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跌至2500美元后再殺回6500是今年最佳離場機會?

比特幣跌至2500美元后再殺回6500是今年最佳離場機會?

“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經濟史的演繹從不基於真實的劇本,但它鋪平了累積鉅額財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索羅斯)

1、

股票炒作中最激動人心,最可能賺大錢,當然也是最可能破產的,莫過於玩股瘋。而在幣圈也是如此,歷數比比特幣的幾次大牛市,哪一次不是瘋?每次的瘋牛背後都是一頭健壯的大熊衝出來,將幣價衝到極致。

當前,比特幣在世界經濟的巨大壓力之下,風雨飄搖,有人堅信明天會更好,而有人已經在2000-3000美元的位置開好了許多多單。

有一個看起來有點意思的劇本是這樣的。

當前,幣價處於5000美元位置,莊家控盤痕跡明顯,目前敢於進入這個市場的散戶已經很少了。因此莊家有理由利用外部美股繼續下跌等利空不斷下殺,讓幣價重回3000,讓散戶交出最後帶血的籌碼。

比特幣跌至2500美元后再殺回6500是今年最佳離場機會?

正如上圖,這一輪“小牛市”的起點始於2018年年底的3200美元,3200到當前的5400美元,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套牢盤”,如果當年一直屯幣到現在的人,內心會開始十分恐慌——他們經歷過14000美元的得意,也經歷不斷下跌的恐懼,到現在他們的利潤開始歸零時,他們會選擇“裝死”。

而從我們此前已經分析過的經濟心理學上的“損失厭惡”,當從5400急速下跌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套牢盤都會開始踩踏,比特幣這個瘋牛就將徹底回到“最初的起點”。

當然,這個劇本最後還有一點回旋,認為當比特幣下殺到3000美元甚至2000多美元的時候,這輛車終於輕了,沒有了散戶,只有了莊家。

屆時應該已經進入了4月中下旬,配合上疫苗上市即減半概念,莊家輕鬆來一波拉昇,擺出直奔6000美元的架勢,於是在中途,無數怕上不了車的散戶,會再次爭先恐後的上車。

最後在6500美元或者更高一些的位置,莊家完成最後一波大收割,據說,那一次回升會是2020年最佳離場機會——理由是經濟大危機中,比特幣沒有任何理由逆市暴漲,只有與股票一道進入漫漫熊市。

寫這個劇本的人與文章開頭索羅斯的名言很相似,而過去,發生過很多次“股瘋”,在下跌中,人們都不相信,但等到事實確定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2、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幣圈玩家對於荷蘭鬱金香聽過很多。但是南海泡沫聽得不多。

18 世紀初,英國人相信一個有極大增長機會的地方是和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貿易。1711年,南海公司在英國註冊,它獲得英國政府所給的專營和當時為西班牙殖民地的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貿易權。取得這一專營權的條件之一是該公司要負責部分的英國國債。

但當時的西班牙政府不允許這些殖民地和外國人交易,南海公司僅被允許做奴隸運送的交易,且每年只准運一船,利潤還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這樣,從一開始,南海公司讓其股票購買者想像的大筆黃金和白銀會從南美洲源源而來的許諾就是騙局。

但人們總期待西班牙總有一天會開放貿易。公司就這樣不死不活地撐了幾年,股票也沒有大的起伏。這樣不死不活地撐著總不是辦法。

到1719年,南海公司的董事們重新找上英國政府,建議用南海公司的股票來償還給英國國債的持有人,最終建議全英國的國債都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償還。英國政府一一接受,因為它樂見國債能用這樣的方法償還。

要使這樣的運作成功,就必須使南海公司的股票不斷攀升。因為公司的利潤有限,惟一的道路就是不斷散佈西班牙政府會開放貿易的謠言。其間民眾聽說西班牙政府已經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魯開闢一塊營運基地等等。黃金白銀從此將從南美滾滾而來的美景佔據每位股票持有人的想像。

到1720年9月,南海公司的股票達到每股1000英鎊,在半年間升了八倍。

一夜橫財的故事總是那麼的吸引人。當時,社會風氣發展到不擁有南海股票就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地步。在最高潮時,南海公司的股票總值是全歐洲(包括英國)現金流通量的五倍!

隨著股票的一天天增值,許多人放棄了工作投身股市。還有什麼比又容易又快速來錢更使人著迷的呢?貪婪是沒有止境的。股票上市來錢是如此容易,各種各樣的公司都試著將其股票向大眾推銷,其中有專營從西班牙進口翠鳥的,有專營人類頭髮買賣的。

一位倫敦的印刷工人登記了一家“正進行有潛力生意”的公司,雖然沒人明白該公司到底做的什麼生意,他還是在六小時之內賣出了2000英鎊的股票。要知道2000英鎊在當年是筆鉅款。這位印刷工人就從此下落不明瞭。那些沒能儘早買到南海股票的民眾,生怕失去碰到下一個南海公司的機會,紛紛把大把大把的血汗錢投入到這些莫名其妙的公司。

回頭想想,人們會嘲笑當年的民眾真是瘋了。當年也不是沒有頭腦清醒的人,但他們太早了一步,他們指出這個泡沫會破碎,但市場用不斷升高證明他們論斷的錯誤。開始還有人聽聽他們的警鐘,隨後便嘲笑他們的短視。

騙案層出不窮是所有“瘋”到了晚期的特徵之一。陷入瘋狂狀態的民眾是行騙的最好目標,他們失去了最起碼的警惕。此時騙局不僅限於小人物,南海公司的董事們一方面大量行賄英國政府官員,一方面眼紅其他大小騙子把原可用來支撐南海股票的資金吸走,開始指出這些公司的騙局。但結果使民眾也懷疑南海公司是否也是這樣的騙局?

