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 缘起

公元五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从六世纪开始,先后派出遣隋使、遣唐使,以中国为师,全面向中国学习。

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在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内,日本政府先后组织了十九批遣唐使团,实际成行了十五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遣唐使图

这些遣唐使团,规模庞大,每次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使团成员除了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及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及船匠、木工等各行技工,随行的还有准备长期居留的留学僧和留学生等。

通过这些遣唐使,大唐帝国的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陆陆续续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犹存。

遣唐使团中的留学僧们,除了长期居留大唐帝国学习深造之外,还肩负着另外一个重要任务,物色、延请大唐帝国域内佛学造诣深厚、德高望重的高僧到日本去,协助整顿、改革混乱无序的日本佛教。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具有“跨海学唐朝之志”的青年和尚荣睿、普照,受日本政府的重托,随同第九批遣唐使团来到了大唐。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遣唐使渡海图

  • 起意

荣睿、普照到大唐后,开始了他们将近十年的留学生涯。

他们先是到佛教气氛浓厚的东都洛阳,从大先福寺高僧定宾和尚受具足戒,具足戒有多达250条戒律,日本佛教界所欠缺的正是这种严格的受戒制度。

三年后,他们又到唐朝京都长安等地游学,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在近十年的游学生涯中,他们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他们的游说下,大先福寺同门师兄道璇前往日本,后来成为日本禅宗第二祖、华严宗初祖。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十月,荣睿、普照携志愿前往日本弘法的中国僧人道航、澄观、德清等人,准备从扬州启程跨海回国,一位高丽(今朝鲜)在唐朝留学的僧人如海也与其同行。

一行人到扬州后,决定去拜会江淮地区的佛教领袖、扬州大明寺主持、著名的高僧鉴真。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日僧拜会鉴真图

鉴真,俗姓淳于,生于公元688年,江苏扬州人,幼时家境清贫,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后从道岸禅师到洛阳、长安求学,屡从名师受教。

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遍访高僧,广览群书,除佛学之外,在医学、建筑、绘画等方面,都具有了较深的造诣。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精通佛教律宗学说的鉴真回到扬州,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开始了他在江淮地区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活动,先后受其传戒者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对于这样一位天下闻名、僧众爱戴的宗教领袖,荣睿、普照起初并未奢望能将他带去日本,但他们也不愿错过这个当面拜会的机会,于是,一行人来到大明寺,向鉴真求教佛法。

见到和蔼可亲的鉴真和尚后,荣睿、普照情不自禁,将他们来华的使命、历经的艰难、日本佛教的现状、僧众的期待等等,毫不保留地倾诉给鉴真。

两位日本僧人情真意切的言辞、为振兴日本佛学而不辞辛劳的经历,深深打动了鉴真,他油然而生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想法:佛家要普渡众生,处于东海彼岸的日本,岂不正是佛祖对我的召唤!

为了说服他的弟子们,他当场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师、南岳慧思禅师,死后转世为日本圣德太子的故事。圣德太子崇信佛教,摄政期间,厉行改革,是日本历代尊奉的圣人。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日本钱币上的圣德太子

一个是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佛法,亲赠袈裟给中国僧人的故事。长屋王子热切盼望大唐高僧能前往日本传法,故此制作了一千件袈裟托遣唐使带到大唐,赠送给大唐的僧人。他在每件袈裟上都绣上了一首禅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鉴真动情地讲:两个故事足以说明日本与我佛缘份不浅,我虽已五十五岁,但为了弘扬佛法,也愿亲身前往日本。

他征求在场弟子的意见,问他们谁愿意同行。众人沉默不语。

弟子祥彦打破沉默,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

祥彦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当时跨海航行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是航海技术不发达,造船能力的局限和对季风规律掌握的欠缺,导致船毁人亡的事故经常发生,不知有多少人在海上为风涛吞没。

其次是唐朝对私自出国限制很严,没有朝廷的同意而出境,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鉴真也深知航海的危险和朝廷律令的威严,但他一旦起意,便态度坚决,他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他的决心感动了在场的众人,弟子祥彦、思托等二十一人表示愿一同随师前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鉴真东渡塑像

  • 东渡

由于无法取得政府的出国许可,鉴真等人只好设法偷渡。他们在扬州东河口打造海船,储备物资,准备东渡。

正待出发之际,出现了意外情况,同行的道航认为高丽僧如海品行不端,不适合去日本弘扬佛法,建议他留下,如海不满,跑到当地官府诬告道航勾结海盗准备谋反,官府逮捕了荣睿、普照等人,后经道航搬动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哥哥李林宗,才把事情摆平,但官府以海上不安全为由,没收了海船。第一次东渡失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鉴真东渡图

不久,鉴真个人出钱八十贯,从岭南道采访使刘巨鳞手中买下一条退役的军船,装载各种佛经、佛像、佛具等,与弟子、水手、玉作人、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等各种技艺人才85人,于天宝二年十二月扬帆东行,出发不久即遇大风破船,第二次东渡失败。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鉴真一行修好船后,从大屿山出发,东渡至舟山群岛附近,再遇大风,船只触礁,一行人在荒岛上忍饥受冻三天三夜,后被救至明州(宁波)阿育王寺安歇。第三次东渡失败。

