻名的五大民间木版年画集中产地。这众多的年画产地,每年生产出无法用数字估算的木版年画,由画商们贩运到全国各地,木版年画真正走进了全国各地城乡村镇的家家户户,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鼎盛繁荣。这种繁荣景象经久不衰,一直持续到了清末民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