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愛情文學中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三則故事就知道

中國南北朝時期,日本隨筆家吉田兼好的隨筆集《徒然草》中 ,曾有一段對愛情的總結,內容是這樣的:

“男女之情,亦豈獨謂良會耶?懷終不得見之憂,山盟竟破,獨守長夜,遙念遠天,憶舊事於蕪家,乃始可謂之好色。”

不過裡面的好色並非是如今的好色,而是指深情或者多情的意思,吉田兼好認為愛情並不是成天見面的那種,而是和李清照那樣因為長期不見面而產生的憂慮以及失望,這樣的愛情更讓人刻骨銘心。

縱觀日本古代的文學作品,很多愛情觀念和我們中國是很相似的,只有那種結局並不完美的愛情才能讓世人為之感嘆,甚至動容,因為只有不完美的結局才能引起讀者的惋惜之情,正如世人所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日本古代愛情文學中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三則故事就知道

雄略天皇

日本《古事記· 下卷五》中有關於雄略天皇的事蹟,其中就有一段講的是這個天皇的愛情故事,大致的內容是這樣的:

某日天皇外出遊幸 ,至美和河,見河畔一童女洗衣 , 容姿秀麗。問其姓氏 , 女子回答:

“引田部的赤豬子。”天皇詔:“汝勿嫁 , 待喚之。”

赤豬子一直等過了八十年 , 形體萎瘦。自念不可再等 , 乃奉物於天皇。天皇既忘前約,問: “何處老婦來此。 ”答: “待天命八十年 , 今已老。僅表心志矣。”

天皇曰: “吾既忘前事 , 然汝能守志待命 , 徒過盛年 , 可悲可憐。 ”天皇心中雖有踐約之意 , 但終因恨其太老而未果。賜和歌一首、物品多數 , 遣其返。

這段故事很是有趣,大致的意思是講“天皇外出看見一美麗女子,便讓女子等自己的召喚(來娶她),結果女子等到了80年天皇還沒有來,便找到天皇,天皇自知有愧於她,於是賞賜一些東西給這個女子,讓她回去。”

  

日本古代愛情文學中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三則故事就知道

從這個故事裡面可以看出,天皇並沒有履行承諾,而該女子也沒有半句怨言,也不知女子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才一直等待。據記載雄略天皇即位後,整日忙於政事,很有可能是忘記了這檔子事,在他贈送的和歌中天皇自己感嘆道“要是還在年輕的時候多好!”

有人說,雄略天皇活到124歲以及女子等了80年,其實都是古人編撰的,他們所要表述的,其實就是二人終不得結良緣的、無可奈何的情感韻味。

在日本古代文學作品中 , 古代英雄或者天皇是許多愛情故事的男性主人公,不過,愛情故事中的天皇之戀大多是非圓滿結局,也符合當時日本古代人對愛情的認知。

  

日本古代愛情文學中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三則故事就知道

猿澤池

《大和物語》第一百五十段有關於猿澤池的故事,猿澤池是位於奈良興福寺南側的一座微型內陸湖式的水池,水清澈 , 可行舟。

裡面的故事說 , 奈良朝時宮中的一位采女深深地愛上了天皇,為此采女拒絕了許多人的求婚,後來確實得到天皇的臨幸,然而這也是她唯一一次和天皇在一起,之後的天皇便以此也沒有找過采女,采女傷心欲絕,在深夜潛出深宮投身到猿澤池中自殺了。 天皇得知此事之後深感其哀,親自到猿澤池畔命文人作歌追祭,同時天皇自己也詠歌一首 , 痛惜這位采女。

  

日本古代愛情文學中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三則故事就知道

薄情的猿澤池 , 愛卿魂斷水藻中,倘若池幹水盡。

天皇在歌中希望猿澤池從來就沒有水,是個幹水池,那麼他身邊的這位痴情女子自然就不會香消玉殞,然而這就像人無法止住流逝的時間一樣 , 人的力量也無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奈良朝的這位天皇無論他對采女的死怎樣地惋惜或追悔 , 讓他感到痛心的根本原因 , 其實就是采女的死已成事實,天皇第一次感到無奈和惋惜。

其實 , 天皇的精神痛苦遠大於采女本人,采女對愛情的渴望,以死明志,然而天皇卻要帶著遺憾和自責活下去,一直忍受失去所愛之人的悲哀,這才是整個故事的悲劇性所在。

猿澤池的故事在日本流傳得非常久遠,以至於後來的日本人在池西岸建一座采女神社,並且每年都會舉行文化性活動節日,水池上面小舟甚多,圍觀的群眾也絡繹不絕。

芥川

《伊勢物語》第六段中也有個故事,內容講的是 , 日本有個男子愛上了一位深閨的女子,經過幾年的苦苦追求 , 終於得到女子的回應,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卻不能在一起,於是在一個夜晚,男子和女子商量,一同私奔,後兩人行至芥川河畔,女子看見草葉上的露珠,問那是什麼?只是男子衝忙顧不上回答,又遇到風雨交加的時候,只能找一個空房子,將女子放在裡面,自己守在門口。

  

日本古代愛情文學中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三則故事就知道

不曾想那女子在空房內竟然被惡鬼一口吃掉,女子也大聲呼救過,可恰好雷聲大作,男子並未聽到,等到男子進屋後才發現,愛人已經被惡鬼吃掉,他悲傷而泣,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且不可挽回,最後只是作了一首和歌,大致的意思是後悔自己沒有回答女子的問題,恨不能化作露珠一同而去。

悔未回答“是露珠” , 恨不化露一同去。

他們多年苦戀終於得到的愛情,最後卻在一夜之間成了這樣的悲劇性結局,男子心中的悔恨與痛苦遠不是那首和歌能夠表達的。

我們在這段故事中所看到的是,有情人並不能成眷屬 ,人鬼之間也沒有對錯,只能說女子被惡鬼吃掉之後,男子傷心欲絕,這樣的愛情結局更能成為當世人對愛情的審美,只有這種無力挽回的、無可奈何的愛情才是最深情最好的。所以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對愛情的總結也是如此。

  

日本古代愛情文學中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三則故事就知道

總結語

通過這三則故事就知道日本人對愛情的觀念就是如此,就和日本的許多文學作品一樣,比如《伊勢物語》是一部和歌物語 ,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描述了主人公的種種情感經歷,什麼母子之情、朋友之情以及戀愛之情,都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 , 戀愛經歷中也有著許多的無奈。以上列舉的故事結局之所以讓人感到感傷和無奈,歸根結底是因為逝去了人或者時間永遠都是不可能再找回來的,人死不能復生,破鏡不能重圓,在面對這些變故時,人只能默認其本身的無能為力。

就好比坂口安吾所說的絕對孤獨,指的就是這種狀況下的人的無能為力,因為只有感受到了絕對孤獨,才能深切地體會到愛情之醍醐味 , 才能開始懂得真正的愛情。

從接受美學的視點來看 , 故事的欣賞者也許大都是以吉田兼好那樣的愛情審美眼光來品味痴情采女心中“懷終不得見之憂”的戀愛心情。

以上例舉的日本古代文學作品 , 這些作品中的愛情審美趣向 , 對《源氏物語》及日本中古時期的其他物語文學、以及後來的中世文學中的愛情篇章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日本古代文學中的愛情審美趣向 , 並非僅男女之間的情與色 , 在無奈的審美背後 , 蘊含的是古代日本人的自然觀與生命認識。

參考資料:《徒然草》《伊勢物語》《大和物語》《古事記· 下卷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