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羌族"牛文化"的共通性寻找印度佛教传入之时间

导语:

一说到对牛的崇拜信仰,大家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印度。的确,印度对于牛的信仰,放眼整个世界,也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比拟的,

牛在印度被视为"圣兽",在印度人的眼中,牛不仅仅维持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因此对于牛是敬重如神。

但是并不是只有印度对牛有信仰,在我国也有这么一个民族,有着长达千年的"牛信仰",那就是羌族,羌族分布在我国四川一带,就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云朵上的民族"称呼。羌族的"牛信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有意思的是,这时候印度婆罗门文化通过婆罗门僧传入秦地,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吗?

一、羌族之由来

在《说文》中记载:"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人、僬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

从羌族

图一、羌族羊图腾

大家对羌最早的认知,应该就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句词是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其中的"羌管"就是羌族所制的民族乐器,也是在边塞特有的乐器,在文化上来看,是羌族历史的一种见证。

从羌族

图二、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殷书中就记载羌族是当时的"方国"之一,在《诗经》中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表明了当时羌族与中原联系之密切。在周朝时期,羌族与周关系更加密切,成为了中原诸国联合纵横的重要力量,并与当时的秦国展开了长达一百七十年的纷争。

从羌族

图三、羌族分布图

但就是由于与秦之间的长期对峙,导致了羌族的有生力量遭到了极大的消耗,特别是秦厉公俘虏了羌族首领以后,羌族与秦发生融合,原本过着游牧生活,生活在甘肃、青海一代的羌人开始进原始农业社会,人口不断增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根据《后汉书·西羌传》中的记载,在羌族首领爱剑被俘虏以后,虽然羌族与秦产生了进一步的融合,但是秦对羌的打压致使羌族决定迁徙,远离秦地。

这就是羌族的第一次分化,也是划分古羌与羌族的一个时间节点。

二、羌族中"羊文化"与"牛文化"之演变

在羌族早期的文化中,是以"羊"为核心,这一点在前文的"羌从羊从人"这一点就能能够看出,作为六畜之一的羊,是古羌人在祭祀神灵中的重要祭祀品之一,在羌族人的生活、劳作、婚姻、服饰、歌舞、建筑中都能看到羊的踪影。

从羌族

图四、图为羌族中的羊皮鼓

对于羊的崇拜,羌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羌族早期的时候没有文字,是因为羌族的巫师在迁徙的过程中太过于疲惫,不小心睡着了,导致用文字记载的经书被羊吃光了,随后羊给巫师托梦,只要在羊死后,用它的皮制成羊皮鼓,敲三下,就能浮现出经文。

早期的民族大多对太阳有信仰,羌族也不例外,而羊恰恰就是羌族人用来祭祀太阳的祭品,渐渐的,羊成为了羌人心中与神直接交流的使者,这也是为日后"羊图腾"转化为民族图腾打下基础。

但是有意思的是,尽管"羊文化"是羌族本土诞生的文化,但是后来却被"牛文化"给取代了,甚至还被认为"牛文化"才是羌族的原生文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情况的转变的呢?

从羌族

图五、三牲祭品

我们先来看看牛与羊在古代的地位对比。牛与羊在羌族文化中,都会用作对神灵/上天的祭祀品,羌族在周朝时期与周天子联系密切,当时尊崇礼乐的周朝对于祭祀用品有着严格的规定: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享先王,亦如之。",祭祀用的牲畜有"太牢""少牢"之分,牛就是天子祭祀所用的"太牢",羊则是诸侯祭祀所用的"少牢",(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莫非是因为牛在祭祀中的地位比较高,因此"牛文化"取代了"羊文化"?

在羌族中的神话传说中认为羌族的祖先是牛首人身,而羌族在神秘的宗教仪式中,也有"牛王会",并将在羌人传唱的故事中,还牵涉到了神农氏:神农氏是"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在《说文》中记载"羌从羊从人",这句话的下一句则是"姜从羊从女",意思就是在羌族中的女性为"姜姓",似乎对应着炎帝"长于姜水"。

从羌族

图六、神农氏牛头人身的形象

至于羌族中最隆重的宗教仪式,也是羌族"牛文化"最有力支持的牛王会,似乎能为我们为这一问题提供答案。在羌族神话中,核心故事是牛王菩萨游历人间时,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在用羊角掘地,小伙累了以后就河边喝几口水,又继续耕作,但就是不见小伙吃饭,牛王菩萨看到小伙这么辛苦,于是派自己的坐骑去跟小伙说"一天要吃三顿饭",但是牛王菩萨的坐骑却传成了"一天要吃一顿饭"。

从羌族

图七、牛头菩萨金像

牛王菩萨很生气,于是就惩罚坐骑(牯牛)为小伙拉犁,从此以后在羌族中就不再用人来犁地,而是用牛。

大家注意到这个故事中出现的牛王菩萨了吗,它是"牛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角色,也是"牛文化"崇拜出现不可缺少的因素,这是为什么呢?

