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50人去砸5万人的场子,活捉叛徒全身而退,一生堪称传奇

我们都知道苏轼开创宋词的豪放一派,诸多经典流传后世,至今让人读起来,仍免不了血脉偾张,心驰神往。然而,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位文人能与苏轼的豪放词风并称,他就是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提到辛弃疾,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学过他的很多词作。对于这样的一位词人,我们对于他的印象大都停留在词作豪放不羁,心中忧国忧民,渴望报效国家这些比较宏大的方面上。最有名的就是《破阵子》那阙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可谓写尽了他的一生。

这阙词作于辛弃疾的中年时期,那时的他48岁,抒发的是心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反差的愤懑。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爱国文人的落寞与不得志,但辛弃疾也有曾经的意气风发,也曾为收复山河而驰骋沙场。我们以前通过词作所了解到的辛弃疾太过片面,其实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可以称之为“传奇”,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味辛弃疾的豪迈人生。

他率50人去砸5万人的场子,活捉叛徒全身而退,一生堪称传奇

一般我们眼中的文人多是手无缚鸡之力,尤其是古代人,做学问的不喜欢习武,练武的普遍不愿读书。因为要做好一件事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所以现实历史上能得到“文武双全”的评价的人,真的是太难了。

但辛弃疾就当得下“文武双全”,而且是“文采斐然,武功盖世”。他的一生将文与武都做到了极致,他的文学成就我们早已了解,可他的武功盖世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呢?这首先要从辛弃疾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

他率50人去砸5万人的场子,活捉叛徒全身而退,一生堪称传奇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正处于南宋时期。整个两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尤其到了南宋,关系愈发紧张严峻。辛弃疾的出生于今天的山东济南,当时的济南已成为金国的领土。由于南宋的昏庸无能,很多宋人对其失望至极,纷纷转投金国效力。辛弃疾的祖父当时也是在金国为官,本来辛弃疾也可以选择这一条路。但辛弃疾要效忠的却不是大金,而是他真正的故土:大宋。

在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国第四位皇帝完颜亮率军南下,一路上烧杀抢掠,令整个中原民不聊生。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纷纷揭竿而起。

当时的辛弃疾只有二十一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多少年的寒窗苦读,研习兵法,操练武艺,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辛弃疾心里没别的多余想法,就一个字,干!这热血青年马上便扔下了手头上稳定的工作,在济南周边聚起了一伙两千人的起义军,准备大干一场。

他率50人去砸5万人的场子,活捉叛徒全身而退,一生堪称传奇

辛弃疾虽然干劲十足,但并不是莽夫,他自知仅仅凭借眼前的这一点人马,难成大事。但当时正好济南附近有一伙规模比较大的起义军,领头的自称“天平军节度使”,名字叫耿京。同是济南老乡的辛弃疾,立刻带着手下人马去投奔耿京,两人也是十分投缘,立志要为国家复疆土,为百姓保平安,不叫金兵再侵占国土一砖一瓦。可由于起义军多为自发组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人关键时刻掉链子。

有一个和尚叫做义端,也聚拢了数千人马,于是辛弃疾就说服了他加入起义军。这个义端起的是好名字,可干的都是不忠不义之事。因为受不了起义军里当差的辛苦,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献给金军作为上位之阶。辛弃疾得知此事后,顿时怒发冲冠,自己邀来的人做了二五仔,对于嫉恶如仇的辛弃疾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提刀上马,一骑绝尘,追捕义端。

义端见到辛弃疾追来,贪生怕死的他吓得魂不附体,跪在地上苦苦求饶,请求辛弃疾念及旧情放他一马。辛弃疾对于这种卖队友的变节分子自然没什么好说的,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他率50人去砸5万人的场子,活捉叛徒全身而退,一生堪称传奇

此时的辛弃疾像侠客多过像一位读书人,这个自比霍去病的年轻人也当真是霸气十足。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件,绝对是辛弃疾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义军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兵马也越来越多,眼光长远的辛弃疾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建议耿京,还是要归属朝廷发展才是正途,否则义军终究会后继无力,况且现在做的事也正是为南宋朝廷排忧解难,同朝廷一同抗金,何乐不为呢?耿京觉得也很有道理,两人一拍即合,随即耿京派遣辛弃疾作为使者去联络南宋朝廷。

他率50人去砸5万人的场子,活捉叛徒全身而退,一生堪称传奇

可就在辛弃疾南下的这段时间,却发生了惊天大事。

耿京有个手下叫做张安国,抗金的过程中,被金军渗透收买。他为了荣华富贵,背叛了一众浴血奋战的兄弟。更是在耿京不注意时偷袭将其杀害。然后逃到了金军的帐下邀功。

与南宋达成协议的辛弃疾,满心欢喜的回到义军,准备与耿京汇报此次联络。结果得知耿京被人杀了,那卖主求荣的叛徒还逃到了金军帐中。辛弃疾只觉得悲愤交加,大吼一声,直接点了五十亲信,提兵上马,誓要拿下叛徒,以慰耿京在天之灵。

他率50人去砸5万人的场子,活捉叛徒全身而退,一生堪称传奇

辛弃疾这边去了五十人,那金军那里有多少人呢?足足有五万,对!没有看错,就是五万人!辛弃疾带队五十人要去砸五万人的场子,武侠小说也不敢这么写啊,这不神话嘛。但是辛弃疾却做到了,于金兵五万人中活捉叛徒张安国,之后更是全身而退。

这之后的辛弃疾也没有失去理智,毕竟已经归顺了南宋朝廷,便把张安国押到了皇上面前任其发落。

辛弃疾的事迹在临安流传开了,朝廷上下都惊呆了,这小伙子这么猛的吗?按我们正常的想法是,辛弃疾应该被委以重任了,他确实有做大将的潜质,未必不能做第二个霍去病。

他率50人去砸5万人的场子,活捉叛徒全身而退,一生堪称传奇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看看岳飞的结局就知道了。腐败无能的朝廷里,一众求和派,更加的害怕不是金兵南下,而是辛弃疾出战,不仅不提拔他,还处处排挤打压他。在之后的四十年里,本该意气风发的辛弃疾,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能与苏轼比肩,被称为“词中之龙”;同时他的武艺之高,也是“人中之龙”。这样一腔热血,文武双全,又心系天下的辛弃疾,是当之无愧的真英雄、真豪杰!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