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的女子:从书中细部之勾勒,想象她们的精神与风韵

早在夏商时期,帝王便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如商王武丁的妻妾有数十人之多;而西周实行“媵婚”制度,有“天子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之说。

战国时代,礼坏乐崩,诸侯搜罗女子如同搜罗珠宝。这些美女有的是进献而来的,如李园献妹;有的是从内地征选而来的;有些是在征服过程中,随着珍宝、财物一起掳掠而来的;甚至还有用巨金买来的美女。

《战国策》中有一则故事,彰显了当时女性的地位。

韩国想要亲近秦国,想来想去,除了送黄金之外,别无它法。为了筹足大量黄金,韩国只好卖美人。

美人很贵,一般诸侯也买不起,最后由秦国出价三千金买去,韩国再以赚来的这三千金,去侍奉秦国。

《战国策》中属于女性的篇幅不多,却也以生动的语言,从侧面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有的精心雕琢,而跃然于纸上;有的简笔略过,而精髓在其中。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宫廷之中”和“英雄身后”的女人。

宫廷之中的女人

战国时代,宫廷中如此多的后妃嫔嫱,常恐秋节至,色衰而爱弛。唯有争得后位,在爱弛之后,仍能享有富贵。

争后位最好的办法,就是生男孩,让他立为太子。《战国策》中最“幸运”的女子便是李园的妹妹。

《战国策》中的女子:从书中细部之勾勒,想象她们的精神与风韵

春申君剧照

楚王无子,春申君替他想了很多办法,送了很多女人,但楚王一直未能如愿——她们都生不出儿子。李园把妹妹献给春申君,等她怀孕之后,再由春申君献给楚王,顺利生下“皇嗣”,李园的妹妹也顺利当上王后。

如果“母凭子贵”的方法行不通,那可得耍耍心机、弄弄手段。

中山是个小国,国中有两个美人:阴姬与江姬。她们争着被立为后。中山的相国司马憙想从两人中扶植一个为后,建立自己的势力。

阴姬素来忌恨司马憙。然而,在司马憙看来,如果帮助江姬,江姬固然会感谢,但不如帮助自己的敌人阴姬,因为阴姬的感激会更大。

因此,司马憙先放出风声要阴姬的父亲来拜托他,目的当然是“施恩望报”;他再借出使赵国的机会,吹嘘阴姬的美貌,听得赵王动心不已,请司马憙代向中山君讨阴姬。

司马憙回国后对中山君说:“赵,强国也……王如不与,即社稷危矣;与之,即为诸侯笑。”造成“给”或“不给”皆难的局面。

司马憙再献策:如果立阴姬为后,就没有“给”或“不给”的问题了,因为赵王不能向中山国讨王后。阴姬因此被立为后。

敌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结盟,他们皆非善类。被“有心机”的人帮助当上王后,势必也得配合着做些“有心机”的事吧!《战国策》中的阴姬,便是这样一种形象。

《战国策》中的女子:从书中细部之勾勒,想象她们的精神与风韵

郑袖剧照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感觉不出内宫争斗之险,那么,来看看楚国的郑袖,她才是真正的蛇蝎。

郑袖是楚怀王宠幸的夫人。张仪到了楚国之后,楚怀王拘留了他,并打算杀他。靳尚为救张仪而利用郑袖好嫉妒、怕失宠的心理,编造了一个谎言,说秦王为了让楚王释放张仪,准备让他美丽的女儿嫁来给楚王,另外还陪嫁宫中佳丽、上庸六县。

这么一唬,吓得郑袖立刻去央求楚王放了张仪。

张仪在楚国非常狼狈,身上的财物都耗费殆尽了。他一拍脑袋,想到一个张罗钱财的好方法——利用楚王好色,宠妃怕失宠的心理,两边获利。

张仪假意去向楚王告别,说要去三晋,并吹嘘那儿的女子“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于是楚王就送给张仪不少珍珠美玉,请他代为搜罗美女。

楚国宫内的美人南后及郑袖听了很担心,送给张仪黄金共一千五百金。于是,到了临行当天,张仪请楚王赐他酒,并借口召来南后及郑袖一同饮酒,张仪假装大吃一惊说:“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

《战国策》中的女子:从书中细部之勾勒,想象她们的精神与风韵

张仪剧照

从这件事,我们可看出张仪的奸巧。他不用做任何事,只耗费点唇舌,便从两方得到莫大的好处,这也是战国策士普遍为人所诟之处。

另外,亦可见,南后及郑袖虽极美,也担心再有美人入宫,因为君王将喜新而厌旧。

在《战国策》中,张仪贪巧弄诈的形象自然生动,而南后、郑袖等美人害怕秋扇见捐的形象亦鲜明。

这些后宫嫔妃,得随时留意外在环境的变化。然而,如同“花儿开了会谢”一般,事情总会变,人的关系、情感也会变。

关于郑袖,另有一文,可见宫廷内斗的残酷。

魏哀王送给楚怀王一个美人,楚王非常喜欢她,这不免使郑袖心生隐忧。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郑袖假意亲近这个美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