随后,鉴真一边应越州、杭州、湖州、宣州诸寺邀请,巡回讲律授戒,一边继续准备东渡,这一次,他决定从朝廷防范较松的福州出发。

然而,当地僧众出于对鉴真的爱护,不愿其再次冒险东渡日本,将其行踪报告给官府。在鉴真从阿育王寺前往福州的途中,被官府追回送至扬州。第四次东渡未能成行。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鉴真东渡图

前四次东渡的失败,未能改变鉴真的初衷,他在扬州继续准备东渡的物资。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六月二十七日,鉴真率弟子、水手等三十余人再次从扬州出发,刚出长江便遇大风,船在风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只能随波逐流,在海上一连漂了十四天,在淡水用尽、濒临死亡之际,终于在海南岛的振州靠岸。第五次东渡又告失败。

在当地官民挽留下,鉴真等人在海南岛留居下来,他登坛授戒,修寺造佛,深得人心。

一年后,鉴真一行从振州出发,经广西、广东、江西等地,重返扬州。

长路漫漫,历经艰险,行至端州时,荣睿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永远留在了异国的土地。行至韶州,心灰意冷的普照离鉴真北去。至吉州时,鉴真最得力的弟子祥彦又因病去世。

屡次东渡的失败,旅途的艰辛,弟子的离去,让鉴真深受打击,已经六十三岁的鉴真,身心俱惫,他的眼睛渐渐模糊起来,虽经医治也未见好转。

然而,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他东渡的决心更坚定了。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春,鉴真回到扬州,又着手筹备第六次东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鉴真东渡图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日本以藤原清河为首的第十次遣唐使团,从长安返回日本途经扬州,前来拜访鉴真。鉴真当即决定与日本使团同行。

十一月十五日,鉴真与日僧普照、弟子法进、思托等38人,携带佛具、佛像、经疏、药品等物资,搭乘遣唐使船,从今张家港西北的黄泗浦出海,再次东渡日本。

航行途中,海上又起大风,遣唐使藤原清河与随行归国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乘坐的一号船,不幸随风飘泊到安南(今越南北部),遭遇当地土人袭击,船员大多遇害,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吕两人幸免于难,历经千辛万苦,返回长安,在唐朝为官,终生未能返回日本。

鉴真等人乘坐的二号船,在海上颠簸了四十余天后,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日本九州。

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先后有36人死于海难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鉴真东渡图

  • 弘法

鉴真到达日本,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极大震动。

日本孝谦天皇封鉴真为传灯大法师,授予“大僧都”一职,并下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由鉴真统领日本佛教事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鉴真塑像

鉴真自753年到达日本,于764年圆寂,前后共在日本居留十一年。

十余年的时间并不长,但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却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佛学、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方面。

佛学方面。自鉴真始,传律授戒,纠正日本佛经错漏,使日本佛教律仪,渐渐严整,从此走上正轨,并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日本南都六宗之一,流传至今。

医学方面。鉴真通晓医学,他将我国中药的鉴别、炮制、配方、储藏、应用等技术传到了日本,并向日人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医治。由于到达日本时,鉴真的双目已经失明,但他通过口尝、鼻嗅、手摸的方式,仍然可以鉴别药物的真假和类别。因此,鉴真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被誉为日本之神农、“日本汉方医药之祖”,直到十七、十八世纪时,日本药店的药袋上,仍然印着鉴真的图像,可见影响之深。

书法方面。鉴真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丧乱帖)、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的手迹“请经书贴”被誉为日本国宝。

建筑方面。鉴真及其随行人员,很多都精通建筑技术。鉴真主持设计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内的大堂建筑,也叫金堂,是日本如今遗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物”,由于采用了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方法,因而异常牢固精美,经过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雨,甚至是1597年日本大地震的考验,仍然完好无损,是日本视为国宝的建筑。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日本唐招提寺

雕塑方面。鉴真及其弟子将中国雕塑的“干漆法”(又称夹纻法)技艺带到了日本,并且发扬光大,塑造了许多佛像,其中供奉在唐招提寺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等,也成为了日本国宝级的文物。

此外,鉴真弟子当中,有很多都具有深厚的汉文诗词修养,对于日本汉学的风行也影响很大。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鉴真圆寂图

鉴真东渡,谱写了一段中日交往史上的佳话。

一千多年过去了,中日两国发生了数不尽的恩恩怨怨。

时至今日,日本国内,固然存在对华敌视、丑化、辱骂的右翼分子,但也不乏主张中日和平相处、携手共同发展的友好人士。此次日本对中国武汉疫情的援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本在对武汉援助的物资上又写上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句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再一次勾动了中国人的心弦。

衷心希望以此为契机,两国人民能够再次谱写一段中日交往的新篇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首佛偈引来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话

日本援助武汉物资



参考资料:《鉴真年表》、《唐大和尚东征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