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鯨商(ID:bizwhale)原創 作者 | 李清樂、範向東


王興終於可以鬆口氣了,因為美團實現2019年全年盈利了。

在2018年之前,美團累計“虧損千億”帽子,一度被人拿出來“摩擦摩擦”。

近日,美團點評發佈最新財報:2019年全年實現總收入975.3億元,同比增長49.5%;經營溢利為26.8億元,2018年同期虧損110.9億元。2019年四季度實現營收281.6億元,同比增長42.2%;經營溢利14.2億元,2018年同期虧損37.4億元。

揚眉吐氣之前,疫情期間,美團外賣提高佣金的討伐聲依舊不絕於耳。高佣金花哪去了?美團高速增長還能持續?美團真無“邊界”?

​01消失的“高增紅利”

2019年Q4,美團GMV為1899億元,同比增速為37.61%;全年6821億,同比增長32.3%。從歷史數據看,美團GMV有比較強的季節性差異。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不可否認,美團年增速上雖然在放緩,但仍舊高於京東、阿里,但在GMV的體量上,遠落後於後兩者,阿里2019年零售業務5.7萬億,京東約2.1萬億;但美團當前的市值僅次於阿里、騰訊,名列第三,比京東高出近100億美元,將中國互聯網三巨頭改寫成“ATM”。

攜程2019年GMV是8650億,也比美團高出近兩千億,但總營收只有美團1/3,市值僅為美團的1/5。不考慮GMV的兌水因素,我們能得到的啟發是,本地生活電商與線上電商在交易規模上,存在計量偏差。如果從這個維度,來給予美團的高估值,那肯定不成立,何況已經面臨增速放緩。

就要從市場佔有率、滲透率以及變現率來看了。接下來,我們先看下對美團來說重中之重的商家數量。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2019Q4,美團活躍商家數量為620萬,同比增長6.9%。商家數量趨於穩定,增速放緩,意味著美團的紅利式增長即將結束。

而擺在它面前的兩種可能:一種是繼續深挖低線城市,完善網絡配送佈局來做“下沉”增量;另一種,是在拓新的同時,在原有商戶數中做激活,提升滲透率,直接體現在運營創新、產品創新層面的見效。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同樣,雙邊市場的另一端,美團的活躍用戶數量增長也有趨於平穩的跡象,2019年Q4,美團活躍交易用戶4.505億人,同比增長12.5%。

事實上,十年前美團能從“千團大戰”中殺出,得益於王興當時選擇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所以目前他們用戶絕大部分是來自三線以下的城市。

那可能有人會問了,既然美團三五線城市已經做得很早、很成功了,那它未來的增長空間到底在哪?鯨商能給的答案——還是本地生活的後端滲透(如toB類業務)、高頻剛需業務的粘性(如外賣餐飲)以及泛娛樂產品的創新

02“賺錢”才是硬道理

如果過去十年,是美團從團購到外賣、酒店等本地生活業務的市場培育與瓜分,那接下來的時間,無論在從資本市場的視角,還是公司本身盈利能力的證明,都到了賺錢“收割”季。

業務創收構成上,美團財報將營收分為三塊:外賣、到店/酒店及旅遊、新業務及其他。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2019年Q4,美團外賣業務營收157.2億元,佔總營收的55.8%,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營收63.6億元,新業務營收60.9億元,佔比分別為22.6%、21.6%。值得注意是,美團新業務營收份額在逐年上升,這也印證了我們上面提到的,擴大其後端服務能力的滲透。

目前,其新業務主要是由B2B餐飲供應鏈服務、小額貸款業務、美團閃購及聚合支付服務等收入構成的增長。

美團三大塊業務的毛利構成(如下圖):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高頻需求低毛利的外賣是美團的引流手段,低頻高毛利的酒旅業務則是美團真正能賺錢的業務。隨著外賣業務的毛利逐步提升,美團綜合毛利也從一年前的22.6%提升到現在的34.5%,為其扭虧為盈打下了基礎

由於餓了麼的競爭追趕,美團外賣業務低毛利必然是常態。美團到店酒旅業務依舊是美團最為賺錢的業務,毛利率接近90%,比較穩定。

在整個美團中,外賣是最核心的業務,是高頻的流量入口,也只有這項業務上美團有跟所有對手叫板的實力。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2019年Q4,美團外賣的交易數量為25.1億筆,計算可得每筆訂單金額為44.7元,基本趨於平穩。體現了消費者在餐飲方面的平均購買力,市場規律不可違背,只能增加用戶粘性與擴大市場份額尋增量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外賣營收除以交易金額得到變現率(Take rate),當前美團外賣的變現率基本也處於平穩狀態,想再靠規模降低成本不容易,很明顯2019年美團加大廣告業務的銷售。

2019年,美團外賣業務的在線營銷收入達51億元,同比增長118.6%,提高了外賣業務的毛利水平。

03花錢,也要看邊界

按收入的類型,美團主要來自佣金、在線營銷服務、其他服務及銷售(含利息收入)構成。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2019年美團的總佣金收入約655.3億元,佔總收入的67.2%,比上一年的72.1%,有5個百分點的下降,主要得益於另兩塊業務的收入增長。提到佣金收入,不可避免此次疫情期間,美團單方面提高抽成,而變成眾矢之的。

看完美團財報,它高佣金“喊冤”的委屈也就能理解了——2019年,446億元成本,主要用於399萬騎手的勞務支出,相當於總佣金(外賣+酒店等業務)的68%。這也不難理解外賣毛利低了。

當然,美團商業模式的牛逼之處是“羊毛出在豬身上”,它可以在自己平臺上做促銷,讓線下商家掏錢返現/送券給消費者,然後把消費者留在平臺上,它又變成流量廣告,反覆賣給商家,而隨著用戶習慣的成熟,吸金能就會不斷放大。

除了向消費者C端賺錢,美團面向B端商家後端發力,才是“下半場”燒錢的本事。當其新業務毛利率扭正帶動整體毛利率提升,成為美團整體盈利的關鍵。

摘掉“虧王”帽子後,美團邊界在哪?

在新業務的佈局上,美團有共享單車、網約車、餐飲系統、餐飲B2B、以及美團買菜、美團閃購等。

2019年,美團用全新的美團單車,替換了舊的摩拜單車,將車身刷成統一的美團黃,用戶必須通過美團App才能解鎖。

在這樣的策略下,摩拜單車成為美團的引流工具,以及無數個移動的廣告位。而在以燒錢著稱的網約車領域,美團在2019年推出聚合模式,從而控制了經營虧損。

美團最有看點的新業務,應該是餐飲SaaS和餐飲B2B,這兩塊toB業務直接面向美團主要服務的餐飲商家,是美團看得最久、最能跟其核心業務協同的領域,不過美團寄予厚望的快驢虧損十幾億,推進變得謹慎。

正當美團穩紮外賣、酒店業務,奮力拓展新業務之際,支付寶卻開啟了“降維”打擊,而《支付寶VS美團的底層邏輯差異》在鯨商之前的文章裡已有分析。

或許因為阿里對美團“第三極”位置的高度重視,支付寶加碼本地生活,近日讓餓了麼有了商戶“二選一”底氣。

兩股博弈在持續,在擴張邊界的美團,讓王興希望的“2020成為千億美元市值公司”,又近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