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德卡:坦克炮管指向你的時候,你打算怎麼拍攝

提起紀實攝影,不得不提寇德卡​

約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

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工程系畢業,他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獨來獨往,流轉歐洲大陸,長達20多年的飄泊,所拍的街頭人生,就如舞臺上的戲劇一般,每個人物在一剎那間將一生的火花點燃發亮。


這張在蘇軍入侵那刻,拍攝於布拉格廣場的照片,讓寇德卡蜚聲世界。

寇德卡:坦克炮管指向你的時候,你打算怎麼拍攝

寇德卡 《入侵68》

這張照片攝於1968年8月20日。蘇聯的鋼鐵洪流,原本應打向資本主義西歐的鐵拳,落在了社會主義兄弟的身上。坦克在布拉格的道路上留下車轍,不知名的男人向你伸出手,證明了這一刻的時間。

這一張照片,不像是戰爭時期的紀實照片,反而成了以戰爭為舞臺的一首詩。地面上被坦克侵襲所留下的痕跡,雜亂無序。路邊黑壓壓的樹道、稀少的人群、安靜的房屋,一切彷彿都將在沉默中爆發。男人的手臂堅硬地、用力地在畫面最前方,凹陷的手骨積蓄著憤怒。


寇德卡:坦克炮管指向你的時候,你打算怎麼拍攝

寇德卡 《入侵68》

蘇聯國歌-牢不可破的聯盟Various Artists - 各國國歌演唱版

蘇聯啊,凝聚了億萬人的理想。原本《牢不可破的聯盟》這首歌,寫的是蘇維埃聯盟的手足之情。但坦克碾碎了兄弟們的手足。

而寇德卡的照片,成了整個美蘇衝突這個大舞臺的濃縮。沒有血淋淋的畫面、沒有騷動的人群,但這一刻,彷彿成了一個舞臺,容納了整個蘇聯與社會主義陣營衝突的現場。

坦克指向你的時候,你會想些什麼?寇德卡能用一張照片,就把你帶入那個情景。這就是一張照片的魔力。

一切都是語言的凝聚。蘇聯,原本如此凝聚起了加盟國,國歌由哈恰圖良撰寫,名為《牢不可破的聯盟》。

但這個聯盟,在布拉格的入侵之後,粉碎了兄弟國家的幻想。

以至於,當美國人用篡改了的蘇聯國歌,寫下了這首D I S C O,呼喚蘇聯年輕人全都奔向西方的時候,這首歌幾乎無往不利,傳遍了東方陣營。

賈樟柯在《江湖兒女》中所用的,就是這首歌。你以為它是80年代中國青年人的Disco情懷,其實它是對蘇聯沒有硝煙的一槍。

查一下兩者的歌詞,你就看到了歷史的諷刺。


看寇德卡的作品,就像活生生地進入了那個場景。在他的重要作品《吉普賽人》,有更多這樣的拍攝方法。


寇德卡:坦克炮管指向你的時候,你打算怎麼拍攝

寇德卡:《吉普賽人》

這部作品不僅僅是紀實攝影,因為傳統的紀實新聞攝影往往存在故事主線,會去安排角色,更多的以講故事的方式去敘述。

但這部作品中,寇德卡同樣創建了一個舞臺。

每一張作品中的人無名無姓,我們只能通過畫面來假設他們的身份。於是我們的注意力被他們的樣貌所吸引。每一個普通人、每一不一樣的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失落的痛苦的開心的等等,他們構成了豐滿的、吉普賽人的大舞臺。而這個舞臺,指向人的生活,指向人的普遍性。

他曾經接受採訪就被問到:您拍過一組關於吉普賽人的照片,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寇德卡:你不需要太多東西,你就可以活著。

這才是寇德卡的攝影的價值:並不在於拍得多麼巧妙,而是在舞臺中,展現了人的通性。

寇德卡:坦克炮管指向你的時候,你打算怎麼拍攝

《吉普賽人》

寇德卡:坦克炮管指向你的時候,你打算怎麼拍攝

《吉普賽人》

這部作品他花了十年完成,在歐洲各國流浪飄泊,用25毫米廣角鏡頭的單眼相機的鏡頭所拍成,把社會學調查放入到舞臺設置,通過一部作品,展現了人。

對這樣一部作品,我們不能再簡單地分析它的光影,而是整體作品的架構與思考方式。

什麼是舞臺?

社會調查如何體現?

怎麼對人物進行塑造?

作品背後的詩意還有什麼?

長達十年時間,怎麼保證作品質量?

我後續將會通過深度分析作品的序列、展現內容、人物塑造來解析他的視覺語言、敘事語言和舞臺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