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最近,韓國的

N號房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這件事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關注,一方面是罪犯的行為前所未有的惡劣,很多受害者都是無辜的未成年人。另一方面是涉案的參與者非常多,達26萬


26萬,是什麼概念?


韓國人口一共也就5200萬,相當於每200個韓國人,有1人參與其中。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現在主謀已經被抓獲,但是整個事件引起的諸多是非對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喋喋不休爭論下去。


包括跟幣圈比較相近的兩個話題,一個是Telegram這款加密軟件,一個是跟加密貨幣相關的犯罪問題。


它們到底是犯罪的溫床,還是無辜的中立工具?


別看整個事件從發酵到抓到其中一個主謀,僅用了數天的時間。但整個偵查過程,其實設有重重關卡。


是主謀趙主彬是高材生,還主攻的

通信專業,天然具備反偵察的意識和能力;


是N號房的案犯們用Telegram作為主戰場,它可以對消息加密,還能自毀消息,做到毫無痕跡;


是涉及的交易,用的都是虛擬貨幣,比如比特幣、門羅幣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要不是這次各大交易所協助調查,說不定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嫌疑人。


我們知道韓國本身對數字貨幣非常熱衷,群眾對投資虛擬貨幣情有獨鍾。所以,這次韓國最大的數字貨幣交易所bithumb很快挺身而出。


涉案的資金轉移,所使用的比特幣和門羅幣,基本在這個交易所產生,而交易所一般都保留KYC認證。


包括我們國內的幾大交易所,也都紛紛表示積極配合。結果,看到了這麼一條回應。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頓時有點哭笑不得,表面上是誇獎表揚。但轉念一想,是不是說之前的新聞一概都是負面。


想想不免有些心酸。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接著,來了解一下Telegram(電報)。


這個聊天軟件,大部分人沒有聽過。但對那些衝著特定需求慕名而來的人,再熟悉不過。這個需求,當然就是信息加密。


它在2013年推出,由一對俄羅斯兄弟開發,主打私密聊天和保護隱私。隱私方面,國內普遍需求以及保護意識並不高。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但在國外,用戶對隱私都是非常看重。包括EOS推出的Voice,對標Facebook。


後者爆出多次洩露用戶信息的醜聞,還曾經把用戶的賬號集體銷燬。平臺掌握著極大的主導權,用戶喪失了對自身隱私權和平臺資產的掌握權力。


而Telegram站在這種對立面,可以說是為“自由”而生,接近暗網級別。


那麼,它的功能究竟有多變態呢?


1、採用端到端的加密,用戶彼此之間的聊天只有雙方知曉,平臺無法獲取。


2、消息可以被閱後即焚,在特定時間比如數個小時之後,就會自動銷燬。


3、用戶的密鑰在使用了100次以上,或者一週之後,系統會定期自動更改,舊密碼會被銷燬


4、支持API接入,催生許多新功能,比如定向調研;股市K線報警;按條件入夥建團隊等等。


這些特性,使得Telegram在發佈之初,迅速受到用戶的廣泛關注,下載量蹭蹭往上漲。至今,月活量超過了3億。


而平臺自身,也本著絕不侵犯用戶隱私的原則。


2年前,俄羅斯政府為調查一起恐怖組織事件,要求Telegram配合,提供相關用戶的數據。


但被平臺毅然決然拒絕,後來打上官司,還賠了不少錢。


這次也一樣,表面上看Telegram是一款無害的軟件。但是,每每被罪犯加以利用,成為殺戮的中間武器,就會惹來很多的爭議。


大致分為兩派,無罪派和有罪派。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有罪派說:


A:Telegram的初衷是保護個人隱私,但除了初衷以外,現實情況是現在的人們使用它,是衝著單純保護個人隱私而來,還是更多為了做有違道德和法律的事。


B:這款應用已經發生很多次類似的問題,每次還愈演愈烈。如果當初就能有所整改甚至下架,也不至於讓那麼多起案件和悲劇發生,平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C:犯罪需要土壤,而Telegram就是這個土壤。即使軟件本身無害,但會激法人內心的罪惡,在這片土壤上發酵。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無罪派說:


A:這個軟件能給到用戶安全感,並不是所有用戶都是壞人,很多群組明確禁止談論敏感話題。Telegram本身設有舉報功能,用戶一直都可以舉報。但這26萬人遲遲沒有人去揭露,其背後還是人心的灰暗,這與平臺無關。


B:平臺並沒有跟犯罪份子合作,得不到任何利益好處。Telegram沒有盈利,創始人始終在賠錢經營。


C:平臺就是工具,人借刀殺人,不是刀的錯;罪犯拍了視頻,不是照相機的錯。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歡迎評論區討論。


其實各執其詞,爭論到最後,跟奇葩說很相似。我們往往站在非當事人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情。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這導致,更多會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每個人的利益出發點不同,得出的結論當然也就各有所向。


站在誰的角度看,會變成誰都沒有錯。


就跟在幣圈一樣,虛擬貨幣跟我們之間,利益高度相關,導致不自覺會形成站隊。


在圈外,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一直都不怎麼被待見。


倘若站在一個更高的上帝視角。


技術和工具本身無罪,但總有一個事物,比另一個事物更容易被罪惡利用。


比如,比特幣之於人民幣;Telegram之於微信;核武器之於菜刀。


這時候,有益於大部分群體利益的監管,是需要的。


另一方面,當我們還能這樣討論這個工具的是與非,就說明它的危害程度和輻射範圍還相對有限。


等到它真的觸及每個人,或者足夠激起我們想象力的時候(比如核試驗),自然而然會用腳給它投票


「爭議」N號房背後的Telegram和虛擬貨幣,是罪惡還是無辜?


相反的,哪天外星人來攻擊人類,或許就自動失效了,因為它會變成救命工具。


所以,技術是不會滅亡的,監管或許會來,也願我們越來越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