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路苗刀(中),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

本篇是 的續篇。


二路苗刀(中),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保存的一則《苗刀考證》上記載:“苗刀……兩手持之,用以衝鋒陷陣,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迨明戚繼光將軍,改鑄精絕,傳之於其部下,殺敵致果,斬將搴旗,賴此刀法,威鎮華夏……。”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苗刀,亦稱單刀或長刀、陌刀,其形狀苗條、刀身修長,全長5尺(其中刀身長3尺8寸,刀柄長1尺2寸),刀盤呈圓形或橢圓形。

苗刀不同於其他花刀,它主要以雙手握刀,每招每勢樸實、嚴謹,以身催刀,刀隨身轉,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退連環,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它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明朝程宗猷所說:“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敗於刀。”為了與一般單刀相區分,後逐漸稱其為苗刀。

苗刀之源,最早可追溯到我國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末到西漢初年,由於大量成建制騎兵出現,劍之擊法在騎兵中已成劣勢,於是,厚脊單刃的環柄長刀(即苗刀的雛形)在西漢時期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長劍而登上戰爭舞臺。

歷史上苗刀有勢、有法,而無名稱。明朝戚繼光將軍著成《辛酉刀法》。明朝程宗猷為使苗刀便於流傳,他取其名、取其勢著成《單刀法選》、《單刀法圖說》。清初,吳殳又對苗刀進行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以左右撩刀為基礎,吸收“漁陽老人”劍法之要,編寫成了《雙手刀十八勢》和《單刀圖說》。

清代河北滄州桑園鎮謝晉汾得此刀,謝傳南北聞名的常勝將軍劉玉春等人,劉於民國初期又傳滄州郭長生等人。郭長生深得苗刀、通臂拳、劈掛拳的真傳,在原來苗刀一路(老架)的基礎上,集前人之精華,創編了二路(新架)苗刀。

1991年,郭長生(郭燕子)之子郭瑞祥應邀訪問日本時,表演了苗刀,受到日本劍道高手的高度評價。郭瑞祥先生廣收弟子,傳播苗刀。其親傳弟子馬俊祥也依仗此刀,曾應邀到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交流表演,並多次在國際國內武術比賽中獲得金牌。

二路苗刀(中),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


二路苗刀(中),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


二路苗刀(中),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


二路苗刀(中),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

(未完待續)


本賬號內相關文章推薦:

(各位愛好者,您們好!本賬號將向大家呈現各類搏擊、功夫、散打、武術等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以及國內外搏擊、散打等賽事新聞、評論。歡迎關注本賬號!請點擊右上方“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