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咖啡文化裡沒有瑞幸

在談起瑞幸咖啡的時候,我和一家抹茶供應商的老闆坐在他小巧而舒適的茶室裡。這個狹小的空間裝有落地窗,他說那塊玻璃有100年的歷史,窗外是小小的庭院,松樹被修剪的很整齊,院牆低矮,旁邊就是藍色的天空。

這家抹茶老店坐落在距離京都30分鐘車程的宇治,宇治,因為抹茶而名揚天下。老闆50多歲,他說自己不會用電腦,手機也不智能,一生都獻給了家族的抹茶事業。

當我告訴他瑞幸咖啡席捲中國,開店數量趕超星巴克的時候,他神色驚詫,充滿了豔羨,然後默默地說:“500年了,我的店一直這麼大,而且只有一家。”

抹茶在日本大概是慢生活的象徵,而咖啡則可以隨時隨地喝。

實際上,日本人對於咖啡的迷戀不雅於抹茶,甚至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喜愛推動日本咖啡既有品質,喝起來又極為便利。

2013年的時候,7-eleven便利店推出了100日元(6.4元左右)的咖啡,在一年時間裡賣出了超過4億5千萬杯。而他的競爭對手羅森也推出了高端咖啡,一杯185日元(11.8元左右),真是太高端了!

而對於追求咖啡品質的人來說,他們更願意在一個悠閒的下午走進熟悉的咖啡店喝上一杯濃濃的咖啡。

據說,1641年的時候,咖啡傳入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進入了閉關鎖國的時期,只有長崎還與外界有少量的貿易往來,而咖啡就是從這個狹窄的裂縫中來到了日本。

當時日本著名的知識分子大田蜀山人喝了人生中第一口咖啡,他記錄下來當時的感受:燒焦了的味道,臭,苦澀……

所以當時日本人沒有把咖啡當做飲品,而是認為那是一種“藥”。

一直到1807年,咖啡在日本才小範圍的流行開來。當時日本很多軍人因為攝入蔬菜不足得了水腫病,不知誰傳的,說咖啡可以治癒。

最終,咖啡有沒有治癒水腫病不知道,但咖啡的粉絲越來越多,他們還給自己起了個綽號——咖啡黨。

一些咖啡銷售商甚至打出了咖啡可以長壽的宣傳口號,於是咖啡終於成為了一種飲品而不再是藥品。

1858年,咖啡豆成為一種商品在日本售賣。此後,日本國門打開,咖啡更加堂而皇之進入了日本。

有文字可考的日本第一家咖啡館在東京的下谷地區,店名叫“可否茶館”—日本很多咖啡廳都取名為“契茶屋”。其實主打產品是咖啡。而“可否”這倆字的日文發音接近於coffee的發音,由此得名。

再之後,東京一家咖啡店推出了冰咖啡廣受歡迎。這是因為日本人喜歡生冷的食物和飲品。今天,你走進一家餐廳,服務員首先會給你端上一本冰水。據說,日本是冰咖啡的發祥地。

到此時,日本的咖啡文化正式興盛起來。很多作家都是咖啡愛好者,比如森鷗外和他的作家朋友們組成了咖啡品鑑小組,一起品嚐味道濃郁的法式咖啡。

1969年,日本率先推出了罐裝咖啡,同時,日本的自動售賣機開始普及,這些都推動了咖啡文化的蔓延和發展。時間進入80年代,日本咖啡廳遍地開花,日本咖啡協會認為,那時候咖啡文化在日本迎來了鼎盛時期。

此後,咖啡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在日本一些酒店會提供便捷的手衝咖啡:一個紙杯,一包咖啡粉,一張濾紙。掛耳咖啡也流行開來。

這些多樣性有一個隱喻,在追求便利的同時,儘量給消費者提供品質高的咖啡。不管形式如何,咖啡的味道不能打折。

作為世界第四大咖啡消費國,日本人對咖啡的品質要求很高,而即使是100日元咖啡,雖然追求快捷,也不能損失品質。

比如,日本咖啡廳會仔細遴選咖啡豆,然後自己進行烘焙,拿速溶咖啡對付你的情況幾乎不會存在。

我經常會從千葉縣一家小咖啡館門口經過,每每走過,都能聞到香濃的烘焙咖啡的味道。

咖啡店Cafe deL’Ambre也有自己的烘豆機,店主叫關口一郎,他被稱為日本咖啡界的活化石,這是因為他一直努力將匠心注入到咖啡中,他說自己一生的追求就是締造“一杯好喝的咖啡”。

我當時喝的是曼特寧咖啡,口感順滑,居然還有回甘。關口一郎說:“日本大部分咖啡店都會有自己的手衝方式,烘焙程度不同,沖泡的方式也各異,相同的是,都要經過了無數次測試,找到最佳的口味。”

除了注重品質,日本咖啡廳也想盡辦法用更好的空間設計來吸引消費者。在東京青山彙集了很多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咖啡廳,你甚至分不出來他們是藝術館還是咖啡聖地。

東京清澄白河也是咖啡館聚集地,既有古樸的和風咖啡廳,也有精心設計的現代風格。還有飛機主題咖啡廳、貓主題咖啡廳,不一而足。

提倡標準化生產的星巴克在日本也不拘一格。他們也在努力融入日本的文化中去。

2017年,星巴克在日本古都京都開了店,這座建築有百年曆史,醇香的咖啡味與古建築散發的寧謐雋永居然毫不違和。星巴克並沒有破壞這座老屋的形態,日本式暖簾、推拉門、榻榻米、隔斷依然保留完好,有種歷久彌香之感。

去年,日本宣佈1月9日為牙買加藍山咖啡日,這是什麼意思?在1953年3月,咖啡供應商Mavis Bank Coffee Factory的Keble Munn咖啡首次直接運往日本。到2019年,牙買加每年咖啡產值約為2500萬美元。其中85%的產量來自小型農戶,而每年70%的藍山咖啡被出口到日本。

藍山咖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質的咖啡之一,從源頭上,日本人就把控住了咖啡的品質。日本咖啡協會認為,藍山咖啡平衡了甘、酸、苦三種味道,特別是酸味可以有效地中和苦味。

在1969年的時候,日本為牙買加提供了大筆貸款用於咖啡豆的採摘、咖啡生產水平的提升,提升了藍山咖啡的質量——當然,日本的最終目的還是自己能喝上醇美的藍山咖啡。

正是在日本的幫助下,藍山咖啡不斷擴大產量,而日本財團也承包了藍山咖啡的銷售。

當時,日本與牙買加咖啡工業局(CIB)簽訂了30年的合約,持續投資牙買加咖啡業,因此在2009年前,牙買加藍山咖啡基本為日本財團包銷。例如:1992年,牙買加賣給日本688噸藍山咖啡,賣給美國75噸,賣給英國59噸。

2008年,在雙方合約到期後,正遇到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低迷,購買力下降,加上牙買加咖啡農覺醒,不願意再被日本商人壟斷市場,因此對咖啡生豆進行了大幅度提價,到目前,日本購買牙買加藍山咖啡的量已經由之前的90%,降到70%。但依然是第一大買家。

在告別抹茶店老闆之後,我回到了京都,在小路上游蕩。路邊有個小書店卻也散發出咖啡的香味。我走進去,在書架上拿下一本書,點了一杯咖啡。喝一口真是醇美。

我問老闆,為什麼書店的咖啡可以做得這麼好喝?他說:“如果一家書店的咖啡做得好喝,不也是我們的一大特色嗎?”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有一本暢銷書叫《將心注入》。是的,把心注入才會做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心,比資本更重要。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