在一個月內,民眾的感覺發生了180度的轉變,他們開始懷疑西班牙政府是否真會給南海公司想要的交易權。在9月底,股票從月初的1000英鎊跌到129英鎊。許多投資者破產。那些接受南海公司股票做抵押,貸款給投資人炒股的銀行一間間倒閉,英格蘭銀行也僅以身免。

3、

佛羅里達州位於美國的東南端靠近古巴的地方。讀者拿份美國地圖能很容易找到它的位置。佛羅里達的氣候有些類似中國的海南島,冬季溫暖溼潤。傳統上,來自紐約等酷寒地帶的美國有錢人喜歡在冬季到佛羅里達的棕櫚海灘等地避寒。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裡已成為一般民眾的冬天度假勝地。

佛羅里達給人們一個輕鬆的環境,提供了在酷寒中勞作的東北部居民一個短暫逃避的場所。而且佛羅里達的土地均價較美國其它地方低得多,它自然成為美國人買個冬天度假屋或買塊土地日後定居的理想場所。隨著需求的增加,土地的價格開始慢慢升值。

從 1923年至1926年,佛羅里達的人口大增,土地的價格升幅更是驚人。如果說土地升值有其堅實的經濟基礎,那麼“瘋狂”就源自貪。有故事說幾年前有人用 800美元在邁阿密海灘買的一塊地在1924年賣了15萬美元。附近有塊在1896年僅值25美元的土地在1925年賣了12.5萬美元。

這種一夜橫財的故事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當時美國的經濟蓬勃發展,土地的價格也低。很快,在邁阿密近海的200公里地段,各種建設項目如雨後春筍般矗立。沼澤地的水抽乾了,鋪上新的道路。每個人都在談論土地的供應如何有限,人口增加如何快速,這片陽光地帶的土地如何很快就將被搶購一空。

有限土地的事實帶給人們想像上的危機,今天不買,明天就買不到了!土地的價格節節暴漲,最後達到超出想像力的地步。

1925 年,邁阿密市只有75000人口,其中有25000個地產經紀人,超出2000家的地產公司。按比例而言,無論老幼,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專做地產買賣。在 1926年,有報道說一位地產炒手怎麼在一個星期內將本金翻了兩倍。

賺錢的故事總是傳得飛快。人們買土地不再是為用來居住、建廠房或其它實用的目的,買土地的惟一目的就是怎樣轉手謀利。當時買土地的定金是10%,土地價格每升10%,炒手們的利潤便是100%。

開往邁阿密的火車輪船上,擠滿了做發財夢的美國人。隨著邁阿密海灘附近的地價飛漲,附近沼澤地的水被抽乾,一塊塊地投入市場。面對著似乎無窮盡的土地供應,發地產瘋的民眾開始清醒。

但在瘋狂的時刻,特別是某人如何一夜暴富的傳言繪聲繪色地廣為流傳的時候,人們很難保持清醒的頭腦。炒股好手傑西利物莫也參加了這一遊戲,他也認為佛羅里達的土地會繼續升。別忘了,他當年在金融界的地位就如同今天的索羅斯。

銀行通常是保守的,其貸款主要是按借款人的還貸能力而定。但隨著土地價格的不斷升高,銀行也拋棄了這一原則,他們批准貸款不再看借款人的財務能力而專注土地的價格。銀行不是忘了行規,但你不做生意,其它銀行搶著做。

所有的瘋狂都有夢醒時分。隨著沼澤地一塊又一塊投入市場,新進的資金不夠支撐土地價格的不斷飈升,那些財力不夠雄厚的炒手首先被貸款壓垮投降,銀行只好收回土地到市場拍賣,這些土地又帶給市場新的壓力。轉眼之間,銀行對買地者要求遠超10%的定金。人們不再討論只升不跌的佛羅里達地產。當然,新的買主即刻消失,只餘下一間又一間倒閉的銀行。

一位女士在30年前用5000美元買了塊地,她想把土地脫手,經過了30年,土地價值7500美元,她說算上利息,她虧大了——這多麼像一個屯幣黨的悲劇故事。

對市場保持敬畏。屯幣和定投可能看起來是對的。但即使那是對的,即使你現在開始買進,也勝過了最近這一兩年內入場的大多數屯幣黨了。

對市場保持激情。沒有一個金融市場不是如此充滿未知、充滿風險、充滿挑戰,我在幣圈渾渾噩噩度過了好幾個年頭,逐漸意識到保持獨立思維是多麼重要。

我現在已經不關心比特幣是信仰還是騙局,我只關心這個市場是否還有波動,是否還有交易,如果有,我怎麼從中賺到錢?很明顯,當我關心波動、關心交易時,我不可能會選擇屯幣20年了。

如果從巴菲特和索羅斯挑一個人做我的老師,我會選擇後者。

PS:文中案例來自於本人強烈推薦的書籍《炒股的智慧》,作者陳江挺,我認為是玩合約必看,合現貨要看的一本書簡潔、優美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