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俗文化,饺子趣谈,丧葬祭礼供饺子

丧葬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相信灵魂不死的观念,总希望已故的亲属在另一个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宁。于是,人们在办理丧事时,几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饮食方面,更是诚信诚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这就产生了给死者上供等风俗。供品有肉、菜、馒头、花馍、酒、茶、水果等,当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饺子。

中国民间俗文化,饺子趣谈,丧葬祭礼供饺子

在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人死之后,特别是老人的“老死”,入殓设置灵堂后,就开始供食物,每顿饭都要给死人盛上一碗。人们认为,未下葬之前,死人的灵魂仍然未散去,甚至有人认为,家人讲话,死人都可以听得到。如果丧事是在年节期间,也要和平时一样,包饺子给死者上供,谓之过完年节再走。所供饺子的数量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偶数,且碗内带有饺子汤,谓之“连吃带喝”。在河南等地,殡葬死者后的第二天,民间称“服三”。

中国民间俗文化,饺子趣谈,丧葬祭礼供饺子

这天许多地方有埋饺子点汤的风俗。亲人们提上瓦罐,装入煮熟的饺子和饺子汤,到坟前祭奠。把4个饺子埋在坟的四周,把饺子汤浇在坟边。剩余的饺子让儿女们吃了,吃时要背过脸去,不要让外人看见,害怕父母赐与的福气被外人夺去。有的地方是在殡埋的当天埋饺子点汤。这种风俗,据民间传说,晋代就已经流行了。传说蜀国灭亡时,蜀国尚书郎李密不愿继续做官,毅然回乡侍奉老祖母。

中国民间俗文化,饺子趣谈,丧葬祭礼供饺子

这天,李密给祖母包了饺子,待端到床前时,祖母已经去世了。他含泪埋葬了祖母,准备在坟边守孝。谁知此时晋武帝送来诏书,请李密出山治理国事。上路后,李密想起祖母没能吃上自己包的饺子,心里非常遗憾。于是便停下车子,返回家里,把饺子埋在坟前,将饺子汤浇在坟旁,这才含泪拜别而去。李密孝敬祖母的事很快在当地民间传开了,人们纷纷仿效,就形成了给死人埋饺子点汤的风俗。至今,人们仍然沿用承袭,借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中国民间俗文化,饺子趣谈,丧葬祭礼供饺子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民间,人死之后要过“七”,也叫“烧七”。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焚香烧化纸钱、祭祀的礼仪。死者的亲友及其子女们在灵前(旧时大葬者有的在家停灵枢七七四十九天才出殡)或到坟幕前,设祭品供之,然后焚香烧纸。在山西的东南地区,从一七至七七,所供的祭祀食品是有明显区别的:一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齐勒四火烧,五七芥莱饺子不可少,六七、七七死者挑(指供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品)。

中国民间俗文化,饺子趣谈,丧葬祭礼供饺子

七七之中,人们最重视的是五七,也称之为“大七”,大七时则须供饺子,才能显示出人们对死者的尽孝和对祭祀活动的虔诚。礼仪活动结束,亲友围聚一起吃饺子,有与死者同餐之意。“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表现这一传统的形式和方法就是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善待死者及列祖列宗。因此每逢死者的忌日、生辰,或是过年过节,家人都要为之设置灵牌,摆祭供品,祭品中最重者依然是饺子。

中国民间俗文化,饺子趣谈,丧葬祭礼供饺子

山东的胶东地区,大年三十晚上及初一早上要吃水饺。水铰煮熟后,家中主妇要先盛小碗供之列祖列宗及天地诸神位,其目的之一是让死去的亲人与家人共度佳节,其二是祈求死去的先人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幸福美满。节日期间,不论供家人进食还是饷客,只要是包了水饺,就要先盛之供祭,将陈的换下。若是初一早上,偶尔将包有硬币的水铰盛到了供祭先祖的碗里,那将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祖先会保佑全家财旺粮丰,万事如意。

中国民间俗文化,饺子趣谈,丧葬祭礼供饺子

用饺子作为祭品供奉祖先。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历史悠久,至少从明代就在皇室盛行了。据孙承泽《典礼记》记载明代奉先殿所供膳镗来看,水饺已成为不可少的供祭品。明代奉先殿所供食品,定例是一日一新的:初一日卷饼,初二日髓饼,初三日沙炉烧饼,初四日墓花。初五日羊肉肥面角儿,…这里的“羊肉肥面角儿”就是专供祭祀的饺子,说明饺子在皇家的供桌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