三、"秦起西戎",秦地的婆罗门文化传入

对于佛教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汉末魏晋时期是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原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僧人来华,并且带来了许多佛教经典,还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争议的点在于,在汉末魏晋之前,就已经有婆罗门僧人进入中原。婆罗门发源于吠舍,其最擅长于"讲故事"(婆罗门文化的传播形式是口耳相传,通过神话故事丰满自身的体系)。在春秋时期,婆罗门的经典就通过荆楚进入中国,而这时的西戎,即秦地所在,接受了来自印度须弥山的神话。

从羌族

图八、须弥神山构造图

《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昆仑夹杂在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之间,可以说对两国文化上产生的影响是共同的。在古籍中,对于须弥山与昆仑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有过隐晦的暗示。

汉地是最早对须弥山进行记录,在东晋时期王嘉德《拾遗记录》中就有须弥与昆仑的记载,

"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髙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这恰恰就贴合了佛教中对于须弥山的描述。

在"金人十二"的记载中,大家可曾注意到这么一点,"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反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为什么金人偏偏是十二?如果专门执着于这一点,可能会有人说这是在钻牛角尖,那我们转向别的方向,那就是金人的身高为什么是五丈,"足履六尺"?并且还是穿着"狄服"?

我们一一来论证,首先在身高上看,金人的身高折算成今天,身高11.5米、脚长1.4米,很明显这种人在世上不可能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秦始皇睡梦中的某种幻想,正所谓"日有所思也有所梦",秦始皇很有可能是在平日里对这方面有过接触或者是幻想。

在《广弘明集》中对此作出了解答:"释道安、朱士行等 《经录》云:始皇之时,有外国沙门释利防等一行十八贤者赍持佛经来化始皇。始皇弗从,乃求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

很显然这是对于佛教的传入,秦始皇心中产生的一种未知事物的抗拒,在夜里睡梦中的反映。如果说是《广弘明集》是在崇尚佛教的唐朝所作,因此大家认为这是对佛教的一种变相宣扬,那么我们来看看秦始皇时期,还发生了什么事。

在《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篇记载:"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使其得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上使依其俗祀之。",这句话似乎在暗示着大家,昆邪王得到的金人,就是秦始皇所铸的金人,而金人的模样是按照秦始皇梦中回忆所造,这个金人后来交由到汉武帝手上,这时候佛教已经小规模的传入中原,汉武帝也认出了这就是佛像。

从羌族

图九、周穆王昆仑西行

对于金人身上所穿着的狄服,也有着十分恰当的解释。金人穿着狄服,那么绝非来自中原,金人出现的方向是临洮,位于秦朝的西部,很明显其位于西戎,西戎有羌,而在《穆天子传》中出现有周穆王前往昆仑仙山求药拜见西王母的记载,大家将所有线索结合起来看看,昆仑连接着印度于中国,而周穆王时期恰好是印度大传佛法时代,那么是否在当时,与周天子联系密切的西羌也受到了佛法的影响?

四、最终的文化导向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明白了,羌族中对于牛的崇拜很有可能是受到秦地传入的佛教影响。羌族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迁徙较多的民族,因此对于羌族文化,我们很难在一处地方去追根溯源,毕竟我们现在都无法去完整的解读羌族人走过的路程。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羌族最开始时的身份是"羊从人"的牧羊人身份,至于文化中对于"牛文化"的倾向,则是外来因素的影响所导致。

从羌族

图十、摩醯首罗天

在这种文化中的转变,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秦地。首先我们从为"牛文化"提供理论支持的"牛头菩萨"来看,"牛头菩萨"从何处来,这是出自"摩醯首罗天",这是婆罗门中的主神之一,显然对应了在秦地传入的婆罗门文化。

其次,单以婆罗门的传入,因而影响到羌族的"牛文化"崇拜,这显然是不够说服力的。我们可以着重来看看羌族与秦地的矛盾,在与秦地对峙的一百七十年时间里,完全依赖于游牧打猎的羌族很明显在武力的持续输出上跟不上农耕文明,因此在两者之间的对峙以羌族首领被俘结束。

羌族首领被放回后,带回来的还有农耕文明的种子。农耕文明中,牛是重要的生产力,这为羌族在迁徙后迅速的在当地扎根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在羌族中也有"饿死不吃种籽和牛"的祖训。

最后,不管是秦地婆罗门文化影响,还是羌族发展中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催生了"羊文化"向"牛文化"转变,这两点都是不可分的,对羌族牛信仰的最终形成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结语:

对于牛文化的崇拜,已经深深的烙进了羌族的骨子里,它是对于羌族文化的展现,更像是一面旗帜,将羌族与其他民族划分开来,标榜自我。不管羌族的牛文化是受到哪方面的印象,最后都转化为服务自身文明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