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說起春節的家庭聚會,若是讓孩子們回憶起來,頭疼皺眉的有兩件事:一是被要求才藝大比拼;二是被公佈期末考試的年級排名。

春節是一家老小團聚的日子,一年到頭好不容易湊在一屋子底下的七大姑八大姨和他二舅,少不了拿孩子說事兒。埋怨自家孩子不如誰誰誰,是國人常用的教育方法,早年美其名曰激將法,如今則套用舶來名喚作挫折教育。除了不恰當地打壓、攀比,去年的一些惡性新聞,也愈加催生家長們開始不斷使用挫折教育這個名詞。相應地,家長們也開始更加重視所謂的逆商教育。一時間,各類“挫折教育”層出不窮下。然而,熱鬧的表象下卻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狀況尚未得到充分的討論。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1.過度鍛鍊孩子的體力,用“逆境”磨練孩子心智

主持人樂嘉曾將4歲女兒帶入沙漠進行徒步訓練,後又將女兒送入少林寺學武,引一眾網友側目。客觀地說,在不瞭解樂嘉女兒自己的想法的前提下,網友們妄加評論並沒有意義。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無獨有偶,一檔綜藝節目《四大名助》中也出現了送女兒去沙漠徒步的家長。與前者不同的是,這位“虎媽”沒有告知女兒自己的計劃,而是在女兒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騙”入沙漠。她認為,這種經歷有助於鍛鍊孩子的體質,增強意志力,令其不至於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而女兒卻說,只記住了媽媽對自己的“折磨”。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2.口頭打擊式教育,美其名曰激將法

更為常見的,是許多成年人曾經經歷過,而且現在仍有無數孩子正在經歷的“打擊式教育”,我們中國人愛美其名曰“激將法”。(抓馬君小常識:激將法並不是三十六計之中的一計兵法!)有一檔熱播的網絡綜藝節目《少年說》,其中一個叫袁景頤的小女孩在節目中訴說媽媽總是拿她的“學霸女閨蜜”來和她進行比較,並進行言語上的打擊:“你看你的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藉助節目平臺,女孩勇敢地向媽媽大喊:“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沒有看到過?”而媽媽卻輕描淡寫地回答說,因為自己認為——如果不打擊袁景頤,她就會有點飄。聽到媽媽的回答後,女孩爭辯道:“可是我並不適合激將法,你這樣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可惜袁媽媽並沒有真正聽見女兒的心聲,仍然以成人不容挑戰的權威反駁了回去,並堅持認為這是對女兒好的教育方式。於是女孩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難過與憤懣,嚎啕大哭了起來。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袁媽媽的回答反映出了大多數奉行“打擊式教育”法則父母的通識:孩子需要壓力,需要挫折,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是一句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從表面上看的確不可否認,無論是從體能上磨練孩子,或是進行“打擊式教育”,父母採取這類“挫折教育”都出自希望孩子變得更強更好的愛子之心。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但上述案例也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這些孩子並沒能從“挫折”中獲得應有的教育,反而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磨難”。這樣的“挫折教育”真的是“對孩子好”嗎?換言之,這真的是正確的“挫折教育”嗎?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但挫折並不需要人為設置,其實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每天都會遇到許多的挫折:老師講課聽不懂、與朋友相處出現了矛盾、藝術課或體育課上表現不佳等等。這些煩惱或許在成人眼中不值一提,但實際上都是切實困擾著孩子的難題。這是他們面臨著的真實的挫折。也只有他們內心認為需要解決的,真實的挫折得到克服,作為學習主體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挫折教育還有一個直接目的是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抗挫力”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做Resilience,本意為彈力、彈性,中文裡可以對應為韌性。我們可以形象地將之理解為,有了“抗挫力”,孩子在遇到困難後不會一蹶不振,反而能像彈簧一樣迅速振作,重整旗鼓。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反面的情況是,倘若一個孩子不斷受挫,既無法實現既定目標,也無法將自己從失敗的心理中釋放出來,而且一直得不到相應的幫助和關懷,根據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的看法,這會導致產生一種叫做“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理。而這種心理最終會使孩子失去嘗試的勇氣以及與逆境抗爭的能力,就像那個已經習慣了被小樹樁束縛的大象一樣。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與習得性無助相對應,塞利格曼還提出了一個概念——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意指孩子可以從所遭受的困難和挫折中鍛煉出樂觀向上的品質。與“抗挫力”的教育目標相一致,無論前方有何險阻,始終能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和百折不撓的態度去應對。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思維不夠健全、世界觀仍在建立的孩子,如何能成功地從挫折中全身而退,這必然離不開家長的傾力相助。所以說,真正的挫折教育並不是人為地製造挫折,而是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折,幫助ta戰勝挫折。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挫折呢?

1.正視挫折,在情感上予以認可和鼓勵。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需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給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其明白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沒有完美無缺、戰無不勝的人。同時鼓勵Ta嘗試著去解決問題,如果有需要,爸爸媽媽隨時可以提供幫助。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2.克服挫折,找到解決難題的方法。

身陷挫折之中的孩子,就好比掉進了別人挖好的大坑之中。怎麼從坑裡爬出來,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工具。不同年齡段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孩子所擁有的能力有大有小,家長要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一個合理的評估。先要判斷這個困難的難度,看其是否有可能依靠孩子自身的能力去解決,如若不能,就需要由家長引導ta解決問題,或根據情況由成人示範如何解決。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3.反思挫折,避免再次陷入同一問題之中。

從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同樣重要,如何不讓孩子在同一個坑裡摔倒兩次,是家長應該關注的問題。此外,讓孩子產生自我規避的意識尤為重要。只有不斷完善自我、不斷為自己賦能,才能從根本上減緩遇到挫折的可能和挫敗感。

別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於激將法

從屢戰屢敗,到屢敗屢戰,中間是有巨大的心理難關需要克服和學習的。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人為地為孩子設置挫折進行教育,那麼很有可能你的孩子只接收到了挫折、被否定和安全感缺失。而這些負面的感受恰恰都是愛的反面,為人父母,我們不該把自己變成孩子挫折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