郑袖的第一步,就是“爱之甚于王”。她营造出一个雍容大度的智慧美女假象,骗过了以昏庸著称的楚怀王,楚怀王竟然还称美其忠君,所作所为皆出于一片纯忠、纯爱;她也迷惑了新来的魏美人,让美人对她推心置腹,毫不设防。

郑袖的第二步,是“劓美人鼻”。当她取得双方的信任之后,便稍加挑拨,先跟美人说:“王虽然喜欢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所以当你每次见到君王时,记得要把鼻子掩住。”

《战国策》中的女子:从书中细部之勾勒,想象她们的精神与风韵

楚怀王剧照

楚怀王对美人的举动感到纳闷,问郑袖;郑袖先扭捏作态,欲言又止,更刺激楚王想知道真相的心理;郑袖再骗他说魏美人“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气得楚怀王立刻下令割去美人的鼻子。

《战国策》中这“似”字,寓意饱满,用的绝妙。郑袖在“若有似无”间除去了自己的心头大患。

一个醋意十足、头脑简单的女子,变成阴险、狡诈、工于心计的蛇蝎美人,郑袖的形象转变,令人印象深刻。

对比起来,那位单纯的魏美人,着实令人心疼;但换个角度想,郑袖时时生活在随时可能失宠的恐惧中,也实在可怜。

可见,古代宫廷中的内斗虽不如战争声势壮大,但以“残酷”而言,两者并无不同。

英雄身后的女人

相对于那些宫中女子,聂政的姐姐,则展现了更胜于男子的勇气。

战国刺客聂政为报答严遂的知遇之恩,刺杀郭傀失败后,为了不连累他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聂政不愧是铁铮铮的汉子,而他的姐姐也不遑多让。她不怕自己被剁成肉酱,从家乡来到韩国认尸,她说:“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她为了让弟弟显身扬名,报上了弟弟的姓名之后,自杀在弟弟的身旁。

《战国策》中的女子:从书中细部之勾勒,想象她们的精神与风韵

聂政画像

这女子身上,也显现出一种“侠”的形象。弟弟既然可以为了不连累姐姐而作出牺牲,姐姐也不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让弟弟暴尸街头;弟弟无畏无惧地死去,姐姐又怎能苟活?

聂政的姐姐散发出勇敢、刚烈的性格,让人感叹巾帼不让须眉。因而《列女传》有言:“非独聂政之勇,乃其姐者,烈女也!”

这种重情重义的价值观,在战国功利的思潮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苏秦就没有像聂政姐姐这样的亲人。《战国策》中有一小段短文,写苏秦第一次游说秦惠王不成,穷困潦倒回到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的妻嫂、父母在文章中呈现的是势利的形象,但真的是如此吗?

父母见到自己的孩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居然不是心疼,而是瞧不起,亲子之情何在?

从《战国策》整篇的文意来看,这篇“大作”的目的,是磨砻砥砺天下熙来攘往的策士,使其坚定“志气”;主旨是唯有富贵显名,方能获得世人敬重,即使是亲人也是如此。

苏秦的妻嫂、父母,是《战国策》刻意塑造出来的,以作为苏秦发达前后的对照,这当中传达的,其实是作者的价值观。

《战国策》中的女子:从书中细部之勾勒,想象她们的精神与风韵

苏秦剧照

结语

《战国策》是一本实用性质的书,书中功利色彩浓厚,女性在书中出现的比重,甚至还不如寓言故事。因为作者着重点的关系,对女性人物的外貌及神态极少铺排。

例如魏哀王送给楚王的美人,只说“楚王悦之”,此女究竟有多美?我们不知道。但是,既然楚王喜欢,那肯定是美的。郑袖的美貌如何?作者没有描述,我们也不晓得。

《战国策》中唯一有描述的女子,是阴姬。

司马憙在赵王面前形容阴姬的美,为的是要诱赵王向中山君讨阴姬,只说她“容貌颜色固已过绝人矣,若乃其眉目准頞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

作者提到她的五官脸型,是帝王之后的相貌,但这仍旧很抽象。然作者前已发出一句赞语:“不知者特以为神”,形容阴姬之美超凡脱俗,因而抽象的描写,更能为读者平添想像。

毕竟,《战国策》这本著作,是以教人游说为主,作者十分强调智慧和计谋的重要作用,人物的外表并非是其所要表现的重点。

不过,哪怕《战国策》对人物外貌采取淡化的处理,我们仍能从文章细部勾勒出的那些女子形象,想象出她们的精神和风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